![]() ![]() 陈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二个内容,是认识疾病和解除疾病的过程,是中医治疗的特点,对针灸临床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倘若废弃辨证而施行针灸,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将会象瞎猫逮鼠那样,事倍功半。他将辨证论治思想贯穿于针灸临床的始终,使之每每在针灸临证时出奇制胜,取得良效。 陈教授指出:在临床上遇到不同的疾病,只要症候相同,或病在同一经脉,便可用同样的方法选穴治疗,而同一病种,其症候相同,或病不在同一经脉上,其治疗选穴方法也就不同。譬如:落枕与急性腰扭伤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若它的疼痛部位均在督脉经上,都可用人中穴治疗;若在太阳经上,皆可取后溪穴治疗。又例:失眠,虽然同是不寐,但其有:“心脾血虚”、“心肾不交”、“胃不和”等不同的症候,在治疗选穴上亦有所不同。如心脾血虚取神门、三阴交;心肾不交取神门、太溪、灸涌泉;而胃不和卧不安者,取足三里、阴陵泉、内关等穴予以治疗。 就辨证论治而言,在针灸临床上有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不同。辨经取穴是依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为指导,根据经脉循行规律,进行辨经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辨证取穴是以脏象学说为基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通过四诊、八纲进行全面分析,归纳,然后选穴配方。因此,脏腑疾病到辨证取穴为主。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虽是两种方法,但在临床上又不能截然分开,对于某些疾病则应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互变,才可求得取效迅速,运用灵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愁忧恐”也。情志不遂虽可影响到五脏六腑,但主要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喜怒是最易出现的情志病变。 “喜伤心”、“怒伤肝”,心肝多为情志所伤。心肝两脏,归经皆为厥阴、手足厥阴经气相通,因此凡临床见到情志不和,或症在心、肝,兼有情志异常者,取厥阴经穴予以治疗。其中疏肝必取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与之相伍。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脏病取原。肝气郁结,太冲取以疏肝理气;肝血瘀滞,太冲取以化瘀消滞。内关为心包经络,通于三焦,三焦主气。厥阴主血,内关可兼施。内关又通于阴维,有宽胸理气之功。太冲、内关相配,可治疗多种疾病。如:厥阴头痛,乳痈,肝郁犯脾之泄泻、呕吐,肝胆湿热之胁痛等,多与情志有关。 “夫精者,身之本也”、“肾主藏精”为人的先天之本。脾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为人后天之本。精者,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为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和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中;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生化而得。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全仗于先天之精的煦蒸。在临床上,应多注重补益人体的后天。陈教授认为,人之生,先天之精已成,而后天之本当善调之。饮食入胃,脾胃健运,则水谷得化,精微得输,五脏得养,人体得充。即所谓“胃气壮,五脏六腑之气皆壮也”,故对一些体弱,消瘦失眠等属气血生化乏源,精微不足,无以充养者,多以脾胃入手。尤其当患者年逾不惑之时,人随时日而年长,体力则随之耗散,当充其后天,生其气血,调其阴阳。对消化系统疾患不仅从脾胃两经论治,又对某些长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患者,亦重视调理脾胃。因为脾胃健运,生化有源,气血旺盛,则诸疾痊愈有望。真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 证治经验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可无任何不适,多数患者有月经改变,表现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可产生压迫症状,视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不同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甚至排便困难等。 (二)辨证分型 按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于本病的辨证大致分为两大类,实者为肝郁,即肝气郁结,血行受阻,久成症瘕;虚者为气虚,即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瘀阻,久成症瘕。 1.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血块,色为紫暗,平素烦躁易怒,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舌边有瘀点,脉弦。 2.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兼见经行淋漓,迁延难净。大多病已多年,伴神疲乏力,易感冒。面色无华,舌质淡,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三)治疗方法 1.针灸 (1)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虚血滞型加取阴陵泉、血海。 (2)操作:视患者胖瘦程度不同取0.32mm×40 mm~50mm的毫针,先针腹部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温针灸2壮。下肢穴位进行得气后亦留针20分钟。 (3)疗程: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处方:自拟方 炒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水蛭、虻虫、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 (2)气虚血滞型: 治则:益气行血、活血消滞 处方:自拟方 生黄芪、炒白术、炒党参、当归、川芎、红花、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 (四)按语 治疗时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人体强壮要穴,具有调理冲任,扶正祛邪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均是治疗女子宫腔疾患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本穴能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又能起到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具有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具有疏肝调经之效。气虚血瘀型加取阴陵泉、血海,有健脾益气,统摄血液之功。腹部穴位用温针灸,能加强活血祛瘀的效用。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症瘕积聚之效。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 (一)辨证分型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 “面尘”等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 1.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白质暗红或舌边有紫瘀斑,脉弦。 2.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夜寐不安,经行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 (二)治疗方法 1.针刺 (1)取穴:局部皮损处,合谷,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取足三里。 (2)操作:视皮损部位大小取0.30mm×25mm的毫针10-20根不等。用围刺的方法从皮损的外围向中心横刺,余穴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均留针20分钟。 (3)疗程:每星期1-2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则:理气祛瘀 处方:自拟方 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丹参、生麦芽等。若便秘者加生大黄,热甚、面红者加丹皮、桑白皮等。 (2)气血不足型 治则:补益气血 处方:自拟方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红花、生麦芽等。 若食欲不振,纳呆,苔腻者,去党参加姜半夏、川厚朴、陈皮等。 对不愿接受中药治疗及因特殊情况无法保证按时服药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 (三)按语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如气血不足,治宜补益气血;如气滞血瘀,治宜理气祛瘀。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着手,可改善局部气血循行,达到根治本病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细胞再生能力,促进色素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古人云: “面口合谷收”。即为此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的交会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的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作用。在针刺的同时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色斑之效。 过敏性鼻炎亦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指变应原作用于鼻腔粘膜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临床上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是常见而又多发的鼻病,约占鼻病的40%。其过敏原主要是吸入物、冷、热、日光等。本病属祖国医学“鼻鼽”范畴,或称“鼽嚏”。 (一)辨证分型 本病主要由于肺脾气虚,腠理不固,风寒易袭,上扰鼻窍;肺肾虚弱,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寒水上泛。 1.肺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倦怠懒言,气短,纳呆,腹胀,苔薄白质淡,边有齿印。脉濡。 2.肺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气短,自汗,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白润质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1.取穴:主穴为额三针。配穴取迎香、上星、合谷。兼有阳虚者加大椎;风寒侵袭者加风池;肺脾两虚者加太渊、太白;肺肾两虚者加太渊、太溪。 2.额三针定位:两眉中点分别向额上0.5寸、1寸、1.5寸处所引的三条水平线。 3.操作:取0.38 mm×50mm~75mm的毫针3根,针尖分别从额上平行线的一方与皮肤成10度夹角进针,向另一方透刺。再取0.35mm×40mm的毫针8~10根针刺配穴,进针得气后,均留针15~20分钟。 (三)按语 额三针为经验有效穴,针刺后使患者感到酸胀,即令鼻窍通利,眼目清新。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本穴又位于鼻旁,针刺能起到宣肺通窍的作用。合谷穴亦为大肠经穴,医古籍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其意是指本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因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通过面颊交叉于人中,分布在鼻孔两侧,故而针合谷有此功效。上星穴属督脉经,督脉主一身之阳,针刺本穴能温阳而通窍。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因劳作闪仆或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扭转、牵拉损伤所致。以伤后骤发剧烈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的临床表现。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部软组织损伤都可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经脉不通。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以辨经远道取穴方法治疗本病,在疗效方面较临床常见的局部取穴法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辨经分型 病在足太阳经:多为骶棘肌与腰背筋膜损伤,病在脊柱两侧,属足太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一侧腰痛,俯仰、转侧不利。检查时可在腰椎横突间或腰椎外侧骶棘肌处有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紧张。 病在督脉经:多为棘间韧带损伤,病在正中,属督脉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椎棘突间疼痛,患者俯仰不利,坐卧、行动均感困难。检查时在棘间韧带处有压痛。 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多为骶棘肌及臀大肌损伤,属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在患侧脊柱外侧,连及臀部及大腿,患者转侧、俯仰及步行均感不利。检查时可在一侧的骶棘肌及臀大肌处有压痛。 (二)治疗方法 1.取穴:病在足太阳经,取后溪穴;病在督脉经,取人中穴;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取腰痛穴。 2.腰痛穴定位: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3.操作:取0.35mm×25mm~40mm的毫针1~2根,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并间隙运针1~2次。视患者情况,若局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有牵掣痛,可在局部痛点针刺,得气后立即起针,并拔上火罐,留罐5分钟。 (三)按语 若病在督脉经,故循经取用督脉经的人中穴,以疏通督脉经气。若病在足太阳经则循经取用手太阳经的后溪穴,功在疏通太阳经气。若病在足太阳涉及足少阳经脉者,即取腰痛穴,此穴为经验穴,在手针中称之为腰腿点,可疏通太阳、少阳二经气。在此同时因针刺在远道,患者活动局部,使局部气血运行畅通,紧张的筋脉松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对于远道取穴后局部仍遗留不适者,加刺局部痛点,得气不留针,起针后拔罐5分钟,可使局部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 医案 炒党参15g 炒白术20g 当归12g 川芎12g 丹参15g 菝葜30g 石见穿30g 两面针30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麦芽12g 白花蛇舌草30g 青皮6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12g 红花6g 菝葜30g 石见穿30g 两面针30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麦芽12g 白花蛇舌草30g 陈皮6g 水蛭6g 炒党参15g 炒白术30g 茯苓10g 炒赤芍12g 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12g 红花6g 生麦芽12g 广郁金9g 青皮、陈皮各6g 三棱12g 莪术12g 红花6g 当归12g 川芎12g 炒赤芍12g 生麦芽12g 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的“蛇丹”、“缠腰火丹”,系湿热郁于肝胆,气血瘀滞,经脉受阻,复因外感风热而诱发。由于带状疱疹的炎性反应侵及相应神经节段,因而疼痛剧烈,每随神经同节段水平的肋间神经放射至胸胁部。我们应用“围刺”配合循经取穴治疗。 针刺方法:围刺即在疱疹周围外开二分处,向皮下透刺;少阳经取支沟、阳陵泉,兼及阳明经者加足三里,兼及太阳经者加委中。循经取穴的止痛效果优于局部围刺,而局部围刺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结痂愈合的效果优于循经取穴。因此,这二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疗效更佳。 二、针灸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成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在中医学中属于“症瘕”、“积聚”范畴:它的发生可由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致气血瘀阻而逐渐形成。陈老师以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偏小最多的达2.4平方厘米,最小的亦有0.8平方厘米,其余偏小均在1平方厘米。临床症状均见改善或消失。尚未见肌瘤有增大的病例,可见针灸结合中药对本病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属气虚不能行血,而致血瘀成聚。故治宜益气行血,祛瘀散聚。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之穴,同时又是强壮要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冲任,扶正祛瘀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子宫腔疾病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其有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及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能调整肝、脾、肾三脏的经气。内服益气活血中草药,针药并施,起到明显的“消瘤”效果。 针刺对性激素有明显影响,因此针刺对子宫肌瘤的效果,可能是有性激素调节机制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具体机制尚未分明。还有待于不断地收集病例,加以分析,总结,研究。 三、针刺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皮损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有时可相互融合成糊蝶状,称又有“蝴蝶斑”之称。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黧黑斑”、“面尘”等范畴。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以针刺为主,佐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辨证分型 (一)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有经前乳房腹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质暗红或舌边瘀斑。 (二)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经行量少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 治疗方法 (一)针刺 1.工具:取32号1寸毫针,视皮损大小,取3~5根或5~10根不等。 2.取穴:局部皮损处。临床加减:属气滞血瘀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蠡沟穴。属气血不足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 3.操作:用围刺的方法,视皮损的外周2~3分处向中心横刺0.5~0.8寸,留针20分钟左右。 4.疗程: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二)处方 1.气滞血瘀型 治宜:理气祛瘀 处方:炒柴胡、青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白芍、丹参、当归、川芎、生麦芽、熟麦芽、焦肉楂。 2.气血不足型 治宜:补益气血 处方:生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茯苓、赤芍白芍、川芎、制首乌、六神曲、生麦芽、熟麦芽、焦山楂。若苔腻食欲不振则去党参加姜半夏、川厚朴。 疗效标准与结果 (一)疗效标准 痊愈:色素基本退尽或仅有隐约可见的色素斑,皮损消失90%~100%。 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 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