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0|回复: 0

现代名家用药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3-15 08: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名家用药
默认分类   2007-10-08 16:10   阅读0   评论0  私人日志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1竹茹清胃饮(姚子扬)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 10克。

  〔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n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附姚子扬简介:生于1916年,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为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姚氏系祖传五世中医,15岁受业于祖父, 19 3 7年独立应诊。 姚氏熟读经典著作,博采众家学说之长,精于辨证论治,深研内、外、妇、儿诸疾。治疗乙脑、肾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顽固性小儿哮喘、病毒性肝炎、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疑难病症,经验丰富。

  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邮码;276003。

  4.2砂半理中汤(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

  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

  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 2~3克。

  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 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按语〕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附宋孝志简介: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县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导下熟读经典著作,13岁即随舅父临床,后又屡得名师指点。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伤寒、金匮教研组任教。1966年至今在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对内、外、妇、儿科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顽症,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邮码:100700。

  4.3健运麦谷芽汤(赵棻)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 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佛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怯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定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绪而已。再者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说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政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直取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场合用;既腹胀满,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按语〕本方是赵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持彭。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惟脾健胃纳,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附赵棻简介:生于1911年,福州市人。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之后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

  通讯地址:福建省中医学院。邮码:350000

  4.4滋胃饮 周仲瑛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能〕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稿。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明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明,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桅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 10克。

  〔按语〕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则寓理颇多,值得玩味。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风水,不敢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细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儒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 12克,白芍 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附周仲瑛简介: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现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曾多次被国外选入 世界名人录 是全国著名的内科专家。临床44年,对中医内科和疑难急症造诣颇深,著述颇丰,多次获奖。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汉中门苹聚村14栋2O1室。 邮码 210029。

  4·5加味黄连温胆汤(谢昌仁)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实 6克竹茹 6克

  〔功能〕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主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会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生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加减〕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英,为左金温胆;(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3)脘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8)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烦热加桅子、黄羊;(l2)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按语〕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溪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典型病例〕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55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

  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附谢昌仁简介:生于1919年,南京人。幼承庭训,后入国医传习所学习, 21岁执业行医。现为南京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任江苏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谢氏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急重症及内、妇科杂症,有胆有识,药简而效宏。

  通讯地址:南京市中医院。邮码:210029。

  4.6安中汤(张镜人)

  〔组成〕柴胡6克炒黄羊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德细,舌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饭后一小时温服。

  〔方解〕胃居中焦,与脾以睦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场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隔,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旅覆花9克、代锗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按语〕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困,是为会学者也。

  附张镜人简介: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著称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迄今,张氏为其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14岁随父临诊。深研灵素,博采众才,学验俱丰。临床擅治萎缩性胃炎、外感热病、冠心病等。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

  通讯地址:上海市北苏州路19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邮码:200085。

  4.7养阴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北沙参 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怀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贝母 10克

  〔功能〕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首或少苦,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行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胜,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附姚奇蔚简介:生于1916年,江西南昌人。现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姚氏世代中医,家学渊源,1937年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五年制)毕业。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近年来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专门研究,治疗五千余例,疗效满意。

  通讯地址:江西中医学院。邮码:330006。

  4.8益气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嗳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源于《金匾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茂甘温味淡,轻虚不变,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直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直。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变,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4.9加味香苏饮(董建华)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障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变遏中焦,乃发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附董建华简介:生于1918年,上海青浦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和科委委员,并任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董氏早年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得其真传,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内、妇杂病,尤精于外感热病和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创通降学说。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邮码:10070O。

  410兰洱延馨饮(梁剑波)

  〔组成〕佩兰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暧气,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法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取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一胃脘胁助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鸡内金 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技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通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型病例〕范某,女, 41岁, 1989年 2月初诊。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 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院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调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附梁剑波简介:“1922年生于广东肇庆,现为肇庆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兼任广州医学院客座教授。梁氏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少年秉承庭训,勤习中医典籍,采撷各家之长,自成风格。四十年代初,悬壶济世,五十年代研修西医于中山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科。学贯中西,蜚声东南亚一带。

  通讯地址: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邮编:526020

  4·11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 12克鸡内金 10克花粉 12克丹皮 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 〕 脾胃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请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场。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 10克、川间子 12克、郁金 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桅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隔,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附李振华简介:生于1925年,河南洛宁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出身中医世家, 21岁始行医,名闻桑梓。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通讯地址:河南中医学院。邮码:450003。

  4.12香砂温中汤(李振华)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 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据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困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 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 10克、藿香 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按语〕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明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 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场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 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细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三诊:上方又取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l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4.13补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白术 15克

  〔功能〕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用法〕日一 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方解〕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典型病例〕迟某,男, 6 6岁, 198 6年 11月 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服维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痞病,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广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陈皮10克香橼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复康冲剂(李氏验方,大连中医院药厂自制)以资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4.14清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太子参 15克麦门冬 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苛10克炒栀子 7. 5克丹皮 7.5克青皮 10克

  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胄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流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请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按语〕本方系中《全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于阴虚型胃病。

  〔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请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栀子7 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附李寿山简介: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现为大连市中医医院顾问、主任医师、教授,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出身中医世家,40年悬壶于大连,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中医院。邮码:116000。

  4.15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功能〕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症。

  〔典型病例〕杨某,男,53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维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和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党参 15克姜半夏 15克黄连 3克干姜 3克丹参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 5克水煎服。进药6剂,胀满胃痛大减,食纳略增,但饭后仍胀,黄腻苦少退。原方加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完全消失,食欲正常,偶有饮食不当而小胀,服药即愈,继服胃康复冲剂以巩固。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面色红润,食纳良好。
治疗——名医、专家的验方





    1.消黄汤治湿热下注之黄疸(关幼波)
    组成:茵陈蒿,萹蓄,金银花,酒炒大黄,酒炒黄芩,瞿麦,泽兰,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
    主治: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萹蓄、瞿麦、六一散、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热邪得清,瘀血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利水,大黄通腑泻浊,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正所谓“肠泻胆亦泻”。诸药合用,使瘀热湿毒之邪得以清除。(徐春波,柳长华主编,肝胆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108)
    2.凉血活血降黄汤治重度黄疸(汪承柏)
    组成:赤芍,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
    加减: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有阳明腑实者加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有汗闭者加麻黄;有呕吐者加生姜片或姜半夏;有夹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国剑等,主编,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55)
    3.慢肝宁治疗慢性肝炎(谷济生)
    组成:党参,沙参,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麦冬,当归,垂盆草,鸡骨草,丹参,郁金,首乌。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证,辨证要点是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解:本方以一贯煎化裁为“慢肝宁”方,生、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首乌、枸杞以养肝肾之阴;沙参、麦冬以养肺胃之阴,使胃阴充肺阴足,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少量川楝子加入大量甘寒养阴药中则不伤正又能疏肝气,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当归活血养血。根据经验,当归可改善肝内血流量,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利胆清心,长期大量服用能使白蛋白增加,纠正蛋白倒置。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鸡骨草、垂盆草均为清热解毒之中草药,治疗表明二药有较好的降酶作用,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肝阴得养,肝气得疏,从而得到治疗慢性肝炎的目的。(米一鹗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15)
    4.化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周仲瑛):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垂盆草、贯众、片姜黄、黑料豆、生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化肝解毒,化瘀滞,通肝络,具有抗乙肝病毒,改善肝细胞病理性损伤的作用。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辨证为湿热瘀毒,症见肝区痛,纳差,或质红有瘀斑,或淡白质胖隐紫,苔黄或白,或腻或薄,脉象细、数、弦、濡等几类相兼如细弦、细数、濡数者。亦有无明显自觉症状者。
    方解:虎杖、平地木,二药苦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入血解毒为君;垂盆草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毒降酶;半枝莲辛平,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土茯苓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合而为臣,协同增效;贯众苦微寒,清热凉血解毒,片姜黄辛苦温,活血行气以缓痛胀;黑料豆甘微寒,清肝益肾,共为佐药;生甘草甘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湿热毒盛,根据病邪的在气,在血,加用解毒祛邪之品,正气不足者,按肝脾肾及阴血气阳的不同虚候,分别补益,以加强正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①邪实明显:湿热中阻,脘痞腹胀,口苦而粘,加炒黄芩、厚朴;湿热在下,尿黄,有热臭,加炒黄柏、炒苍术;肠腑湿热,便溏,有粘液,加凤尾草、败酱草;湿热发黄,加茵陈、山栀:热毒偏重(或肝功能检查谷丙氨酶增高),选加龙胆草,大青叶、蒲公英湿重,去甘草,加生苡仁、佩兰;湿浊偏重,加煨草果、晚蚕砂(包);肝郁血瘀,加丹参、桃仁;营分郁热,选加水牛角、丹皮、紫草;血分瘀毒,选加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制大黄(大便溏者不用,胆湿热夹滞,腑气不畅,大便虽溏而不爽者仍可用。)②正气亏虚:肝血虚,加当归;肝肾阴虚,选加制首乌,楮实子(或杞子)、制黄精、旱莲草;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阴虚有热,加大生地、川石斛;脾气虚,加炙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肾阳虚,酌加仙灵脾、补骨脂、淡苁蓉。③其他随症加味;如肝郁气滞胁痛,加醋柴胡、香附;肝区痛甚配延胡索、广郁金;食欲不振,配炙鸡内金,炒谷芽;脘痞、泛恶、口粘,酌配陈皮、竹茹、蔻仁;齿衄鼻血、小便黄,配白茅根等。(周仲英,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6)
    5.复肝丸治疗早期肝硬化(朱良春)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共研为极细粉末,水泛为丸。
    主治:早期肝硬化。症见胁痛定点不够,伴见胸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
    方解:本方针对肝硬化虚中夹实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方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两味用以肤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癥,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甲片磨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王伯祥主编,中医肝胆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29-630)
    6.草河车汤治热毒内盛(宋孝志)
    组成:草河车,青皮,苏木
    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症见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草河车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药;青皮辛散温通,苦泄下气,入肝胆经,可疏肝破气,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车苦凉太过;苏木入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此方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
    加减:若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肝硬化早期,加山楂;腹水较明显,加郁金,槟榔;伴见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党参。(徐春波,等主编,肝胆实用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6)
    7.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肝炎(谌宁生)
    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夏枯草、绵茵陈、生山栀、黄柏、木通、田基黄、甘草。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属湿热内蕴者。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栀、田基黄清热解毒;茵陈、黄柏、木通利湿清热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增加解毒功能。急性肝炎患者无论有无黄疸,均可按此施治,疗效显著。(谌宁生等,肝炎解毒饮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85,(4):14)
    8.三黄益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蒋森)
    组成:黄芪、黄柏、淫羊霍、菟丝子、黄精、虎杖、党参、白术、茯苓、蚕砂、桑寄生。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解:本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补气,淫羊藿、菟丝子、桑寄生、黄精以补肾益气,佐虎杖、黄柏以清除余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固肾,兼清余热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有增强T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使机体干扰素产生和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等,其中蚕砂、虎杖、黄柏均有抑制HBsAg的作用。另外应嘱咐病人坚持服药,一般以1年以上为好。本方长期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加减:黄疸、ALT高于500U者加茵陈、败酱草、连翘、龙胆草;若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两眼干涩者加生地、麦冬、鳖甲、北沙参;兼肝脾肿大、质硬,或有衄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点者加鳖甲、穿山甲、丹参、郁金或三七参;若有水肿、腹水、白蛋白减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黄芪、白术、茯苓的剂量,丙加怀山药、泽泻、车前子;若病程较长,气血亏损严重者加入人参、紫河车。(蒋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验摘介,新中医,1982,(12):20)
    五、单方验方
    1.青黛,明矾,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一日量,分3次服,具有清热退黄的作用。可用于黄疸经久不退,特别是淤胆型肝炎的患者。
    2.大黄甘草汤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3.茵板合剂  茵陈蒿,板蓝板。水煎2次,将药汁一起浓煎至200ml,加白糖,每次100ml,每日2次。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4.降酶合剂  贯众、牡丹皮,败酱草,茯苓。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5.复方水飞蓟蜜丸  水飞蓟、五味子各半,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每次1丸,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ALT升高者。
    6.茅根木贼汤  白茅根,木贼草,板蓝根,水煎服。适用于小儿急性肝炎,梗阻性黄疸。
    7.木瓜冲剂  木瓜生药,加蔗糖制成粉末颗粒,包装成药品备用。每次1-2包。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8.泥鳅数条,放烘箱内烘干(温度100℃为宜),研成粉末。每服10-12g,每日3次,饭后服。功能清热祛湿,退黄解毒。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9.柳芽10g,开水冲泡代茶频饮。具有清热、利尿、解毒。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10.车前草30g,煎服,日1剂。用治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11.田基黄、螃琪菊,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12.鸡骨草30-60g,煎服。用于退黄。
    13.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2周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肝炎引起的胁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5 03:56 , Processed in 0.0858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