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9|回复: 1

医学见能实践录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4-18 07: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见能实践录
医方中整理
转自伤寒论坛

--------------------------------------------------------------------------------
谈谈《医学见能》这本书
《医学见能》这本书,想来诸位可能读过,此乃晚清名医唐宗海写的一本小册子,据其序言所说,乃是为明哲之士及不知医者,临症查对而设,故曰见能.因其定位偏低,故不易引人注意,尤不易为某些大家及学有根底者所重视,余初读其书,虽喜其简要,且歌诀工整,时常把玩,然也认为其不过是治小疾之书,与大症难证无涉也,如是者久之.后偶读王足明先生所著《疑难病证中医治验》一书,发现某些病案用方,竟与本书惊人相似,再细研之,其用本书之方之证竟过其著之半,不禁令余掩卷长叹,感慨良多:曰:唐宗海前辈不我欺也,正如其序所言:是书也,虽非钩元摘要之微,亦非捉影捕风之陋.果能洞书中之言,通言外之意,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诚非虚语也.王老者,湘中名医也,其治学严谨,博采群强,不务虚名,但求实用,常以寻常之方,出奇制胜,其能广收博采,于人所不看重之书中淘宝,且善于化裁,为我所用,治疗疑难重症,令人佩服之余,愈信其书之价值存焉.由是想到,治病之要,无需猎奇眩能,但于平正中求之可也,俗云:平平淡淡才是真,此之谓也,其后,余更留意该书,且常将经王老化裁过的方剂用于临床,时有幸中,近时忽发奇想,欲将王老所治之病有与该书相符者,作一比较,并稍加剖析,间附本人治验,以证吾说不谬,且益后学也,并不定期在本论坛发表,姑名之曰:医学见能实践录,以上数语,作前言可,序言亦可,就此打住.
少阳头痛 (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一)
《原著》 头痛在侧或兼寒热往来者,少阳经伤风也,宜加味柴胡汤.
半下三钱 柴胡三钱 竹茹三钱 玉竹三钱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钩藤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歌曰:头痛在侧少阳风,祛邪专赖夏柴功。
竹茹玉竹姜和枣,甘草钩藤芩芍同。
《实践》 少阳风火所致头痛之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曹XX,女,43岁,贵州省水电设计院医师.
初诊,1979年6月23日
头部两侧剧烈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逐年加重.近年来发作频繁,头痛头晕,目不欲睁,两颞抽掣,血管跃动,触之弹指,心忡心慌,口干微苦,便结溲黄,诊时:头痛正作,难以忍受,舌质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经多方检查,均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屡服中西药,未能控制,须注杜冷丁止痛.昔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此少阳胆火挟肝气上逆之头痛,急宜清胆平肝,降逆止痛,处方:
柴胡10克 半下10克 黄芩10克 玉竹12克 白芍12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钩藤12克 菊花10克 白蒺藜12克 岗梅10克 夏枯草12克 服6剂
少阳风火头痛之二(血管神经性头痛)
高XX,女,32岁,省煤炭勘探公司电工
初诊:1979年8月22日
十天前,左侧头部突发剧烈抽痛,恶心呕吐,不能言语,否则痛甚.左眼胀,眼球有突出感,上午痛剧,烦燥欲死,须注杜冷丁方可缓解.某院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转来我院.诊时:痛苦呻吟,患处血管显露,弹动搏指,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口苦纳差,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舌质红,舌苔卜白,脉弦细数,证属少阳胆火,肝气上逆之头痛.法当和解少阳,清降肝胆.处方: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法半下10克 玉竹12克 白芍12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钩藤12克 岗梅30克 白蒺藜12克 石决明25克 服8剂
《简析》原著之加味柴胡汤即小柴胡汤以玉竹易人参加竹茹钩藤而成.风火上炎,不宜人参之温升,故代以玉竹以润之,加芍药合甘草缓急止痛也,用竹茹合半下有温胆汤意,(温胆即是清胆)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用其直达病所,有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之用.王老先生深知方意.其两例病案皆取其全方(去姜枣)而用之,其余四味,皆钩藤余意,因肝火上炎,横逆莫制,非此不足以平之.此随机运用之妙也.
阳明头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
《原著》 头痛在前,或兼发热口渴者,阳明经伤热也,宜加味升葛汤.
白芍三钱 葛根三钱 黄芩三钱 白芷三钱 花粉四钱 升麻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头痛在前热渴加,芍芩葛根暨升麻.
草偕花粉能生液,白芷去邪力最赊.
《实践》 阳明风火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蔡XX,女,28岁,省长岭炼油厂工人.
初诊:1980年月1月9日
两年来前额头痛,阵发性抽掣,近来加重,每痛一次,持续二.三小时,甚至几天不仃,恶风畏冷,前额灼热,不欲睁眼
,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浮弦数,他院皆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治无效而就诊.此为阳明风火头痛,良由阳明经脉空虚,风火之邪乘虚侵袭,以致经脉挛急,气血不通.治当清解阳明风火.处方:
升麻10克 粉葛根12克 白芍12克 白芷10克 黄芩10克 甘草3克 防风10克 卜荷5克 僵蚕6克 荆芥穗
10克 花粉12克 服五剂
《简析》 加味升葛汤是由升麻葛根汤加花粉白芷黄芩而成,取花粉生津止渴,用白芷黄芩寒温互制,止痛清热,有表里相协之意.王老采全方入剂,另加其余四味是为加重疏散之力,以提高疗效也. 另外,由阳明风火引起的下颌痛,王老也用上方取效,现一并附录于下:
阳明风火,循经上窜之下颌痛(三叉神经第三支痛)
刘XX,男,55岁,郴州教育局教师
初诊:1979年10月12日
左面颊,下颌处阵发闪电样抽痛6月余.近一月来,左下颌抽痛加剧,自疑牙痛,请牙科医生拔牙,痛仍然如故,后经某院神经科诊为三叉神经第三支痛因治疗未效,建议手术,患者不同意手术,遂来我院.诊时:左下颌闪电样抽痛正作,痛如刀割锥刺,实在难忍,日发十余次,持续数分钟,每因吹风张口,洗脸谈笑而诱发加重,常以一手护其面,表情痛苦,精神紧张,大便溏稀,小便色黄,舌质红,苔卜黄,脉弦细.初步诊为肝阴不足,肝阳化风,拟滋肝柔肝,熄风止痛法,处方:(略)
二诊:药后诸症不减,左侧牙龈又痛,烦燥口干,鼻腔灼热,舌质红,苔卜黄而加灰黑,脉弦细带数,改从阳明论治.拟加味升麻葛根汤治之.处方:
炙升麻10克白芷10克赤芍药12克粉葛根12克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天花粉12克僵蚕6克石斛10克甘草3克全蝎1.5克(研末兑服)服四剂.(本方亦用全方加味)
厥阴头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三)
《原著》 头痛如破,兼见呕吐涎沫者,肝经寒饮逆也,宜加味吴茱萸汤.
吴萸二钱 党参三钱 云苓三钱 桂尖三钱 半下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五分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歌曰:头痛如破吐痰涎 饮逆肝寒姜枣全.
参草吴萸参桂用 云苓夏芍入汤煎.
《实践》 厥阴寒饮上逆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贺XX,男,23岁,长沙汽车电器厂工人.
初诊:1980年7月26日
经常头痛六年,逐年加重,头晕眼花,痛时头之两侧.前额,眉棱骨处尤剧,血管显露,博动弹指,恶寒发热,胸闷恶心,呕吐涎沫,呕后缓解,痛止之后,面色惨白,满头汗出,体倦神疲,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治无效,乃转本院.诊时:头痛未作,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弦细,头痛已久,证情复杂,痛以两侧明显,伴见恶寒发热,胸闷呕恶似属少阳风火之头痛,拟加减小柴胡汤以探效果.处方:(略)二诊.三诊(略)
四诊:诸症未减,细审其证,痛时呕吐涎沫,呕后觉舒,当系厥阴寒饮上逆,乃拟加味吴茱萸汤,降逆止痛,温化寒饮,处方: 吴茱萸5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细辛3克 桂枝10克 茯苓12克 法半下10克 白芍12克 白芷10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八剂.
《简析》 加味吴茱萸汤即吴茱萸汤加芍药甘草及苓桂夏辛而成,芍甘以缓急止痛,苓桂夏辛化饮之用.王老取全方而用,仅加白芷一味,加白芷者,以痛在前额,欲兼顾阳明也.
头晕郁冒(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四)
《原著》 头晕郁冒,其人烦渴闷满者,火挟痰上泛也,宜加味银菊汤.(头重加酒军)
, 白菊一钱 银花三钱 花粉三钱 云苓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旋复花三钱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杏仁三钱 薄荷一钱 竹茹三钱
歌曰:头晕郁冒银菊医, 柴苓花粉杳旋施。
竹茹芩枳和甘草, 加入薄荷能散之。
《实践》 头晕
黄XX,男.60岁.2006.2.23日初诊.自述,近一周头晕,前额尤甚,如束带状,口微渴,血压不稳定,时高时平,(无高血压病史,平时血压为120/60.)高时150/75毫米汞柱.审其舌质淡红,苔卜黄,脉弦稍滑,此痰火上扰之证,用加味银菊汤加酒军.
处方:白菊6克 白吉利,10克 花粉10克 云苓10克 甘草3克 枳壳3克 旋复花(炙)10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杏仁10克, 薄荷3克 竹茹10克 酒军3克.服三剂,
《效果》一剂头晕明显减轻,两剂痊愈.
《简析》本方即加味银菊汤原方减银花加白吉利也,加白吉利者,乃是私心自用,欲增平肝之效.按:本证机理,论述过简,方意未作细述.查其著《六经方证通解》有一段论述.可补此不足.其云:夫肺居五脏之上,头与额也居五体之上,以类相应,凡头额病,亦当治肺.头晕者,是痰与风.风性飘摇,痰火郁冒,故头晕也.宜苍耳子散,小柴胡汤.头晕之形,譬之月晕,皆因风起热腾,蒙气上侵之故也.人之坐船多晕者,必食冷果以清火,亦此义也.细审该方,实从苍耳子散,小柴胡汤二方化裁而来.柴芩草为小柴胡汤主药,花粉属小柴胡加减,(渴者去夏加花粉)其杏,旋,菊,银,皆从宜苍耳子散来,且皆肺经之药也.(说明:此笔者治验)
口疮肿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五)
《原著》 口中肿痛,兼见发渴饮水者,胃中火上冲也,宜时方甘露饮. 天冬三钱 麦冬三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三钱 枳壳一钱 茵陈三钱 石斛三钱 枇杷叶(去毛蜜炙)三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肿痛渴烦加. 二地二冬及枇杷
芩枳茵陈兼石斛, 草梢引服效无差
《实践》 心脾积热伤阴之口疮(复发性口疮)
刘XX,女,45岁,长沙市某粮店干部.
初诊:1979年3月21日.
口腔糜烂五年,近一年来加重,根本不能进粗食,全靠牛奶.豆浆等度日,舌尖及上腭生米粒样小泡,上下唇内粘膜有黄豆大溃疡数个,中心苍白,周围红晕,口腔.舌体,咽喉灼痛,伴见体瘦神疲,干咳少痰,心烦难寐,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此心脾积热,阴液亏耗,治宜滋阴降火,不宜纯用苦寒,拟甘露饮加减.并嘱仃服牛奶.豆浆,饮以米粥为宜.处方: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生地黄15克 熟地黄15克 黄芩15克 枳壳10克 石斛12克 炙枇杷叶6克 玄参12克 牛膝12克 白芍12克 甘草3克 服4剂(煎汤候冷,频频漱口随即徐徐咽下)
《简析) 甘露饮原治小儿发疹后,余毒未尽而现齿龈宣肿者,今唐氏原方移用,未作增损,信必有其经验在,王老视症之轻重,加入玄参.牛膝.白芍,三味,意在用玄参滋阴,白芍敛阴,牛膝引热下行,甚有深意.宜其取效迅捷也.余用此方,甘草之量必稍重之,何也?盖甘草虽仅一味,在《伤寒》却是一方.其能治少阴咽痛,已昭示其有清上之功,狐惑证口糜用甘草泻心汤亦此意也,故后世医家用甘草治口疮者,不乏其人.近人权依经先生曾以甘草一味治口腔溃疡,现录其论如下:口腔溃疡是脾经有热所致,口唇属脾,脾经有热则发溃烂,其色发红,疼痛,甚至溃烂出血者,可用本方治疗,以清脾经之热邪,热邪得清,溃疡自愈.因时人每轻甘草,特赘言之,幸勿以小题大作讥之.
咯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六)
《原著》 口中腥臭,或兼吐血衄血者,胃中血燥热也.宜清阳宁血汤.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党参三钱 麦冬三钱 藕节三钱 生地三钱 蒲黄二钱 酒军八
分 只壳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腥臭血当清,归芍芩连并党参.
藕地军蒲甘草枳,麦冬清热燥斯平.
《实践》 肝胃火亢,灼伤阳络之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咯血)
肖XX,女,40岁,长沙九中教师.
初诊:1978年11月8日
自五八年起,间断咯血,经久不愈.本月一日午后,陡起咯血,量多色红,经注射止血药,咯血暂止.今晨又大口咯出,其色先暗后鲜,伴有胸闷烦热,动则气促,口中腥臭,脘闷纳呆,口干饮冷,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鲜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此属肝胃火旺盛之症.肝胃火亢,灼伤阳络,迫血外溢,则为咯血,法宜大清肝胃之火,冀求火降血止.拟清阳宁血汤.处方:
当归10克 生地黄12克 赤芍12克 酒大黄10克 玉竹12克 黄芩炭12克 枳壳10克 黄连炭5克 麦冬12克 藕节炭10克 甘草3克 蒲黄炭10克 服四剂
《简述》 本方除以玉竹代党参(此亦唐氏法)外,全方照录,且未加药味,所异者,芩.连.蒲.藕皆用炭剂,取炭能止血之意,因病情危急,速当治标,此权变之法也.按:清阳宁血汤为唐氏自创,必是其临症历验效方,须细研其理,不可草草放过.
咳嗽吐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七)
《原著》 先行咳嗽,然后得吐血证者,肺燥伤阴脉也,宜清燥和血汤.
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 百合二钱 五味五分 当归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续断二钱 藕节二钱 荆芥一钱竹茹二钱 蒲黄一钱 红花五分 降香一钱
歌曰:先行咳嗽血方来,地合归冬杏贝裁.
续降芥茹同五味,红花藕节与蒲灰.
《实践》 燥火致咳,损伤肺络之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咯血)
张XX,女,37岁,长沙解放小学教师.
咳嗽二十余日,始见痰中带血,近日咳剧,血随血咯,血量增多.某医院多次照片,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经注射止血药,略有好转,仍胸闷气促,动则咳甚,午后潮热,咽干口苦,大便略干,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来细数.此燥火犯肺,肺失肃降,气逆为咳,咳久伤络,治宜清燥肃肺,止咳宁血,拟清燥活血汤. 处方:
生地黄15克 百合12克 当归尾10克 麦冬12克 尖贝母6克 降香10克 荆芥炭10克 杏仁10克 藕节炭10克竹茹10克 蒲黄炭10克 红花6克
《简析》 此方亦唐氏自创效方也,大凡自创之方,多久经历验,反复斟酌,精思巧构,而后定方,其中妙处,非亲历者难窥其奥,故用其方者,多对证用方,不轻事加减,观两例咯血案,王老多照录原方,即其意也.关于此方,王老告曰:清燥活血汤是治疗先有咳嗽,后得咯血之肺燥伤阴者,掌握此一原则,则无有不验.是其有得之言,应予重视.
少阳胸痹(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八)
《原著》 胸前胀满,兼见口渴胁痛者,少阳气不畅也,宜加减柴胡汤.
柴胡一钱 半下二钱 人参二钱 黄芩二钱 杏仁二钱 瓜蒌二钱 枳壳一钱 旋复二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生姜三片 荷梗三钱(伯未按:蜀刻本无旋复,荷梗)
歌曰:胸前胀满引胁旁,柴胡瓜蒌夏芩姜.
枳甘参草旋花杏,荷梗兼能达少阳.
《实践) 少阳不和,枢机不利之胸痹
袁XX,女,41岁,工人,住院号10311.
入院初诊:1969年2月4日
胸前痛胀,两胁苦满,呼吸,咳嗽时加重,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卧则痛甚,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纳呆,病发一周,经某医院急诊处理无效而转入我院.诊时:左胸微微隆起,压痛明显,舌体征,舌苔卜黄,脉弦滑.此属胸痹,兼少阳枢机不利,治宜理气开胸,和解少阳.处方: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法半下10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青皮6克 全瓜蒌12克 桔梗6克 玉今10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服三剂
《简析》加减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加蒌,杏,枳,(宽胸利气,)荷梗,旋复(升降气机)而成,王老基本采用原方,但又据病情略作调整,方中加青皮,玉今加强理气作用.加桔梗,配枳壳已有升降气机之用,故不复用荷梗,旋复.用竹茹者以其舌黄脉滑,合半下有温胆之用也.另:王老尚治一产后阳虚,寒热错杂之胸痹,亦用本方治愈.录之以供参考.
黄XX,女,27岁,农民,住院号:7900
入院初诊,1966年7月21日,
起病于分娩,先左胁胀痛,痛即隆起如块,大如小碗,痛止消失,今年元月,病移胸背,多次检查,诊断未明,服药无效.诊时:胸背胀痛,胸闷气促,时或痛窜下腹,胃脘饱胀,咽喉梗塞,嗳气胀减,饮食少思,渴喜热饮,大便干结,溺黄灼痛,舌淡红,苔卜白,脉弦细缓,证属产后心肺阳损,寒饮阴浊弥漫,填塞胸中,累及于胃,胃失和降.拟和解开痹,宣降肺胃.处方:柴胡10克党参10克半下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薤白10克瓜蒌壳12克枳实10克杏仁10克,百合25克台片12克,旋复花6克.服六剂.
久泻(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九)
《原著》 大便溏泄,必在五更时分者,肾寒而侮脾也,宜加味四神丸.
附子二钱 肉蔻二钱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大枣四枚 炙甘草一钱 吴萸二钱 干姜一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片 粟壳一钱
歌曰:五更泻泄附姜投,参术吴萸甘枣收.
肉叩味苓姜粟壳,肠鸣无复水幽幽.
《实践》 脾肾阳虚,水谷不化之久泻(慢性结肠炎)
李XX,女,27岁,干部.住院号,3498.
入院初诊:1960年3月7号.
患慢性结肠炎四年,腹痛阵泻,日达7--8次,清冷溏稀,完谷不化,头晕嗜睡,精神罢极,面白唇淡,肌肉瘦削,少气懒言,纳差盗汗,渴喜热饮,肢冷不温,小便清长,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迟细弱,屡服中.西药物,治疗未效,收入住院.此患者久泻,稀溏清冷,谷食不化,小溲清长,肢冷脉迟,渴喜热饮,正如《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证属脾肾阳虚,水谷不化,吸收障碍.治当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拟附子理中汤,四神丸治之.处方:
本附片10克 炙甘草5克 补骨脂5克 炮姜6克 吴茱萸5克 肉豆蔻6克 五味子5克 党参5克 白术10克 生姜6克 大枣10克 服四剂
《简析》 加味四神丸即四神合附子理中汤加云苓米壳而成,加云苓有合四君之意,久泄可涩,故入米壳.王氏除后两味外,基本照录原方.由于本方治脾肾泻,已为当今医家共识,故不赘言.
血瘀腰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
《原著》 腰痛难忍,有如刀锥剌割者,瘀血积腰际也,宜鹿角利腰汤.
鹿角三钱 归尾三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红花一钱 牛膝二钱, 续断三钱
歌曰:腰痛难忍似锥刀,归芍丹皮等分熬.
鹿角红花同续断,再加牛膝煮成膏.
《实践》, 血瘀腰痛之一(腰椎间盘突出并左侧坐骨神经痛)
郑XX,男,27岁,长沙矿山设计院工人.
初诊:1979年3月20日,
左下肢酸.麻.痛.胀,已三月有余,腰痛如锥,久立.久坐.久卧,疼痛加重,尢以晨起明显.活动后稍缓解,西医检查:右侧腰椎轻度弯曲,前曲受限;腰5,骶1间及左侧坐骨切迹处压痛,左侧直腿抬高征:阳性.左足背伸力下降,腰部正.侧位X摄片提示:骶1隐裂,腰5前缘轻度骨质增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左侧坐骨神经痛,骶椎腰化,屡经治疗从未见效.牵引.推拿,按摩亦无明显改善,诊其脉弦细,舌质紫暗,舌苔卜白,证属血瘀腰痛,气血瘀阻,筋脉不利,治当活血化瘀,舒筋利腰,拟鹿角利腰汤加味.处方:
鹿角霜15克 当归10克 丹皮10克 赤芍12克 川断续12克 牛膝12克 红花6克 防已12克 苡米30克 宣木瓜12克 三七粉3克 服四剂
血瘀腰痛之二(肥大性脊椎炎)
王XX,男,75岁,长沙市某服装厂工人. 初诊:1980年7月29日.
去年五月以来,腰痛如剌,经长沙市某医院照片证实:腰椎肥大性脊椎炎,部分有骨痂形成,并见胸腰椎有脱钙现象,虽经针灸,火罐,服药治疗,未取寸效,近日病增,腰脊冷胀,痛如锥钻,伸屈不利,入夜尤甚.坐立不安,活动后略有缓解,食纳减少,局部检查:右骶脊处压痛,两侧背伸肌压痛,腰3~5椎扣击痛.舌质红舌苔卜白,脉细涩,证属血瘀腰痛.治宜活血化瘀,舒筋利腰,稍佐疏散,拟鹿角利腰汤加味.处方:
鹿角霜15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丹皮10克 川续断12克 牛膝12克 红花6克 鸡血藤15克 三七粉3克 秦艽10克 防风10克 丹参12克 服六剂.
《简析》 以上两病案均取鹿角利腰汤全方加味而成.该方系唐氏自创效方,通过上述病例,说明疗效可靠.故王老强调:临床上用于治疗腰椎骨质增生,肥大性脊椎炎,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而属瘀血阻滞者,再配入乳香,没药三七,鸡血藤等,效果极为满意.此系王老临证有得之言,应引起注意.
肾阳虚腰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一)
《原著》 腰痛软弱,或兼小便不利者,虚劳肾气弱也,宜金匮肾气丸.
熟地四钱 山药三钱 云苓三钱 附子三钱 安桂一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山萸肉三钱
歌曰: 腰痛软弱肾元虚,桂附丹萸药笼储.
山药云苓兼当泻,地黄滋补渐宽舒.
《实践》 脾失肾阳温煦之腰痛(慢性前列腺炎)
潘XX,男,34岁,湖南旅社干部.
初诊:1964年10月30日.
腰脊疼痛,三月有余,溲频清长,余沥难尽,阴部潮湿,睾丸,阴茎寒冷如冰,大便稀溏,一日四.五次,面色光白,渴喜热饮,腹胀纳减,失眠多梦,某医院曾确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三月,未见好转,舌质淡,舌苔卜白,脉显缓细,证属肾阳不足,脾失温煦,阳虚腰痛.治以温肾阳,补脾阳,稍佐固涩,拟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
附片10克 肉桂5克 熟地黄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12克 山萸肉10克核桃肉10克 补骨脂10克 黄芪12克 力参5克 五味子6克 金樱子15克 服四剂.(该方未作任何调整三十剂愈)
《简析》 本证属肾阳虚甚,仅用金匮肾气丸,略显病重药轻,故减丹泽之苦泄,更加补骨脂.核桃肉,增强补肾之力.参芪益气,五味金樱固涩,多方兼顾,其效益宏.
水滞腹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二)
《原著》 腹中胀满,兼见大便溏泻者,宜时方胃苓汤.
云苓三钱 猪苓三钱 苍术三钱 白术三钱 陈皮二钱 大枣二枚 桂枝二钱 白芍二钱 甘草一钱 厚朴一钱 泽泻二钱 生姜三片
歌曰:腹满还兼大便溏,二苓二术枣陈姜.
建中桂芍甘同补.除湿仍加泽泻详.
《实践》 肝郁脾虚,水气壅塞之臌胀.(肝硬化腹水并结核性腹膜炎)
李X,女,23岁,广西柳州医药商店干部.住院号:4182
入院初诊:1960年12月19日.
一年前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治疗稍愈,今年九月,腹部胀满,日渐加重,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9单位.血清总蛋白5.9克,白蛋白3.5克,...血沉45毫米.抽腹水检查,黄浊,比重1.020,细胞数2193,雷氏试验+,诊为:肝硬化腹水兼结核性腹膜炎.因久治无效,特来求诊,诊时:腹胀满闷,青筋显露,按之不坚腹平如蛙.掌拍腹侧,振振水声,鼓荡如波,嗳气呕吐,纳差消瘦,面色淡黄,神疲乏力,小便短少.大便溏黑.腹围96公分,舌质淡青,舌苔卜白,脉弦细数.此肝郁失疏,脾虚不运,水气壅塞,属水臌恶候,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拟胃苓汤加味.处方:
茯苓皮15克 陈皮6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白术10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莱菔子10克 黑丑12克 槟榔10克 枳实12克 桂枝10克.广木香6克 服20剂
《简析》本病例之臌胀与《原著》之胀满,因同属水湿仃聚,故均用胃苓汤,但前者胀满便溏病较轻,原方即可应对.后者属水臌恶候,病势重,故须加味治之,方中加枳实.木香,槟榔,莱菔子疏肝行滞,佐黑丑缓逐水邪,全方化气利水,肝脾兼顾,水臌终瘳.
单腹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三)
《原著》 单腹肿大,其人四肢瘦削者,脾虚而血结也,宜加味逍遥散.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薄荷一钱 煨姜二钱 柴胡一钱 蚯蚓一钱 香附三钱 灵脂三钱 乳香一钱 腹皮二钱 防已一钱 苏梗一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歌曰:膨胀多缘血结成,术苓香附许回生.
乳防苏腹荷同蚓,灵脂柴归姜芍行.
《实践》 肝郁脾虚,气血瘀结之臌胀(肝硬化腹水)
邓XX,男,35岁,江西省萍乡柴油机厂干部,住院号:10403.
入院初诊:1969年3月31日.
曾于1957年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三年之后,腹部肿胀,并未介意.近一月余,腹胀硬满,腹壁青筋显露,日益加重,纳食更甚,矢气可减,面色苍黄,四肢消瘦,眼睑虚浮,脘胁串痛,渴不欲饮,时作寒意,胸闷气促,咳嗽咯痰,甚或呕逆,大便溏薄,气堕色黑,小便不行.诊时: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4.48克,白蛋白1.41克,球蛋白3.07克,A/G比值倒置,舌质淡嫩青滞,舌苔卜白,脉象弦数,经X医院确诊肝硬化腹水,此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肺气失宣.治宜疏肝扶脾,行气散瘀,佐以宣肺,投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茯苓皮12克 白术10克 薄荷6克 地龙10克 五灵脂10克 香附10克 防已10克 苏梗10克 大腹皮12克 乳香6克 服七剂.
《简析》 唐氏加味逍遥散乃逍遥散原方去甘草(中满忌甘)加灵脂.乳香,地龙活血通瘀,香附苏梗增强理气作用,防已腹皮利水,而王老除将白芍改赤芍以增强化瘀作用,茯苓用皮以佐利水外,基本照录原方,且取得治愈效果,足证原著价值不可轻视也。
蛔厥(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四)
《原著》 吐虫虫痛,或见舌起白花者,肾风木所生也.宜仲景乌梅丸.
当归三钱 党参二钱 花椒二钱 黄柏二钱 乌梅三钱 干姜二钱 附子二钱 细辛二钱 黄连三钱 桂枝三钱
歌曰:吐虫虫痛用乌梅,桂柏椒姜辛附推.
归尾黄连参合用,专平风木救虫灾.
《实践》 寒热错杂之蛔厥(胆道蛔虫病)
范XX,女,33岁,工人,住院号:7900.
入院初诊:1966年5月30日.
以往有胆道蛔虫史,前天突然胃脘区疼痛,半小时后,剧烈绞痛,经用乌梅汤,四逆散,金铃子散,以及注射杜冷丁等治疗,暂时缓解,旋即又作,诊时:表情痛苦,面白无华,转辗号啼.剑突隆起,手不可近,上身汗出,四肢厥逆,呕恶不食,口苦微干,不思饮水.舌质红,苔黄润,脉弦细,曾呕出蛔虫一条.蛔虫性喜团聚,嗜好钻空.蛔虫聚集,阻于肠道.钻入胆管,中焦痞塞,气滞不通,汗出肢厥,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此属寒热错杂之蛔厥,治以寒热并用,安蛔为先.处方:
乌梅30克.桂枝10克.川椒6克.黄连5克细辛3克.党参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玄胡索10克.干姜5克. 急煎一剂, 另:黄醋一两,速服.
《简析》本案除照录乌梅丸原方外,复加金铃子散以理气止痛,其中川楝子尚有驱蛔之功.速服黄醋一两者,取蛔得酸则止之意也.另外,除本案外,王老还有一蛔厥治验案,亦用乌梅丸加减治愈,一并录之如下:
里实湿热偏盛之蛔厥(胆道蛔虫病)
黄XX,女,30岁,干部,住院号:7879
入院初诊:1966年5月23日.
近二天来,右上腹,剑突下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放射.痛时烦燥呻吟,转辗不宁,头汗如洗,四肢逆冷,发热微寒,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口干饮冷,小便色黄,大便未行.诊时,正值发作,痛不可近,舌质淡红,舌苔白黄,脉弦数.原患胆道蛔虫病,虽经两次手术治疗,发作频繁.此为蛔厥.蛔为胃中湿热所化,治宜清化湿热,安蛔止痛.处方:
乌梅12克.黄连5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槟榔10克.延胡索10克 雷丸6克 酒大黄10克. 服2剂,另:黄醋一两,即服.(按:本案因热盛,故减辛.桂.姜,附.椒.诸热药,里实肠燥,则入大黄.加雷丸以助杀虫之用.)
尿浊(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五)
《原著》小便白浊, 甚则尽如米饮者,脾经之湿气也,宜萆解分清饮.
萆解一钱 菖蒲二钱 甘草一钱 益智二钱 乌药三钱 神曲一钱 青盐五分.
歌曰:
歌曰:脾经湿气犯膀胱,小便虽通浊似浆.
萆解菖蒲盐曲共,草稍乌药智仁匡.
《实践》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尿浊(乳糜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7: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XX,女,31岁,长沙七七0厂工人.
初诊:近月余来,小便混浊如泔,甚则如乳白色,结成小块.尿量短少,并无尿频尿急灼热等,面色淡白,神疲肢倦,食欲不振,微渴喜饮,夜间口苦,大便干燥.三日一更,舌红润,苔卜白,脉细缓,曾经某医院检查,尿蛋白+++,红血球+,白血球+,确诊为乳糜尿.服药月余未效,转来求治,此为脾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之证,当健脾渗湿,分清别浊,拟萆分清饮加味.处方: 茯苓18克.石菖蒲10克.乌药10克.益智仁5克,萆解12克.甘草梢3克.,苡米25克.草豆蔻6克.麦芽12克. 服6剂.
《简析》本方即分清饮稍事加减而成,以草蔻麦芽易神曲以健脾和胃,加茯苓苡米以增强渗湿之用也.
风水浮肿(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六),
〈原著〉先首肿起,以下及于手足者,伤于外之湿也,宜加味五皮汤。
陈皮二钱 苓皮二钱,腹皮二钱,姜皮二钱,桑皮二钱。麻黄七分,桂尖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二枚
歌曰:头肿徐徐及四肢,姜桑苓茯共陈皮.
杏仁甘草同红枣,再入麻黄及桂枝.
〈实践〉风寒外袭,肺失宣降之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
唐XX,男,47岁,干部,住院号:3605
入院初诊:1960年4月7日。因出差外地,陡起眼睑浮肿,渐及面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未效,转来本院。诊时:头面肢体悉肿,恶风无汗,遍身疼痛,咳嗽气促,胸痛腹胀,乏味纳差,精神不振,面白无华,口苦不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苔白粗,脉沉细缓,血压:140/100毫米汞柱,尿常规检查:蛋白++,红血球0~4,白血球0~2,管型0~2,此风邪袭表,肺气不宣,水湿仃滞,脾不运化,发为肿胀,脉不浮,反沉细缓,是为水气郁积皮肤肌腠,束缚脉管搏动所致,证属风水之候,治宜宣肺解表,理气行水.拟麻杏五皮饮加味.处方:
麻黄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桑白皮10克.生姜皮6克.郁金10克.枳壳6克.桔梗6克.甘草3克. 服4剂
《简析》 唐氏加味五皮汤实即五皮饮与麻黄汤合方也,合麻黄汤者,是遵《内经》,其在上者,汗而发之及《金匮》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旨,俗谓提壶揭盖法也.王老根据病情需要,去桂甘而加枳壳桔梗升降气机,也别具深意,当留意之
湿热水肿(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七)
《原著》 肿胀尿赤,或兼口渴脉数者,阳郁而水壅也,宜加味五皮饮.
桑皮三钱 茯苓二钱 腹皮二钱 白芍二钱 知母三钱,青木香一钱 防已一钱 滑石三钱 黄芩三钱 当归一钱 车前三钱 杏仁三钱
歌曰:口干肿胀尿兼红,青木香和芩芍通.
桑腹知苓防已共,归前滑石杏仁同
《实践》 湿热郁遏,脾阳受阻之水肿
赖XX,男,58岁,农民,住院号:3656.
入院初诊:1960年5月16日.
通身洪肿,先由下肢开始,渐及腰部,头面,按之沉陷难复,阴囊肿胀,透明如球,恶寒肢冷,头晕头胀,胸闷气促口渴欲饮,腹胀纳差,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体肿胀颤抖,舌苔卜黄少津.脉弦有力.血压.140/116毫米汞柱,腹围91公分,酚红排泄试验30%(每2小时).尿化验检查:蛋白++++.红血球1~3.白血球1~2.脓球1~2,管型1~3.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此乃脾阳不足水湿不运,滞于肌肤,壅塞体内,以致偏身洪肿,水湿蓄积,蕴酿成热,证明湿热郁遏,脾阳受阻,治宜健脾化湿,理气行水,拟五皮饮加味,处方:
茯苓皮12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桑白皮12克.生姜皮6克.滑石15克.知母12克.淮木通10克,广木香6克.杏仁10克.防已12克.郁金10克. 服4剂
《简析》 本方系由唐氏原方减归芍芩车加郁通陈姜而成,(从方名加味五皮饮看,似也当有陈皮姜皮)要之,二方皆未脱理气行水,清热化湿架构,妙在二方皆用杏仁一味,寓肺为水之上源,降肺气以行水之意.不可忽之.按:王老治水肿(含现代医学之肾小球肾炎)根据不同证型多喜用五皮饮加味治疗,现再录病例数则,以证明之.
1,脾虚不运,复遭外湿之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
柳XX,男,21岁,工人,住院号:3745
入院初诊:1960年6月13日.
下肢灼热,搔痒抓破,已有五天,未加介意,今晨突然全身浮肿,急来就诊,诊时,遍身浮肿,下肢尤剧,按之凹陷不起,但无畏寒发热.精神疲倦,渴不欲饮,腰背酸痛,腹部胀满,大便稍干,小便短黄,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沉弦,尿化验检查:蛋白++.红细胞.0~2,白血球0~1,管型0~2,血压146/90毫米汞柱,诊断为急性肾炎.此为脾虚不运,复加外湿浸淫,证属皮水,治宜健脾,化湿,行水拟五皮饮加味.处方:
厚朴10克,苍术10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甘草3克.桑白皮10克.生姜皮5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连服.12剂.(按:本方即五皮饮合平胃散加三仙只壳而成)
2,中焦虚弱,下焦湿热之水肿(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陈XX,男,26岁.干部,住院号:3814. 入院初诊:1960年7月16日.初起下肢浮肿,继而全身浮肿,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治疗二月少效而住入我院,诊时,身无寒热,肤色淡黄,面目四肢浮肿,腹部隆起,按之濡软.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坐则颤抖,微微汗出,左腰酸胀,胸胁满闷,口中甜腻,食欲减退,尿频色黄量少,尿时茎中灼痛,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细.酚红排泄试验,每.2小时50%,尿化验:白细胞0~2,蛋白微量,余无异常,此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气血,反成水湿,壅滞肌肤,发为水肿.尿频短色黄,茎中灼痛,又兼下焦湿热,病在中下二焦,而以中焦为主,治宜健脾运化水湿,兼清下焦湿热.拟五皮饮加味.处方:
茯苓皮12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桑白皮12克.生姜皮6克.海金砂12克.苡米26克.前仁10克.赤小豆2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服6剂.(按:本方即五皮饮加藿佩芳香化湿.海.苡,前.赤清热利湿而成).
3,中气虚弱,寒湿脚气之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齐XX,男,38岁.干部,住院号:2960.
入院初诊:1959年8月26日.
患者患慢性肾炎三月.续发下肢浮肿,阴囊肿胀,腹部膨隆,绷急如鼓,漫延头面上肢皆肿,小便短少,虽经西药抗感染,利尿,肿势不减,收容入院,诊时:通身洪肿,尤以双下肢肿甚,按之深陷难起,渴下欲饮,纳食尚可.舌质淡,舌苔白,脉沉迟,腹围31公分,小便化验,蛋白++++.红血球0~2,白血球1~2,管型+.尿比重:1.029,血压118/95毫米汞柱,诊断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乃中焦不运,寒湿脚气.治宜健脾利水,温化寒湿.拟五皮饮合鸡鸣散加味.处方:
茯苓皮18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生姜皮6克.紫苏叶10克.吴茱萸6克.桔梗6克.五加皮12克.木瓜12克.槟榔10克.防已12克.苍术10克.牵牛子10克.(本方即五皮饮合鸡鸣散加防已苍术牵牛子而成.防已.苍术助鸡鸣散化湿,牵牛子增强五皮利水之用.)
4,肝郁脾虚,水气凝聚之水肿(肝,肾综合征)
吴XX,男,36岁,干部,住院号:3258
入院初诊,1959年12月3日.
今年7月,因贪凉饮冷后,突然高烧头痛,腹胀纳呆,继而下肢,阴股,腹部肿胀,经本院门诊投服'舟车丸肿胀减轻,又在某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住院四月余,采用攻下逐水,抽放腹水等,肿胀旋消旋起,日渐加剧,诊时,通腹膨胀如鼓,季肋下肢肿甚,按之没指,阴囊肿胀透明,恶心欲呕,纳食尚可.小便频数短少,舌尖红,苔卜白,脉弦细,小便化验检查:蛋白:+++,红血球0~1,白血球0~2,证属水臌恶候,乃由肝郁失疏,脾虚不运,相互影响,水气凝聚,停滞中焦,治宜疏肝理气,健脾行水,拟五皮饮加味,酌增攻下逐水之品:处方:
茯苓皮18克.大腹皮12克.陈皮6克.生姜皮6克.五加皮12克,苡米25,广木香6,厚朴10,只实10,大白10,牵牛子12,甘遂末1.5克(分冲)
阳虚水肿(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八)
《原著》 先脚肿起,以上及于腹股者,内之水不行也,宜原方真武汤.
白术三钱,白芍三钱,云苓三钱,生姜二钱,附子二钱
歌曰:水不流行脚肿先,渐看腹股肿相连.
云苓术芍同姜附,真武原方急与煎.
《实践》阳气衰微,寒水泛溢之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刘XX,男,68岁,干部,住院号:3710
入院初诊:1960年5月29日.去年12月开始,下肢浮肿,服药不效,肿势向上,诊时面目浮肿,苍白无华,腹部下肢肿胀,厥冷不温,饥不欲食,渴喜热饮,小便短少,余沥难尽,大便稀溏,日十余次.时有脱肛,舌质淡,苔卜白,脉沉细弱,血常规检查:血色素67%,红血球320万,诊断:营养不良性水肿,实为命门火衰,不制水寒,泛滥全身.火衰更不温煦脾土.证属肾阳虚衰,寒水泛滥,治以温肾阳,补脾土,佐以收敛,拟真武汤合四神丸.处方:
附片12,白芍12,茯苓12,白术10,吴茱萸6,补骨脂3,五味子5,肉叩6,干姜5,大枣5枚
按:本案真武汤原方.以其大便稀溏,故合四神也.
血淋(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九)
《原著》 小便短涩,每溺则涩而痛者,膀胱之热淋也,宜车前五淋散.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赤苓三钱 栀仁三钱 甘草一钱 灯芯三分 车前子二钱
歌曰:热结膀胱用五淋,茎中痛涩芍归寻.
车前甘草山栀共,赤茯苓加灯草芯.
《实践》
1,下焦湿热,灼伤尿路之血淋(急性肾盂肾炎)
肖XX,女,37岁.长沙市九中教师.
初诊:1070年10月5日.
一月前患急性肾盂肾炎,虽经抗菌消炎等治疗,症状时作时休,诊时尿赤黄短少,发热恶寒,午后尤甚,右侧腰痛,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小便常规检查:大量红.白血球,蛋白+++,医投银翘散不效,证属下焦湿热久蕴,灼伤尿路血络,治宜清利下焦湿热,凉血止血,佐以化瘀通滞,拟车前五淋散加味.处方:
焦栀仁10克.茯苓12克.当归尾10克.赤芍12克.甘草梢5克.灯芯草6克.蒲公英15克.生地黄15克.白茅根15克.前仁10克.赤小豆25克.蒲黄炭10克. 服4剂
2,肾虚.膀胱湿热之血淋(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孔XX,女,38岁.省煤炭公司干部.
初诊:1971年9月9日.
去年10月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某医院治疗好转,后因寒温不适,病情多次反复.诊时: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色鲜红,发热腰痛,(体温38.5)头晕目眩,神疲纳减,恶心欲呕,食入即吐,舌质红,舌苔卜黄,脉细数有力,小便化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球0~5,血压170/150毫米汞柱.此病巢原方《诸病源候论》有谓: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引痛.本例湿热蕴结膀胱,灼伤血络,尿频出血,淋沥涩痛等症.证属肾虚夹膀胱湿热,治以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拟车前五淋散加味:处方:
茯苓.12克当归尾10克.栀仁炭10克.灯芯草6克,赤芍12克.前仁10克.甘草梢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白茅根15克.蒲黄炭10克.竹茹6克. 服4剂.
《简析》以上两病例皆由车前五淋散原方加味而成.车前五淋散唐氏原为膀胱热淋而设,而本病例血尿明显,证属血淋,病势轻重各异,须加味治之,王老除录用全方外,二方均加入生地凉血,茅根蒲黄炭化瘀止血,,使药证更为合拍,宜其取效甚捷也,王氏曾言:车前五淋散对于湿热蕴结下焦之血淋,随证加减.每奏佳效.是其经验之谈.
肠风便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
《原著》 大便下血,其下在粪之前者,肠风痔疮类也,宜赤豆加味散.
当归三钱.地榆三钱,银花一钱防已一钱,麦冬三钱.牛蒡子三钱,丹皮三钱.白芍二钱.槐角三钱.棕炭一钱.杏仁三钱.黄柏二钱.甘草一钱.赤豆三钱
歌曰:痔疮下血用归榆,赤豆银防冬芍俱.
牛旁棕槐丹杏共,寸冬黄柏草稍须.
《实践》 气阴亏损,热伤阴络之便血(痔疮下血)
陈XX,58岁.长沙市某修理厂家属,
初诊;1964年10月27日.
素患痔疾,大便经常带血,此次发作十余日,血随大便而出,量多色红,一日三四次,肛门灼热疼痛,头晕眼花,面色痿黄,神疲乏力,失眠纳少,口渴善饮,近两日来,便后昏倒,汗出如洗,筋骨酸痛,小溲色黄舌质淡红,舌苔白卜微黄,脉细数无力,此属血热灼伤阴络,宜防虚脱.急投补气摄血,凉血止血,拟赤小豆当归散加味,处方:
力参5克.黄芪18克.当归10克,赤小豆25克,生地黄12克.银花10克.防风10克.地榆炭15克,仙鹤草12克.黄柏炭10克.白芍12克.槐花炭6克.炙甘草5克. 服4剂.
《简析》本方系原著方减牛,杏,麦,丹,棕,加味而成,所以然者,因本病证情复杂,非止一端,出血过多,时见昏厥,有立脱之势,故首用力参黄芪益气固脱,复加生地,仙鹤草凉血止血,方中寒温并用.清补兼施,挽危症于倾刻,非大家不能为.
阳虚便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一)
《原著》 大便下血,其在粪之后者,肝脾不统血也,宜仲景黄土汤.
白术三钱.附子二钱,炙草二钱,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灶心土三钱.
歌曰:肝脾失驭血违经,便后长流势不停.
术附地芩胶共草,汤煎黄土服之灵.
《实践》 中焦虚寒,下焦血热之便血(痔疮下血)
巢XX,男,35岁,干部,住院号:10182.
入院初诊:1969年2月8日.
患痔多年,持续下血,近日加剧,证见大便溏薄夹血,量多色红,面光神疲,肢冷少食,渴不欲饮,时有腹胀得温则减,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沉细小弦,此痔疾患者,大便下血,量多色红,当属下焦血热.但又出现一派中焦虚寒之象,此乃虚寒夹热,治当温建中阳,养血止血,稍佐清热,仿黄土汤加减.处方:
灶心土30克.生地黄18克,白术10克,竹茹10克,黄芩炭10克.阿胶10克.黑姜5克,甘草3克,地榆炭15克,赤小豆20克服4剂.
《简析》本方乃黄土汤以黑姜易附子加竹茹地榆炭赤小豆也,黑姜易附子防其辛燥动血,竹茹小豆地榆清热止血之义.按,此方加减法,实是本清代名医陈修园法也,陈氏曰:此方(黄土汤)以灶心黄土易赤石脂一斤,附子易炮干姜二两,炮紫更妙,或加侧柏叶四两,络热加鲜竹茹半斤.现今灶黄土难得,以赤石脂易之,不失一变通方法.又:黄土汤原是治远血之方,王老根据症情用治近血,是善用古方者也.
寒饮哮喘(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二)
《原著》 喘鼾有声,喉中漉漉不利者,痰气为寒阻也,宜破痰射干丸.
射干二钱.半下二钱,陈皮二钱.百部二钱.冬花二钱.细辛五分.五味五分.干姜一钱,贝母二钱.云苓三钱.郁李二钱.枳壳一钱.皂角一钱.
歌曰:喘吼痰响总因寒,方用姜辛夏射干.
百部陈皮冬味合,贝苓皂郁枳同攒
《实践》 肺气不宣,寒饮仃滞之哮喘.(支气管哮喘)
高XX,男,43岁,长沙市公安局干部.
初诊:1979年10月10日,哮喘反复发作十余年,特别是秋凉,冬寒发作较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畏寒鼻塞,胸闷喘急,不能平卧,咳吐白痰,喉间鸣响,声若水鸡,口唇紫绀,喘则汗出,渴喜热饮,小便频急,稍稍劳累诸症加重,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浮弦而数,西医检查:桶状胸,双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散在性湿性罗音,哮鸣音明显,经用解痉镇静,止咳平喘等处理,未能控制,改服中药,思忖:证属寒饮仃滞,肺气不宣,治当散寒化饮,宣肺平喘,拟破痰射干汤.处方:
射干10克.炙麻黄6克,细辛3克.干姜5克.陈皮6克.款冬花10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百部10克.法半下10克.郁金10克.五味子6克.皂荚子5克. 服6剂
《简析》破痰射干丸即射干麻黄汤加陈皮,百部,贝母,云苓,郁金.枳壳.皂角减麻黄而成.虽曰是经方加味,实是唐氏历验自创效方,故不曰加味射干麻黄汤,而曰破痰射干丸,并曰:哮吼者属寒者尤多,宜破痰射干丸,此方单主温里,而逐饮降气,其功甚大.王老除据病情加入麻黄一味外,基本照录原方,且取效甚捷,足证此方其来有自,非妄拟也.故王老亦曰:用于寒痰阻肺者,屡屡获效.实属经验之谈.
妊娠哮喘(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三)
《原著》 气紧喘促,鼻塞声音不利者,风寒闭肺窍也,宜苏子降气汤.
苏子二钱.半下一钱.当归二钱.陈皮二钱.生姜二钱,厚朴一钱,沉香一钱.前胡三钱 柴胡二钱,甘草一钱.
歌曰:喘促寒凝鼻不通,姜陈苏子夏归同.
柴前朴草沉香入,顺气除痰力量洪.
《实践》'
肺腧伏饮,胎气上逆之哮喘.(妊娠哮喘)
王XX,女,26岁.市郊徐家冲保育员.
初诊:1964年3月2日.
素患哮喘,经常发作,每因怀孕并发此病,治疗未效,而致流产,目前:妊娠三月,继发哮喘.胸闷喘促,张口抬肩,汗出不止,咳吐涎沫,难以平卧,咳剧遗尿,头晕心悸,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言语低微,腹胀纳减,大便干结,三日未行,小便频数,舌淡红,苔卜白,脉滑数,证属肺俞伏饮,胎气上逆,治宜降气化饮,和血安胎,处方:
紫苏子10克,法半下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沉香3克.前胡10克.厚朴10克.生姜三片.炙甘草3克.杷叶6克,杏仁10克.黄芩6克. 服4剂.
《简析》本方在原方(苏子降气汤)的基础上,加入杏仁杷叶二味,一宣一降,有增强止咳降逆之效.
呕吐(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四)
《原著》 食久乃吐,兼见大腹胀满者,宜姜附六君汤.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半下二钱.陈皮一钱,干姜一钱,附子二钱,
歌曰:食饭轻时呕吐频,更兼腹满病原真.
人参附片姜和术,半下云苓甘与陈.
《实践》 真阳亏乏,脾胃久伤之反胃,(神经性呕吐)
杨XX,72岁,工人住院号:3206.
入院初诊:1059年11月19日.
去年12月起,朝食暮吐,水谷混杂,每晚都作,胃脘胀满,腹中雷鸣,渴喜热饮,饮冷则剧,吐后觉舒,头晕耳鸣,面黄肌瘦,眼脸浮肿,大便坚涩,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苔白润滑.脉迟细无力,某医院论断神经性呕吐.治疗乏效,此等高年,脉迟细无力,真阳亏乏可知,火不暖土.脾失温煦,食谷不化,滞于肠胃,不能下行,则上逆发为呕吐.脾胃久损,化源不足,则面黄肌瘦,治当温肾暖脾,降逆止呕.处方:
本附片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炮姜6克,法半下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生姜6克,吴茱萸6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
《简析》本方即取全方加入吴茱萸生姜大枣,(已暗合吴茱萸汤),有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
脚气(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五)
《原著》 脚跗肿大,青白如蚕明亮者,寒湿之气注也,宜神仙鸡鸣散.
吴萸二钱,苍术二钱,紫苏二钱,生姜三钱,苡仁三钱,木瓜二钱,陈皮二钱,槟榔一钱,桔梗二钱,云苓三钱,
歌曰:脚肿皮光白似蚕,吴萸苍术苡瓜探.
槟榔陈桔姜苏入,除湿云苓性要参.
《实践》1 寒湿下注之脚气
胡XX,男,13岁.住长沙市府后街X号.
初诊:1964年5月16号.
两膝关节以下肿胀,皮肤透明,按之凹而不起,扪之若冰,麻痹冷痛,行走艰难,已历月余,形寒肢冷,渴喜热饮,脘胀纳呆,舌质淡,舌苔白润,脉来沉细.曾经某医院住院治疗,收效不佳.转来我院,此证乃属寒湿脚气,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拟鸡鸣散加味,处方:
吴茱萸6克,槟榔10克,木瓜10克,陈皮6克,紫苏叶6克.苡米12克,防已10克,牛膝10克,续断10克,生姜三片, 6剂(空腹时服)
《实践》2 寒湿兼热之脚气(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
张XX,男,12岁,省建材局子弟,
初诊:1980年1月25日.
十天前,右踝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次日移至左踝关节,逐渐漫延至膝髋关节,彼起此伏,反复加剧,一月前,曾感冒发烧.某医院检查:抗O大于800单位.血沉92毫米,C__反应性蛋白阳性,血浆凝固试验阳性,咽分泌物培养卡它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治疗 无效而转诊.诊时:寸步难行,下肢关节肿胀,皮肤青紫,疼痛不已,午后低热,纳减便结,尿黄,舌质红,舌苔淡黄而润,脉沉细微数.
此寒湿流注,痹阻经脉,气血不畅,发为肿痛,当属寒湿脚气.然局部稍热,脉微数,午后低热,便结溲黄,又兼热象.病情复杂,来势猛急,预防冲心.速拟温通,佐以清化. 处方:
紫苏叶6克,桔梗10克,木瓜10克,槟榔12克,吴萸5克,陈皮6克,苡米25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防已12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乳没各6克, 5剂(煎汤候冷服,日服一剂半)禁食辛辣,羊,狗,牛肉,牛奶,鲤鱼等,
《简析》 病例一即原方减桔梗,云苓加牛膝,川断而成.以病情较为单一,未作过多加减.病例二乃原方减云苓,生姜加味而成,因其症情复杂,特加二妙防已清湿热,丹参三七活血化瘀,乳没止痛,此外,还对服法禁忌提出具体要求,致使药后关节肿胀全消,步履如常,药效神速,出乎意外.足见服法禁忌,也不可轻之.
前阴痒湿(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六)
《原著》 前阴痒湿,以及赤肿生疮者,肝经之湿热也,宜龙胆泻肝汤.
胆草二钱,泽泻二钱,车前二钱,甘草一钱,栀子二钱,木通一钱,柴胡一钱,生地三钱,当归二钱,黄芩三钱,
歌曰: 前阴痒湿总医肝,归地柴芩栀草攒.
前泽木通和胆草,湿除热退治何难.
《实践》 肝经湿热之肾囊风并指甲畸形(阴茎炎并灰指甲症)
宋X,男,8岁,省教育局子弟,
初诊:1976年2月15日.
阴茎阴囊搔痒,抓之出血流水,黄如脂膏,年余未愈,以致阴茎肿大,搔后糜烂,排尿艰涩,溺细如丝,近一月余,两手指甲又畸形生长,某医院诊断为:阴茎炎并发灰指甲证,治疗一个月未效,转来我院,诊时:神疲消瘦,面白无华,十个手指甲凸凹不平,枯厚堆叠,呈灰白色,阴茎肿大,与成年人的阴茎无异.尿道口细如针尖,患处灼热发红,阴囊皮肤抓破处有脂液溢出,气味腥臭,大便稍结,小便短黄,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细数,此肝失疏泄,湿热内生,循经下注,以致茎肿阴痒,糜烂流水,先拟清泄肝胆,处方:
龙胆草10克,木通10克,柴胡10克,前仁10克,生地黄12克,栀仁10克,黄柏10克,苦参12克,当归尾10克,泽泻10克,甘草3克, 服四剂,(另拟七味外洗汤,《略》)
《简析》本方即龙胆泻肝汤以黄柏易黄芩加苦参而成,加此二味者,以增强清下焦湿热之作用也.
耳聋(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七)
《原著》 耳鸣耳聋,或兼口苦寒热者,少阳经风热也,宜仲景柴胡汤.
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三钱,半下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歌曰:耳鸣寒热或兼聋,枣草参苓姜夏同,
风中少阳柴作引,方原仲景妙无穷.
《实践》 邪入少阳致聋之一 (传导性耳聋)
罗XX,女,24岁,长沙市搪瓷厂工人.
初诊:1979年11月15日.
半月前感冒,畏冷发热,咳嗽吐痰,继则双耳如闭,听力减退,某医院五官科检查:双耳无畸形,外耳道干净,耳膜完整,但鼓膜内陷,有斑沉着,鼓膜边缘充血.咽鼓管通气不良,音X试验:气导缩短.诊断为传导性耳聋.经多方治疗不效,特来就诊.诊时,寒热时作,(体温38.5度)耳聋无闻,面对高声询问,不知所然,胸脘痞闷,咽干口苦,食欲不振舌质红,舌苔黄微腻,脉浮弦而数,此系少阳耳聋,良由外邪侵袭少阳,胆火上炎,清窍被阻,当和解少阳,清泄木火,降逆开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玉竹12克,半下10克,甘草3克,远志6克,青皮6克,建菖蒲10克,枳壳10克,牡蛎15克,服4剂.
邪入少阳致聋之二(神经性耳聋)
言XX,女,69岁,省煤矿设计院退休工人,
初诊:1980年1月23日, 双耳闭塞,听力下降,发作多年,每因感冒情绪急躁诱发加重.此次耳聋,亦因受凉,医从外感论治,未能奏效,诊时:双耳闭塞,不闻人声,耳内作胀,寒热往来,头额胀痛,咽干口苦,时或干呕,脘闷纳呆,口渴喜饮,喉燥痒咳,舌质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某医院五官科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治疗罔效.此为邪入少阳,肝郁失疏,气逆于上,闭塞清窍所致,治宜和解少阳,疏肝降逆,拟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下10克,玉竹12克,甘草3克,枳壳10克,建菖蒲10克,青皮6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款冬花10克,白芷10克, 服五剂.
《简析》二病例病位相同,故均以小柴胡汤减姜枣加青皮枳壳(理气)菖蒲(开窍).后者因兼咳嗽,加入桔梗冬花,加入防风白芷者,以其有头额胀痛,寓兼顾阳明之意,此外王老对脓耳之证(中耳炎),也用本方加味获效.录之以广见闻.
胆肾风火湿热所致脓耳之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杨XX,女,12岁,住长沙市晴佳巷X号,
初诊:1978年10月8号.
右耳流脓,经常发作,缠绵不愈,已有九年,近一年余,流脓腥臭,听力减退,口苦咽干,腹胀纳差,某医院五官科诊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未效,转服中药,诊时:寒热时作,鼻塞流涕,舌质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请五官科医师检查,鼓膜穿孔,鼓室粘膜肿胀,殘鼓膜及鼓室粘膜充血.外耳可见脓性分泌物.此少阳风热挟少阴湿热,合而上逆.蕴腐耳窍之证,治宜疏风清热,滋肾降火,拟柴胡肾热汤化裁: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下10克,玉竹12克,黄连5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牡蛎12克,麦冬12克,磁石12克,建菖蒲10克,甘草3克. 8剂
胆肾风火湿热所致脓耳之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黄XX,男,40岁,长沙市某中医院干部,
初诊:1966年6月14日,
左耳流脓,耳周红肿,搔痒不止,耳痛如锥,头痛如掣,听力下降,恶寒发热,(体温39.7度)口苦咽干,某医院检查:鼓膜明显充血,外凸,中央性中等穿孔,外耳道积脓,耳后完骨压痛.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服药无效,转诊中医治疗.舌质红,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滑数,证属胆肾风火湿热上窜,久酿成脓.闭阻耳窍,治当疏泄风火.清热化湿,拟柴胡肾热汤加减.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下10克,玉竹12克,黄连5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牡蛎12克,麦冬12克,磁石12克,建菖蒲15克,甘草3克,
按:二病例虽有急慢之分,因病机相同,故均以小柴胡汤合肾热汤加减治疗.且药味完全相同,据述:二病例皆守方不变而治愈.疗效甚佳,王老称此方用于临床,屡验不鲜.余意可作验方视之.(肾热汤源于《千金》,药用磁石生地牡蛎芍甘麦术草.主治肾热耳聋,)
带下(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十八)(附:结束语)
《原著》 漏下白物,有如米饮不绝者,脾湿因带下也,宜茵陈四苓汤.
茵陈三钱 云苓三钱,猪苓三钱,菖蒲一钱,泽泻三钱,萆夕三钱,甘草一钱.
有寒加益智,桂枝,有热加黄芩.黄柏.
歌曰:白带脾伤萆解宜,二苓菖泽草茵施.
寒加益智还兼桂,热入黄芩与柏随.
《实践》 脾虚.湿浊酿热之带下(子宫颈炎,双侧附件炎)
丑XX,女,38岁,长沙市育红小学教师.
初诊:1978年8月25日.
去年秋起,白带增多,经后明显,质稠腥臭,黄白混下,小腹胀痛,近几月来,病情加重,外阴湿痒,行走不便,某妇幼保健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宫颈炎,双侧附件炎.用消炎药内服,外洗不见好转,求治于余,口干舌苦,小便黄少,舌苔白黄厚腻,脉细滑而数,综合脉证,皆由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蕴结中焦,下注胞宫所致,治宜燥湿健脾,清利湿热,处方: 漂苍术10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茵陈15克,萆夕12克,苦参12克,前仁10克,苡米25克.白鸡冠花15克,服4剂.
《简析》 该方系茵陈四苓汤减昌蒲甘草加味而成,所加二妙苦参清热燥湿,前仁苡米增强利湿之用,鸡冠花乃治带之专药,要之,皆未离清热利湿之旨.
结束语
本文将《医学见能》与《疑难病证中医治验》二书中方证相同者,粗略举出27例.总病案四十有奇,其有用其方而病异者或药相类而方不同者,以及用其方不效而转用它方者,皆未收入.现仅录答网友问一则以结束本文.
下面引用由五枳散在 2005/06/16 07:19pm 发表的内容:
君之医按,似均有始无终?
回复五积散君兼告诸同道:本文所述医案皆为治愈验案.其书名即曰:《疑难病中医治验》因本文宗旨是要说明王老用方的一部分多本于医学见能这部书,意在说明本书的实用价值,否则不但篇幅要增多不少,且亦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一点在《谈谈医学见能这部书》一文中已有说明,君可阅之.果欲窥全豹,自有王老书在.是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12:30 , Processed in 0.0685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