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8 07: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心衰临床辨治体会 ——说说心衰临床应注意的方面 下面我和大家说说我在临床上辨治心衰的体会。只简言心得。 一、言病机,心衰系本虚标实 心衰一证多由心病久病不愈或失治误治,迁延数年而来,少数系重病大病脏器受损而致。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多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者亦有之。大凡肺心、冠心、高心、风心、甲减等以气阳虚为多见;甲亢到致心衰者常有阴虚表现,血虚者多见于贫血性或肾衰日久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致贫血)此是大概,不可胶柱鼓瑟。 阴虚一证多与目前使用西药利尿有关,大家可以回想临床,只要使用利尿剂数日,一般多有舌红无苔,口渴等证,此是药物所致,当记住。 标实为水、瘀、痰、湿四字,参阅相关内科书籍,此不难理解,不再赘言。 气、阳虚为心衰最宜重要的方面,牢记,不可轻易的损阳耗气,此是关键。 病位在肺、脾、肾、心,中医之辨证用药尤以肺、肾为要,大凡喘、肿之证,为心衰临床最突出表现,从肺肾入手!喘平肿消,从脾肺、心脾入手,补肺健脾或补益心气健脾。 二、论治法,当护固气阳为先 心衰之治,多从肺胀、喘、哮、水肿等入手辨治,其治疗关键,最重要处是不可损阳耗气,何也?心衰日久,未有不耗气损阳者,其临床多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肺气虚、心肺阳虚、心脾气虚,间或挟有水、瘀、痰、湿。或云有阴虚水停一证,然未见一证系纯阴虚者,试想临床心衰,有几人能无动则气促,气短不足以息者?心、肺气虚者无时不在,不可忘之,因此固护心气宜时刻记在心间,此吾之心得! “久病必穷于肾”,凡肿、喘、气促气短无不与肾有关,肿多于肾阳虚气化失司有关,喘之急证多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邪凌心射肺相联,喘之缓证、气短气促亦当责之于肾气虚肾不纳气、肺不主气。 “五脏交损,宜治其中”,中,何也,脾胃之气。心衰日久,各脏之证候均可见之,西医学中言及心衰证候最易理解,可参阅之。因此治疗当中宜时时勿忘顾护中洲,况“水肿之治,其治在脾”,“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肺气虚为临床另一大表现,然益心气、固脾气、补肾气之药无不有益肺之作用,此用药可精简之处。 最重要处:不可在用药时轻易使用有损气阳的药物。心衰日久,气竭阳耗每多见之。此在我的前二、三讲中有失治案可参阅!前车之鉴,当重视之。 三、述心得,当言临证易见错误 临床上治疗心衰,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错误是极易出现的,此是我临证20余年心得,只言片语,希对各位有所帮助! 1.错误一:肺心病,外寒里饮,不假思索使用小青龙汤 肺心病常常由于受寒而诱发加重,多表现为外寒里饮,小青龙为正治方,然肺心数年久咳久喘之人,肺气无不耗散,不可轻用生麻黄,宜用苏花、白果代之宣肺平喘。 2.错误二:肺心病,外寒里热,孟浪使用苦寒药 肺心病日久常有心肾阳虚。若感受外邪,表现为外有恶寒发热,里有咳痰黄稠,口干等症,不可孟浪使用大剂苦寒,宜甘凉,勿伤已损之气阳,用药关键在于中病即止,表解予益气方中佐入桑白皮、鱼腥草等味。 3.错误三:上热下寒证,治上而忘下 心衰多由肺部感染而加重,临床上有咳嗽咳黄痰,发热诸证,同时有下肢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等证,此上热下寒。初学者,观肺热证急,清解肺热而忘下焦阳气虚,用药寒凉而熄已残之阳,此大忌!宜于交通阴阳方中佐入清解肺之品,吾临床喜用《金匮》温经汤加鱼腥草、野荞麦加减,佐入瓜蒌、贝母、桔梗、桑白皮等味。或以苏子降气汤加减,当辨证施治。 4.错误四:见肿就利尿,不明津液代谢之理 水肿在于心衰最为多见,初学者一见水肿就大剂使用利尿之品。熟不知,水肿之形成多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气虚不能转运、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有关,其中最重要处在肾,肾阳足自能化气以行水,凡为气阳虚者,以温阳化气为大法,佐入健脾宣肺之药。《景岳全书》云治水肿:“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痊愈者,愈出强勉。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真愈哉?!”《丹溪心法》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参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我在临床喜以真武汤佐入大剂黄芪、云苓。桂枝化气行水当适当用之。然亦不可忘记辨证选方。 5.错误5:见舌红无苔即言阴虚,不敢使用温阳益气药 此在第四讲第三点中有详论,请参阅之,我喜用全真一气汤加减。 6.错误6:补气以党参代人参,不明药效 治心衰,常使用需使用人参以固气,临床初学者常喜用党参代之,此为不当,党参益气而无明固脱作用,不可以价廉而取之,我在临床上发现为使用人参者疗效明显高于党参!考本草多言人参有大补元气作用,而言党参多为补益脾气,二者功效相差远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有良好的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四、心衰病案一则欣赏 我目前虽在心内工作,但我不说我在医院治疗心衰的病例。现在我说一个用纯中药治疗的心衰急证给大家。 某年,我返回故里,一个大山区里,村里有一50余岁者,久病乡医治疗效差,病极重,村民均言要进官木了,我回了,大医院回来的医生,于是本乡里的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出面要我给他诊治一下(他曾给患者多次诊治,一则是希望能看好病人,二则想学学我的绝招,呵呵~): 诊患者仰靠于床,喘息不能平卧,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稀呈泡沫状,双下肢重度水肿,扪之不温,心悸有欲脱感,小便量少。查体:面色黎黑,颈静脉充盈,以耳贴胸壁可闻及两肺大量的湿性罗音,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无听诊器),腹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肋下2指,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结代,极细弱。 详问病史,拟诊冠心病、心功能衰竭3级,快速房颤,肺部感染。呵呵~我只能说拟诊,这全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法了,没任何的西医检查,大山里的人悲哀! 遂辨证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水饮之邪凌心射肺,有心阳欲脱之象。治以温阳化饮,宣痹通阳 方用真武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方 制附片20克(先煎)红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桂枝10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云苓30克生黄芪50克。3剂。 呵呵~这方违反了十八反,为什么我要这样用,看看那位爱友能答出! 配好药,煎好于晚上6时服下,是夜患者不断咳吐大量清稀痰涎,至晨痰积一大痰盆,视之有1000余ML,小便量大增,有近2000ML,次日,喘息咳嗽大减,查其下肢肿己减其半。3剂用完,前方去瓜蒌,加桔梗10、细辛3、五味子10、山萸肉20克,红参改10克,再进五剂,患者咳微,纳食增加,下肢水肿尽消,可略高枕而卧。时当返,遂对那医面授调方大法,后回乡谈与其及此病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转平,一年后再发心衰而亡。 这一讲,讲的不多,都是个人临床心得,不成系统,写的平淡,看起来也平淡,但要得来确不易!我想这点滴的经验对诸位爱友临床或许会有所帮助,能于是,则我心足矣。 第八讲 从异病同治谈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兼谈对中医证的内涵的认识 在我们的中医基本理论中对证的解释是:“证是反应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和整体联系的中医诊断概念,它是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情、病机等要素抽象的名”。好象我们各个不同的版本教材的解释都差不多。 到底该怎么认识中医的“证”呢? 中医学在实质上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西医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局部的角度、精确的角度,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因而导致其在治疗上的形而下学论,有细菌就抗炎,长了肿瘤就切除,有癌细胞就化疗,不同的个体在治疗上都采用同一个模式,效果不好,那你只好认命了。 中医学不一样,中医学是在借用古代中国哲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医学理理论与模式,它是一门积极的主动追求健康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即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一种对人体内在潜力加以努力挖掘和加以提高的理论,在强调“邪去则正安”的同时,更注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治未病”为先。 证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病理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人体自稳态的失衡,诸如阴阳偏颇、寒热不均、升降失调、开合失司,或表里不和等等。证很大一方面便指的是这种自稳态失衡的信息, 不仅如此证还包括用药后的信息,如服桂枝汤后“戢然汗出”的症为向愈倾向的信息。《伤寒论》中还有大量药物致病变症的信息,提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 证在另外是一方面指的是疾病转归的信息,如《外感温热篇》指出温病战汗出现“倦怠嗜卧,脉静身凉”的症状时,为正气即将来复,治疗上只要求勿扰病人,让其“以养正气来复”就行了。 总之证是中医养生治病和认识的出发点,是中医天人之际关于健病之变的信息,是中医保持和恢复自我稳态的出发点的依据(信息)。 中医治病强调的就是恢复自我稳态的平衡。 证还有: 藏象反应的信息的证 疗效反应的信息的证 病形反应的信息的证 养生因素的信息的证 致病因素的信息的证 治疗因素的信息的证 正气存内的信息的证 虚实之变的信息的证 …… 其论可参阅《碥石集》第一集陆广莘之说。 下面从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几个具体实例来简单的说说。 一.尿糖不消,过用补中益气汤,而致口唇发肿 两年前在门诊看过一个病人,这病人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血糖控制的很好,就是尿糖老是++,在门诊服用了近一年的中药,视其前面用方,基本上都是从阴虚燥热立论,大多苦寒,有意思的是病人服用大量苦寒药后,舌苔依旧是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予方七剂,服方毕,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时我不在,某医接手,认为效不更方,继予七剂,再诊,患者口唇肿大,我遂改予四君子汤加怀山、芡实等,服方五剂,唇肿消除,服方巩固,尿糖一直阴性,血糖也稳定。 我们来看一诊给的证的信息:尿糖++,舌苔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 前医一直予服苦寒药,诊断用药的依据就是舌苔黄腻。果真是热证,服用苦寒药当有效。而“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均为中气亏虚之证,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中气下陷,故小便尿糖阳性不消除。清气下陷,则浊阴上逆,故舌苔黄腻,黄为脾土之色,虚则土色外现,非为热证之象也。一诊证的信息是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二诊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医不知气机升降已复,只是脾胃虚弱未复,而忘消渴阴虚燥热之病理,再升则过度,虚火随芪、升、柴而上冲,故唇肿。 三诊仍守脾胃虚弱病机,健而不升,于四君中加怀山、芡实益脾阴,则虚火自消,此复阴阳失衡之稳态也。 每一诊都有一证,而每一证都是一个自我稳态失衡是信息,用药之法则就是恢复自我稳态,案中明升降之理最为重要,下陷之气不可升之过度也,以平为度。 二、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不除,不明虚中有实 再说一病例,患者男性,40余岁,8月就诊,病1月前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西药抗炎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转诊中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清涕整日不断,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一诊医辨证为中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中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麦冬等味,3剂而热除。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诊患者的证提示的信息是一个中气亏虚的发热,但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无效?这里就要明白补中益气汤系一个用于纯虚证的甘温除热的方剂,该方升之有余,而降浊的力量不足,因此对于上实中虚,痰饮内阻的高热咳嗽患者并不适宜。也就是说用补中益气汤未能很好的把握该方的升降作用,因此不能达到升清降浊的功效,这里的浊指的是痰浊在肺。 气虚发热,邓铁涛老先生说过:“对于虚实挟杂之证,除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之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其用方不可拘泥于补中益气汤”。故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甘温补其中,陈皮半夏降浊而化痰,用麦冬、桑白皮甘寒泻其火。正合补中益气汤“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之旨,而又无补中益气汤降浊不力的弊端。 二诊之所以有效,就是能很好把握了证的虚中挟实的信息。守古法而灵活通变其方。 三.肾病综合征,先祛实邪,巧用补中益气汤收功 这病号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个法官,女性,44岁。患者2001年6月10日就诊,10余日前感到倦怠乏力,1周后出现下肢轻度水肿,在湖南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拟予以强的松治疗。又到湖南医科大学几所附院就诊,都要给予激素治疗。 因害怕使用激素疗法改变体形,女人爱美呀,现在的女性就是这样,宁可病不好,也不能身材不好,哈哈~ 于是就到我们这儿求中医治疗了,这病人我接手的,当时症见下肢水肿、倦怠乏力,纳差脘痞,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弱。查:BP120/70mmHg,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血浆白蛋白29.4g/L,TG2.45mmol/L,TC7.12mmol/L,LDL-c4.32mmol/L,HDL-c1.69mmol/L。肾功能正常。辨证为湿热困脾,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10g,佩兰10g,白蔻仁4g,杏仁10g,薏仁30g,厚朴10g,法夏10g,甘草10。服方5剂,黄腻苔退,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 该病人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看到蛋白尿加号未减,当时就哭起来,我就说,你别急,治病要一层层来,再给你开个方,蛋白尿肯定会下降,为什么,这病我有个人的心得。 辨证为脾肾两亏,水湿内停。方用其经验方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0g、升麻3g、柴胡5g、芡实15g、山药15g、仙茅10g、仙灵脾10g、丹参20g、菟丝子15g、山楂30、甘草6g。服方15剂,查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血浆白蛋白32g/L,TG2.43mmol/L,TC6.16mmol/L,LDL-c3.82mmol/L,HDL-c1.23mmol/L。后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悉除,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04g,血浆白蛋白35.6g/L,TG2.17mmol/L,TC4.89mmol/L,LDL-c2.64mmol/L,HDL-c1.26mmol/L。后守方巩固3个月,这病人到现在都没复发过,和我交了个朋友,呵呵~。 我们现在来看该病人的证,第一诊给出的信息(证)就是一个湿热困脾,所以化湿清热肯定要放在第一步,为什么?“邪不祛则正不安”! 二诊提供的信息就是湿邪已化,脾肾之亏虚证状显露的信息: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这个信息,进行调整自我稳态了。“中气不足,溲为之变”,尿蛋白亦精微所化,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故出现在大量蛋白尿。益气补中加上芡实菟丝子收敛固涩,更用仙茅、仙脾补肾。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倘若第一诊就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药证不符,一证以实邪为主,如即补之,则犯“虚虚实实”之诫了。所以治疗上采用了先祛其实,后补其虚的手法。 证简单的说就是某个阶段患者自稳态状态的信息,抓住了这信息,你就能驾轻就熟了。 四、神经性膀胱,尿不自排,妙用补中益气汤建功 这个病人首先是找我导师的,外伤后出现不能自主排尿,常常要等到膀胱胀的很大才自行的溢出点尿来。先在湖南医科大学诊治,确诊为外伤后松驰性的神经性膀胱。在那治了两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于是专家告诉患者家属,只好造瘘了!14岁的小男孩要终生带着一个尿袋过日子了,别说长大还要讨媳妇,呵呵~这要是造瘘了对小孩终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大了。于是患者的家属有朋友告诉他,别急着造瘘,先到中医院看看,说不定会有希望。 于是就找到了我的导师,我的导师就找到我,说这病人交给你管着,你愿意不,呵呵~这样的病人一般医生都不愿意接,为什么,西医都定论了,给他判刑了,管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说不定没效,患者一个反咬说没效你收我干什么,让我白花钱! 呵呵~仔细的问了病人的一般地情况,我就告诉病人家属,说你转过来,我们给你努力一下,希望能发生奇迹!患者家属就高兴了,后来患儿出院时,家属说你愿意接就知道你有把握,天,要是没看出效果,那说不定就要费一番口舌了! 当时患儿症见小孩面色(白光)白,精神不振,小便不能自排(一直保留导尿),每次排尿都要手压小腹,感小腹胀满不适,气短懒言,纳差,腰酸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这症状大家一看就知道提供了一个中气亏虚,下元不足的信息,以中气虚为主,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巴戟天、淫羊藿、桂枝温肾化气通便。 另予温针,选穴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 也还该那患儿命好,真就出现了奇迹,服方五剂,患者就可自行排出少量小便,但B超显示膀胱残留尿很多。 效不更方,服方20剂,患儿起居正常,体重增加了,每次排尿很畅,而且不费力,B超显示,排尿后残留尿液小于30ml。 其后予以出院,门诊诊治,2个月后复查排尿后残存尿小于20ml,患者的家属是千恩万谢,说真不应该找西医院,白花了两万多。呵呵~当然了,家属不知道医生的痛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会尽力为他诊治,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患儿是外伤引起,但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使用什么化瘀的药物,为什么,四诊得来的症状就是一个中气亏虚为主的信息,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审证求因”,呵呵~很多人把审证求因中的“因”当作病因了,这种理解对于临床辨证用药是十分的不利,他会误导你合理的选方!如果作为病因理解,这患儿可能要选少腹逐瘀汤才行!这里的“因”实际上说的是病机,是自我稳态失衡的信息。这个病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是中气不足,兼有肾阳亏虚,你把这二者恢复了,自我稳态也就复旧了,阴平阳秘了,当然脏腑也就能正常的各司其职了。 无独有偶,我在农村曾看过一个病人,搬货物上车,被车上掉下来的装稻的麻袋打伤了头部,其后一直全身出汗,口渴不止,我不是搞内分泌的,想必是损伤引起中枢什么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当时诊其脉洪大。予白虎汤3剂诸症自除了,要是审证求“因”(病因),可能通窍活血汤才是正治,呵,效果该如何,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对证的认识一定要把“证”看作人体生理功能的某个阶段状态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我们处方用药或保健等的根据。 本来还想接着写两个案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证的含义,有事被打断,只好以后再续了。 请诸位爱有记着中医证的重要性,那是你诊断用药的基础,这证就是人体在某个阶段反应出来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你要看好病,关键要把握好这信息。 以上四个病案,说的是异病同治的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一点体会,结合病案说了一点个人对“证”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争论。 第九讲 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 汗有自汗、盗汗之分。经典的说法是“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此言其大概,然不可拘于此。张景岳说“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中医内科学》上共分五个证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湿热郁蒸,此多言全身汗出之常见证型。然临床汗出证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 教科书上的不再重复,提要说说临床常见的汗证证型及治法,虽不全面,但亦有借鉴之处。 头汗: 常见证型为阳明郁热或湿热郁蒸,前重以承气辈加减取法,后者以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损益施药。 少见的有肺经郁热,清肺火方中加桑叶、桑皮,桑叶剂量宜大,大则有收汗之功。 心窝汗出: 汗为心之液,心窝汗出常见于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生脉散加减。 胸部汗出: 胸为心肺之外廓。常见于肺气亏虚,宜补肺气固表止汗,补肺气方合用玉屏风散。心气阴虚者宜生脉散。 肺主气,气郁则血瘀,血瘀者,血府逐瘀汤加减。 偏身汗出: 偏身汗出,或左边身汗出,或右边身汗出,常为气血不周所致,非止汗所能取效,宜十全大补汤加减。 又有气虚血瘀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腹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而下,当明白之。 腋汗: 心火旺者,导赤散加减。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多属血虚,手足心冷者属气虚,于主方中加入敛汗药酸枣仁、麻黄根、碧桃干、煅牡蛎等味。 亦有心火亢盛或脾胃郁热者,当随证用药。 经常多脚汗者,用白矾、葛根各五钱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餐后汗出: 餐后汗出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谷气郁蒸,蒸津外泄,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医案选读 下面说两个汗证的治疗,第一个纯系汗证,第二个是挟杂在淋证中的汗证。 案一脱影 什么叫脱影,有些爱友可能不明白。脱影系盗汗之重症,言人寐中汗出,汗出浸湿床单,起则床上留一人影状。 这病人不是我看的,是我的导师看的,但系我亲见并记录下来的。一日来一30岁的男性,言寐则汗,醒起则床上留一汗湿的人影状。病已七年。同时提供了厚厚的3本病历。我的导师未看病,先看病历,湖南众多名家多为其诊治过! 看完病历,导师凝神为其诊脉,良久,问道“阴囊潮湿吗”,答曰“潮湿”。“性欲怎么样?”,答曰“低下。”“劳则易倦吗?”答曰“易倦”。 导师遂起笔书脉案如下: 寝汗七年,诸法不应,阴囊潮湿,性欲低下,脉细弱,沉部尤甚。经曰“肾病,寝汗出,憎风”,从肾论治。 脾肾双补丸加仙茅、淫羊藿、浮小麦、麻黄根。15剂。 患者服方10剂,汗即止,15剂服完,除劳则易倦外,诸证若失。继与脾肾双补丸加减巩固,病痊。 当时我感到很怪,如此七年之病,怎么问诊仅三又两语就完,而疗效又如此神奇。师曰:病人提供的病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各种症状描述十分全面。唯无肾虚寝汗之症状记载,而阴囊潮湿,性欲低下病人一般地是不会自己说出来的。前面的医生诸法不应,当从新的角度重新出法诊治,所以问诊虽简但并不简单。经言:“肾病,寝汗出,憎风”,汗证常法不应,当从肾入手考虑。 案二淋证挟汗证 某女,56岁,3个月前因长期打麻将憋尿不解后出现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后在湖南某医科大学住院治疗二个月,各种抗生素遍用,症状未能缓解,曾经膀胱镜检查未发现病变,肾脏检查正常,小便培养阴性,诊为尿道综合征,该西医院泌尿专家束手无策,建议中医治疗来我院,来院时三大常规阴性、各种生化检查未发现为阳性结果,尿培养阴性,经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八正散配合西药抗炎镇定(服安定每日夜尿10次,不服则20余次)等治疗月余症状仍无明显好转,该患者仍希望寄于中医,特请会诊。 时症见:尿频每日多达30余次,排尿有不畅之感,精神抑郁,形体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动则短气,汗出如雨,头湿如水浸,夜寐不安,手足心热,口干每日需饮冷水2000余ml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治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丹皮10g云苓15g凤尾草15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 二诊:小便频明显减少,夜行10余次,形体畏寒大减,已可脱衣入睡,仅背部、两腿膝以上至小腹畏冷,仍口干,喜冷饮,但每天饮水只有500ml(原为2000ml),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未减,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凤尾草15g苦参30g 另用五倍子研末外敷神阙穴,收敛止汗。5剂。 三诊:汗出止,唯小便频,但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小便时感较前顺畅且量量增加,轻度畏寒,不再渴饮热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丹皮10g云苓15g土茯苓20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温针: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四诊:尿频症状除,小便顺畅,仍感轻度乏力,畏冷,舌质淡,脉沉细。 命其朝服补中益气丸,暮服金匮肾气丸,遂予出院。 这个案子我不加以解析,请爱友们自己思考治疗的思路 第十讲 莫把“炎症”当“热证” ——从病案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中运用的误区 今天就“炎症”中药的运用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提到感染性疾病,可能大家就会想到西药的抗炎治疗,在病房工作过的同志可能知道,特别是在西医院转到中医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抗炎治疗,伴发了霉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细菌来,有细菌感染,就要抗炎,忽视了人体自我免疫功能的调节,即治疗病也致了病,呵呵!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有是证用是药,最后达到阴平阳秘,这和炎性疾病有什么关系?炎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法则是清热解毒,这话是对的,但不要忘记就中医外科来说,有消、托、补三大法之分,为什么,疾病的阶段不同,人体的气血阴阳存在着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呀,还是最强调辨证施治,尤其是要把握人体的正气,即阴阳气血的盈亏。 下面通过几个病案来加以讨论。 病案一、对口疽 这是我做学生时跟随老师看的一病例,某患者,60余岁,患糖尿病多年,三月前患对口疽,也就是项后毛际处患蜂窝组织炎,经西医抗炎治疗病情未能控制,溃后,疮口不敛,有少量干燥脓性分泌物,疮口干红,疼痛难忍,舌质红,少苔,脉数。 首诊老师要我开方,上课时老师说过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遂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服方10剂,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二诊,老师予知柏地方汤,服方7剂,疮口红活,有收敛之象,服方20余剂,疮口得平。 这案子大家从中看出了点什么? 按大家的想象,可能是清热解毒的力量较强,应该是五味消毒饮比知柏地黄汤效果好,可能还有人会问,就外科书上也没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对口疽的说法,呵呵,别急,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患者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西药抗炎效果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火旺。足太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患者肾经阴火沿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上冲,客于项部,损肌化腐为脓,发为对口疽。其病机属虚火。五味消毒饮是针对实火来的,故使用五味消毒饮效果不好。知柏地黄汤则是针对肾经虚火,滋阴降火,故其取得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即便是炎证,也当注重阴阳的平衡,分清虚实,有是证用是药,千万不能陷于炎证必用清热解毒的误区不能自拨。 病案二骨髓炎 这个案子是我做学生时跟随皖南外科名医徐少熬开门大弟子肖波医生学习时亲眼所见并记录的。一肥东县14岁小孩患右胫骨骨髓炎年余,多处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家中已经变卖了住房,最后X片显示有大量死骨,窦道也常有小块死骨排出,安徽省立医院告诉家属只能截肢了。家属不死心啊,于是打听到皖南有个名医叫徐少熬,看外科疑难杂症很有水平,于是就千里迢迢来到皖南名城芜湖,到了芜湖中医院一打听,徐早已死了,患者家属绝望了,在挂号大厅就嚎陶大哭。于是有热心告诉徐死了,他有门人在,可以找他的门人试试,于是就找到了肖波,当时我就在跟他抄方。患者已经不能不能站立,下肢肌肤发暗,窦道口流出清稀脓质,无臭味,患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已是五月天气,还穿着夹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看完病,这肖老师开出了个阳和汤,呵呵~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温阳通络散结,效果如何,服方30剂,患者气色红润,窦道口无死骨排出,变的红活起来,3月窦道口收,X片显示已无死骨,患儿后来就能慢慢的自己行走起来。后来小孩的父亲来到医院,一进大门就跪着举着一面锦旗,是一步一叩头的送到外科诊室,大家肯定不信,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老百姓纯啊! 这个病案我不加以分析了,大家复习一下阳和汤的功效、主治,可能就能明白,可是要是在现在,可能大家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有炎症了,当然就要清热解毒,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才具有良好的的抗炎作用,可是你别忘记,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要点,盲目的跟从西医或者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可能你就会误入岐途,这病你要是用清热解毒药,效果会这样吗?我想,对中医有所认识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个明白的答案!看一下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大法,你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病案三大叶性肺炎 这病人是2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地区看的病,这里请大家注意,中医的优势。这病人70余岁,发热恶寒,咳嗽,咳痰黄稠,咳吐不爽3天入院,当时是舌质红,苔黄,脉数。X片显示大叶性肺炎。农村里条件差,老百姓没钱,怎么办啊?用点青霉素,320万单位,静滴,每日两次。当时我们那有上级医院来指导工作的主治医生,看了我的医嘱,说你会把这病人看死,呵呵~你说,这话你听到是什么味,那时我年青,刚从学校毕业两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我才不信他的呢,一边用西药,一边开个麻杏石甘汤,呵呵~两剂体温从40℃下降到37.8℃,可是就这37.8℃的热接着三天就退不了,病人没钱就要出院,你不能看着病人死啊,我就给病人开方,当时病人口干,不思饮食,低热,咳嗽痰少难以咳出,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给病人开出个益胃散,当中并没有加任何的苦寒泄热的药物,病人带方出院,没有再用任何的抗炎药,服方3剂,第四天病人来复诊,说吃完方,食欲就来了,热也退了,精神头也来了,呵,或许你不信。《外感温热篇》说的好,热病“不耗肾液,必伤胃阴”,对啊,你实践了,你就知道了。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都知道保护胃阴的重要性,真到了临床,有几人能做到?!这病人最后就是养阴益气,病就痊愈了!总共不到50元钱,当然是那时候的钱了,呵~要是现在,一个大叶性肺炎你就用5天青霉素,还是老年病人,你敢吗?你绝对不敢这样做! 上个月我们病房从骨伤科转来一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就是个肺胃阴虚的病人,在骨伤病房什么抗生素都用了,十几天就是无效,不思饮食,发热不退。到了内科,抗生素比骨伤用的低多了,唯一的就是给病人加了个益胃散加鱼腥草、芦根的中药方,第三天病人热退,思食,调理一周就出院了,你说这是中药的效果,还是西药的效果,可能众说不一,当然我认为中药是起了绝对的作用!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中医在热病的治疗当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不要只相信西医的抗炎治疗对炎症才有效果,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抗炎等同起来!中医只要你辨证正确,你同样会取得极为理想的效果。治疗上不要把“炎症”当作热,有人说“炎”是两个“火”加在一起的,只有清热泻火才是正治,如是,你是个庸医无疑了! 病案四流脑 这是我的硕导看的病,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一个15岁的小孩,患流脑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病人就是昏迷不醒,高热不退,汗出热而粘手,面部有垢一层,西医院治疗无效,有人告诉患者的家属,说找找中医吧,有人就介绍我前面说的导师,当时我跟着去,师撬开病人的口,见舌质红,满口白苔,脉细数!当时我的导师就开个方来,诸位可能会问,病人昏迷不醒怎么服药啊,呵呵~病人插有胃管啊!第二天病人醒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和病房主任都感到吃惊,为什么啊,他们告诉患者家属,没希望了,呵呵~,醒来了,当然要问,问了,这主任带着主治医师就到了我们医院找到我的导师,要求传授此方,哈哈~我的导师要我拿出方剂书来,翻到甘露消毒丹,递给来者,就此方尔! 试问这甘露消毒丹中有几味药是清热解毒的? 无独有偶,我们这儿的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熊继柏教授,有一次到贫困地区支边,在某县医院会诊一“乙脑”6岁患儿,6天昏不醒,诊治完毕,开出个菖蒲郁金汤,并未加任何现代研究证明能抗病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大青叶、贯众等品。开完方,老教授傻了,怎么服进去啊,还是病房的护士长出了主意。说老教授,开方是你的事,服药是我的事,鼻饲!呵呵~第二天,患儿就清醒了,当地的西医对熊老教授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老教授每谈及此事,就说,还是吸取点现代的东西,要不我的方再好,也没办法喂进去,当然了,这菖蒲郁金汤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西医各有所长,取其善者而用之! 举这两个例子同样告诉大家,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 不要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等同起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你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不能的! “炎症”不等同于“热症”,希望所有爱爱医的朋友们跳出这个圈子!这一讲和以前一样,我没做深层次的中医理论讲解,希望大家通过我所说的病例能悟出点东西,能于是,我心足矣! 刘新祥教授医案选评(一)
刘新祥教授,即前文中所述笔者所师者之一。不足弱冠,先师承湖南浏阳中医伤寒名家陈意范,临证数年,复入湖南国医进修学校学习,后跟随全国中医内科名家曾绍裘伺诊五年,尽得其传。治病多宗李东垣、张景岳之说,强调从脾肾入手治疗内科杂病,每每应手效验,出奇制胜。现日诊中医病号五、六十余人,用方精而简。甘于平淡,重临床而少于著述。摘其临床验案,加以评析,供诸位学习耳。 盗汗(1) 女性,59岁。患者长时间夜间湿衣湿被。苔薄黄,脉小弦。 黄芪30g浮小麦30g五味10g白芍15g茯苓15g西洋参5g百合30g苏叶3g熟地10g甘草5g×7剂 按:此案汗证,属心肾阴亏,“心在液为汗”。方以生脉散以西洋参易人参重在益心阴。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素问?评热论》云:“汗者,精气也”。《温病条辨?汗论》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吴鞠通说:“用甘凉润入肾,培养其阴精材料,以为止汗之地”。故用熟地益精。复佐入黄芪益中固表止汗。百合、苏叶日开而暮闭,引阳入阴,患者有失眠一证,病案中省去也,当细心体会。 盗汗(2) 女性,39岁。夜间湿衣湿被反复发作,口干,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方拟当归六黄汤加减。 黄芪30g熟地15g当归10g黄柏10g煅龙牡各15g白芍15g麦冬15g莲心5g丹参15g甘草5g×7剂 二诊盗汗次数减少,大便仍结。舌红,少苔,脉细。 拟上方去莲心,黄柏,加枣皮15g五味10g×7剂 按:此案亦属阴亏,与上案相比,有虚火上炎耳。方以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滋汗源,煅龙牡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故佐入麦冬、莲子心、丹参清心火。二诊虚火折,去黄柏,加枣皮、五味滋补肾阴,五脏之阴精皆根于肾也。 盗汗(3) 男,27岁。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脱影。 黄芪30g茯苓15g西党参15g浮小麦10g麻黄根10g五味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5g甘草6g×5剂 二诊盗汗好转 上方加熟地30g×7剂 三诊汗止,前方巩固。 按:张景岳说“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医原》说:“卫气赖下焦阴中真阳,以外出中、上焦,故卫气出于下焦”.《医宗金鉴》中说:“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可见肾是通过卫气而司汗孔开合,从而实现对汗液的调节作用。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肾虚而卫表不固也。方以巴戟天、肉苁蓉温肾阳,黄芪、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中气足,卫阳生化有源,卫外自固。经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浮小麦、麻黄根、五味酸收敛汗,全方标本同治,二诊证好转,再入熟地益肾精,“汗者,精气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