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9|回复: 0

治痹症草药摘要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7-3 2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大功劳:性寒,味苦,无毒。清热解毒,滋阴止血,治腰酸软,头昏耳鸣,肺痨潮热。
白英:性寒味微甘,小毒。清热解毒,治高热抽筋。
百两全:性微寒,味辛,微甘无毒。活血散瘀,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亦治喉哦。
连钱草:性微寒,味辛甘无毒。去湿利尿,活血通络,治风湿骨痛,化尿酸及尿路结石。
土茵陈:性寒微苦,无毒。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顺气化痰,治湿热淋病。
爬山虎:性寒微苦,无毒。祛风解毒,治风湿痹痛(关节炎)
鬼针草: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可作强壮剂。
络石藤:性微寒,味微苦,无毒。能散风热,通经络,利关节,消肿止痛,治关节炎。
地龙:性寒味咸,清热止痉,镇惊通络,治惊风抽搐,中风半身不遂,风湿骨痛。
野荠麦:性凉,酸涩,微辛苦。行血活血,清热消肿,除风祛湿。
狶莶草:性寒味苦有小毒。祛风湿利关节,安神降压,治痹症,肝阳上亢,失眠等。
车前草:性味,有利尿通淋作用,由于利用利水而增强尿酸排泄,可治尿酸性痛风。
大蓟:性凉味甘苦,无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对血管硬化,关节炎,肾脏病有效。
满天星:性凉,味微辛,无毒。有清热解毒,舒服筋活络等功效。
大活血:性凉,味苦,无毒。活血去瘀,调气导涩通经络,治损伤筋骨疼痛。
野棉花根:性凉,味甘淡,无毒。祛风除湿,活血止血,健脾补虚。
野葡萄藤:性凉,有小毒。清热利湿,破瘀活血通经络,消肿止痛。
桑枝:性平,味苦,祛风湿,利关节,老桑枝治湿火骨痛。
铁凉伞:性平味苦,无毒。活血散瘀,治咽喉肿痛,筋骨酸痛。
紫金牛:性平,味微苦,无毒。除湿解毒,活血通络,治风湿病,睾丸肿痛。
红菱:性平,味甘酸,无毒。祛风湿,清热解毒,行血散瘀,消肿通经,滋补强壮,治风湿关节痛,恶疮肿毒。
石绷藤:性平,味甘涩,无毒。舒筋活络,祛风胜湿,清热解毒。止痛,治风湿骨痛。
鸡血藤:性温,味甘苦,补血强筋,通经活络,治神经麻痹,腰膝酸软痛疼。
夜交藤:(何首乌藤)性平味甘。养心安神,止汗,祛风湿,治虚烦不眠,血虚身痛。
乌梢蛇:性平、味。祛风通络定惊,祛风湿舒筋活络,治年久之风湿症,肌肤麻木。
海桐皮;性平、味苦。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腰腿痛。
四叶参:(猪婆乳)性平味甘,无毒。补血通经,治风湿骨痛。
白背叶:性平味淡微苦涩,无毒。祛风止痛,止血,治腰背酸痛。(取其根为药用)
三叶木通:(拿藤)性温平甘无毒。治风湿性关节痛,腹痛,脚肿。
油松节:性温味甘,有祛风湿止痛之作用。
钻甲梨:性平味甘微涩 。舒筋活血,祛风湿,补虚强筋骨,性偏下行,治腰腿痛。
木防已:性平味辛苦,无毒。祛风行水,舒筋通络,解毒止痛,治风湿关节痛。
牛膝:性平味苦酸,无毒。生用能破血行瘀通经,消肿排脓,治风湿关节痛。
五加皮;性温味甘无毒。能强筋骨,治风湿筋骨痛,虚损,劳损,腰腿痛。
片荷枫:性温味甘无毒。祛风除湿,强筋健骨,治风湿关节痛,半身不遂,跌打损伤。
鱼椒子根;性温味辛无毒。健脾化湿,散寒湿。
穿山龙:性温平味辛有小毒。
七层楼:性温味味有小毒。祛风散瘀,通经去湿,强筋健骨,治瘫痪,四肢麻木,腰腿痛。
臭牡丹:性微温味辛苦无毒。祛风解毒,活血消肿。
七叶勒根:性温味酸涩无毒。治风湿痛。
泡子勒根:性微温味酸涩无毒。活血止血,祛风湿,补虚损。
白花蛇;性温味甘咸有毒。祛风湿,舒筋活络,治远年风湿及肌肤麻木,腰腿痛。
威灵仙:性温味辛,祛风通络止痛,治痹症,血虚筋挛者忌用。
海风藤:性微温,祛风通络,治痹症。
伸筋草:性温,舒筋活络,治风湿痹痛,四肢肌肤麻木。
姜黄;性温味苦。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风湿寒气引发手臂痛。
延胡:性味,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涩,专治一身上下诸痛,运用分量30~60克。
白鲜皮藤;气寒善行,通利关节,利九窍,通透走窜,搜括止痛之性能。治骨质增生。





治痹症(风湿)用药简述

祛风除湿药:红菱药酒等。
热重于湿者:水牛角,玄参,丹参,生地,木通,生苡仁,白茅根。
湿重于热者:生苡仁,赤小豆,汉防已,藿香,牛七,地龙,狶莶草。
寒湿甚者;独活,苍术,防风,麻黄,细辛,附子,羌活,青风藤等。
瘀血痹阻者:桃仁,乳香,没药,地龙,赤芍,穿山甲,全蝎,蜈蚣等。
痛甚偏寒者:附子,细辛,鸟头。
痛甚偏热者:马钱子,白芍,忍冬藤,白茅根,络石藤。
活血:当归,川芎,鸡血藤
痰阻经络而成痹症:宜用二陈汤,温胆汤之类再配行气通络之品,使气运行,经络畅通。
有气血不足之痹者:宜益气养血。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五加皮。
肝肾阳虚之痹症:宜温补肝肾。鹿角胶,补骨脂,杜仲,巴戟,鹿含草,狗脊。
肝肾阴虚之痹者:宜滋阴补肝肾。生地,玄参,白芍,麦冬,智母,女贞子,旱莲草,龟版等防风,透骨草,杜仲,木瓜,玄参,延胡,葛根,鸡血藤,红菱,全蝎,蜈蚣,地龙。
有风湿症同时血压又高之患者,宜降压固冲。生赫石,怀牛七,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熟地等。
有风湿性心脏病者:柏子仁,枣仁,菖莆,远志,赤芍,桑椹子,熟地,黄芪,当归。




细辛和白术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白术临床常见药对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临床应用常见药对较多。



  白术配白芍
  白术甘苦温燥,入脾经,功能健脾燥湿以助运化,兼能补气安胎;白芍酸寒柔润,入肝经,长于柔肝养阴以藏血,并能缓急止痛。《本草纲目》曰:“白芍同白术补脾。”二药配伍,相使为用,可于土中泻木,共奏调肝和脾、补气养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肝旺之腹痛腹泻、脘闷胁胀、食欲不振;肝郁脾虚之胸胁郁闷不舒、经行乳房胀痛、月经不调以及气血不足之面色萎黄、胎动不安等症。方如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配苍术
  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功擅健脾,补多于散;苍术苦温,燥湿化浊、升阳散郁,长于燥湿,散多于补。《本草通玄》曰:“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二者伍用,其燥湿健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寒湿内停之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脾胃不健,湿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纳差呕吐,胸脘满闷;湿邪下注,水走肠间之腹胀,肠鸣,泄泻等症。方如苍术丸(《景岳全书》)。







  白术配陈皮
  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固表,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为理气健脾的良药。《本草经解》曰:“陈皮辛能散,苦能泄……同术补脾。”二者伍用,共奏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以及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白术配大腹皮
  白术甘苦性温,补中益气、燥湿健脾,功擅补中而利水;大腹皮辛,微温,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湿、行气开壅、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失运、湿阻气滞之胃脘胀满、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症。方如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配防风
  白术健脾燥湿和中,固表止汗;防风祛风散邪,疏肝散郁理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中,益卫固表御风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侮脾之腹痛、腹泻以及卫气虚弱易于外感之自汗、恶风等。方如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配茯苓
  白术苦甘性温,补脾益气,燥湿和中,功擅健脾燥湿;茯苓甘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长于利水渗湿。二者伍用,其健脾燥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脾虚湿困之头晕目眩,胸满腹胀,四肢倦怠,口淡不渴,便溏泄泻以及水肿,小便不利,或妇女带下清稀。方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配麻黄
  《神农本草经》言白术“主风寒湿痹”。本品能治风寒湿邪留阻肌肉、筋骨、经络而致肢节身体痹痛。因其性温,用治寒湿痹痛更为适宜。麻黄轻扬,升发上达,善于散风寒,开腠理,通毛窍,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作用。二者配伍,共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者。如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白术配黄芪
  白术有补脾益气而固表止汗之功。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主治表虚自汗症。方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白术配枳实
  白术能和中益气,健运脾胃,为治脾虚诸证要药。枳实辛温,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二药合用,共奏消补兼施,健脾消痞之功,用治脾虚食积,食后脘腹痞满作胀。方如枳术丸(《脾胃论》)。
  白术配附子
  白术补益脾气,燥湿利湿。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附子燥热,可助白术除湿,故温阳散寒,健脾除湿之力增强。另外,附子温经散寒,能通行十二经,白术燥湿,合之有祛寒湿,通经络之功。两者配伍,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引起的痹证。张元素谓:“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方如附术汤(《严氏济生方》)。
  白术配黄芩
  白术能健脾益气安胎。黄芩苦寒,善清热安胎,《滇南本草》记载黄芩“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两药配伍,可治脾虚胎热,胎动不安症。方如安胎和气饮(《妇科玉尺》)。
  白术配半夏
  白术性温苦燥,能醒脾化湿,健脾燥湿,消痰逐水,为治痰饮水湿的常用药物。张元素谓:“半夏……痰痞佐以白术。”说明两者配伍,能祛湿化痰,主治脾虚湿聚,咳嗽痰多者。方如白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白术配莲子肉
  白术能和中益气,健运脾胃。莲子肉甘涩平,归脾、肾、心经,能健脾益气、涩肠止泻。两者伍用,能加强健脾止泻的作用,补其中气,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主治脾虚易饱,大便泄泻等症。方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配桂枝
  《本草经疏》论白术云:“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桂枝辛甘而温,走表则温经散寒,驱在表之风寒;走里则温阳散寒,暖脾胃之寒。白术得桂枝既可走表温经通络、除痹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邪侵入肌表经络,四肢关节沉重疼痛、屈伸不利等证;又可走里以温中健脾化湿,而用于治疗脾土阳虚、寒湿内生、痰饮停滞之脘腹痞闷、纳谷不香,或见呕吐、下利便溏等证。方如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白术配莪术
  白术健脾强胃,莪术活血祛瘀、善消痞结。二药同用,具有攻补兼施,通补结合的效果。莪术开通可助白术补脾之功,白术扶正可制莪术攻破之性,使不损耗元气。常用于治疗闭经,取其健脾开胃以旺化源,通行经脉不伤正气,对厌食闭经尤为适合,亦用在痰湿阻络型闭经中。方如蓬莪术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
许叔夏黄芪消肿传奇

 
  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曾为官江苏,他精通医理,《冷庐医话》载有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堪为神奇。

  那年夏秋间,许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浮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陆续尿量达三大盆,全身浮肿大多消除,唯留脚面仍肿胀。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病基本治愈,仅脚面留有钱币大小肿胀未消。



  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十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当要将“死者”收柩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试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咕声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将息,黄芪先后服至数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黄芪为古老的王牌补气药,但其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亦卓。早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创制防己黄芪汤,用黄芪一两余配防己、白术等,治疗“风水脉浮身重”。对气虚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胀满,重用单味黄芪或配伍确有佳效。糯米(南方习称)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书载黄芪常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至60克以上。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可靠。

注意:用生黄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4 7:14: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2 20:22 , Processed in 0.1497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