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4|回复: 0

名医经验——陆德铭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7-19 05: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医经验——陆德铭

淡泊宁静 2011年07月18日 15:06 阅读(5) 评论(0) 分类:中医临床

验方­

(一)小叶增生方­

   ­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先),山茱萸肉9克,肉苁蓉12克,山慈菇15克,海藻30克,桃仁15克,丹参30克,三棱15克,莪术30克,制香附9克,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

   ­

主治:乳房小叶增生症,乳房纤维腺瘤,乳腺囊肿,泌乳一闭经综合症,性早熟性女性乳房发育症。­

   ­

按:乳癖,经前乳房作胀,肿块增大变硬,经后症状减轻,乃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所致。方中以仙茅,仙灵脾,鹿角片,肉苁蓉,山萸肉等调摄冲任,其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三棱,莪术,桃仁,丹参,破瘀散结,山慈菇,海藻软坚消肿,制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二)乳癌术后方­

­

­

组成:生黄芪30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南沙参15克,杞子15克,仙灵脾15克,山茱萸肉9克,肉苁蓉12克,莪术30克,蜂房12克,石见穿30g。­

   ­

主治:乳癌术后,晚期乳癌,乳癌术后复发转移者。­

   ­

按: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南沙参,杞子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现代医学认为乳癌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刺激乳腺组织有一定关系,故以肉苁蓉,山茱萸肉,仙灵脾等调节不平衡之性激素,调摄冲任以治根本,三棱,莪术,桃仁,丹参,活血化瘀攻坚使肿块消散于无形,同时降低了血粘度,减少癌细胞着床的机会以减少复发和转移,蜂房,石见穿等经陆师筛选而运用于临床对治疗乳癌有特定的抗癌作用。­

(三)消疣方­

­

   ­

组成:生黄芪60克,白术9克,生甘草6克,莪术30克,马齿苋30g,大青叶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板蓝根30克。­

   ­

主治: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等。­

   ­

按:疣可分为寻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等。西医认为系乳头瘤病毒所致,近来发现疣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在肾移植、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红斑性狼疮等患者中,疣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说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疣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诱导作用。故陆师认为本病由于素体气虚,外感风热之毒,以致气滞血瘀。《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陆师提出本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常外用腐蚀药或抗病毒药物及手术治疗。但对于多发性,尤其对发生于甲皱及甲缘下、面部密集成群,经治疗难以根治或易复发。特别是随着人们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的致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这类病毒与皮肤、粘膜发生恶性肿瘤的因缘联系,陆师认为抗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治疗重在益气,佐以清热。方中生黄芪、白术、生甘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发病的原因;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来抗病毒;莪术为活血化瘀。在以后的随诊中加用清热、活血药。用药方面嘱头煎、二煎内服,第三煎外洗患处并轻轻按摩,以达到内外并用的目的。­

用药特色­

黄芪­

   ­

黄芪乃补气类之药,用于久病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白术配伍而达补气健脾之效;用于卫外阳气不固者,常与防风、白术同用,取玉屏风散之意,达固密腠理,益卫固表之效;用于气虚脾弱水肿者,常与防已、白术配伍而行气利水;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敛口者,与穿山甲、皂角刺、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达补养气血,生肌托毒之功;用于气虚伴血瘀者,常与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合用,达行气活血作用,陆师认为黄芪具备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机体水肿,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黄芪配女贞子,认为此二药是治疗复发性口腔炎治本之要药,因为生黄芪有补益肺肾之气,固表卫外,敛疮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滋而不腻,两药合用又可以益气养阴,生肌托毒,促进疮面愈合。以生黄芪益气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动血运促进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术、当归、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通络治甲状腺腺瘤、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益气养阴,用生黄芪配党参、茯苓、南沙参、枸杞子等益气养阴治乳腺癌术后、白塞氏综合征。配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天花粉等治红斑狼疮、疖病;配莪术、紫草等治疣。­

  ­

蜈蚣­

­

   ­

蜈蚣配全蝎等治偏头痛。配仙茅、仙灵脾、鹿角片、山萸肉、肉苁蓉治乳腺增生及乳疬。配蛇六谷、蜂房等治乳腺癌及术后的复发和转移。配生黄芪和女贞子治疗复发性口腔炎。配生黄芪、莪术、当归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学术观点­

一、燮理气血阴阳 ­

崇尚阴阳互求­

   ­

陆师在临床诊治中,善于运用祖国医学阴阳气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他指出,辨证论治首当辨明阴阳,因为病因、脉证与药性皆有阴阳,阴阳既明,则治之无讹。­

   ­

1.首辨阴阳,崇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

临床辨证,审别阴阳是首要的环节。在论治方面,当考虑到病有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药物的寒凉温热之性,在施治上以阴药治阳病,以阳药治阴病。以阴阳来审别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等,知道临床辨证用药,从而调节机体失和之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也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阴平阳秘”之义。在临证辨治时,病情往往是复杂变化着的,不要拘泥于一点而要综合参考分析,一个病往往是多个症状组合而成,不可能单纯表现为纯阴证或纯阳证,往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错,而且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阴阳的属性也会随之而产生相应变化,所以要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去辨别阴阳,抓住主要症状,掌握疾病的性质,施治方可有的放矢。­

   ­

2.再论气血,强调气血贵充裕、调畅­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人体脏腑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亦必然导致某些脏腑功能活动的异常。陆师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外来之邪不易侵犯,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气机紊乱,正气相对薄弱时,则抵御外邪能力减弱,而致人体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陆师在临床上十分重视扶助正气,常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固根本,对生黄芪的用量尤为讲究,经常用至60g。在扶助正气的同时,陆师也非常重视精血的调理。他认为,气与血共同来源脾胃化生,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两者相互依附,相互为用,共同滋养温煦脏腑。在临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发白,头晕目眩属血虚者,常以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川芎、鸡血藤等,四物之义调补气血;对症见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血虚生风见症者,常以生地、熟地、当归、肉苁蓉、防风、肥玉竹等养血祛风润燥,在临床上往往气血同病,故常采用气血同治的方法,如行气活血、益气活血、补益气血、益气摄血等相兼并用,这些治法应用于临床确实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识病是关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陆师强调临床诊治首先识病,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成为其临床思维特色。­

   ­

1.临床诊治,首先辨病­

   ­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不仅讲辨证,也强调辨病。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清代《兰台轨范·序》:“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名而后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导,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陆师认为中医外科的疾病大多以外在的局部病变来表现,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疾病,这样就需要经综合四诊的望、闻、问、切,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根据临床的特点,通过与相关疾病的鉴别、区分相似的症状,首先作出疾病的诊断、确定的病名。这样才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使病名和理、法、方、药之间形成了相对应的联系,其中所精炼出的诊断、治疗要点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诊治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辨病基础上加以辨证­

   ­

在外科中首先强调辨病,其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及必然出现的局部病变和由此产生的典型症状,从而揭示疾病的演变规律。辨证的目的在于揭示患者机体的具体发展阶段的个体特殊性,经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别分析,把握疾病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使诊断更加深入细致。经综合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所在,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以及外科特有的肿痛痒脓麻、溃疡色形、善恶顺逆的辨证。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评定,从而确定证,以进一步指导治疗。­

   ­

陆师认为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全面综合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纯粹地表现出阳证和阴证,且疾病的属阳属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辨病之后,基本上了解了疾病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把辨证与该病所有的治疗方法和方药紧密联系,使治疗方法个体化,并可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总之,中医外科诊治疾病首先强调先辨病,往往从疾病的主要症状入手,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使诊断更具体精确。­

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素问.­

至真要大论》就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论述,陆师根据自己多年诊治经验得出:疾病的产生,必有其根本的原因,病机的变化,也有其关键所在,疾病症候虽然繁乱复杂,也有其主次真伪可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或产生一些与其相关的症状与体征,这些客观的指征是疾病外在的现象,在临诊中运用四诊和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手段,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找出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这就是审因求本的关键所在。­

   ­

1.审证求因,善调脾肾­

   ­

陆师治病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调补肝肾脾胃之先后天之本,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所藏之处,元阴元阳寓于其中,是生命之根,为脏腑阴阳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故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奉养周身。肾气的盛衰,则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肾阴肾阳失调,会导致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同样,其他脏腑的疾病,日久也必然影响到肾,损耗肾中精气,所谓久病及肾,故治疗用药尤其强调调理脾肾,如在乳癖的治疗中立调摄冲任法为治疗大法,包括补肾助阳,养血和营等等。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化生天癸,而激发冲任的通盛,肾气不足则天癸不充,冲任不盛,乳房受累而致乳癖,又冲任隶于阳明,冲任血海之盈亏又于脾胃后天之本有关,故脾胃虚损时,不能濡养冲任而致冲任失调产生乳癖,故在诊治中,调补脾肾有其重要意义。同时,陆师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用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而损伤脾胃,因脾胃之气的盛衰往往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所以在临床上特别注重脾肾二脏的调理。­

   ­

2.治病求本,详明标本­

   ­

在临诊时,陆师又详明标本,找出病证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病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的主次关系,指出标与本,标是现象,本才是实质,只要解除病本,病标则随之而解。陆师认为,治疗疖并以一般常法而言,多予清热利湿之剂,虽病可取效一时,但难以控制其复发,而疖病反复发作主要与皮肤抵抗力有密切关系,用益气养阴法使正气足而卫表固,外邪不易入侵,阴液足而肌肤得养。治疗上,陆师详辨主次,审因求本,究其要害,故施治常常得心应手。­

证治经验­

[B]一、乳房疾病­

   ­

1.温肾助阳,调摄冲任­

   ­

乳癖、乳癌、乳病等常见乳房病的发生,当首推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为治疗乳病的求本之法。因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均可导致冲任失调而致乳病,而以乳癖的发生与冲任两脉关系最为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胞脉系于肾,冲脉与肾脉相并而行,得肾阴滋养,而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而藏于肾,可激发冲任的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其气血促使胞宫和乳房的发育及维持功能活动,肾气、天癸、冲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性轴,同时作用于胞宫和乳房,成为妇女周期调节的中心,而肾为这个性轴的中心,肾气不足则天癸不充,冲任不盛,胞宫与乳房必然同时受累而发病。以温肾助阳来调摄冲任,从众多温阳药中筛选出性温不热,质润不燥之仙灵脾、仙茅、鹿角片、肉苁蓉、巴戟肉、补骨脂等补助肾阳,调补冲任,从治本着手,佐以他法,不仅乳腺肿块、疼痛可消,癌肿得到控制,同时胞宫不充,肾虚诸症均得到纠正。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助阳药中酌加山茱萸肉、天冬、枸杞子、生首乌等滋阴补肾,以期治阳顾阴,收阴生阳长,阴阳平补之功。温肾助阳,调摄冲任法从根本上调整内分泌激素紊乱,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是诊治乳病的根本之法。­

   ­

2.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可直接调节冲任之血海的盈亏。­

陆师认为,肝郁气滞在乳病发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精神不遂,久郁伤肝;或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均为导致肝气郁结,气机淤滞,蕴积于乳房胃络,乳络阻塞,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胀痛,肝气郁而化热,热灼阴液,气滞血凝即可形成乳房结块。又肝肾同源,肾气不足则肝失所养,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致气滞痰凝血瘀变生乳癖及乳疬等病。故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也为治疗乳病的重要法则。陆师用药强调气血以通为用,临症取药常以理气活血同用,并从众多的理气药中选出了郁金、川芎、莪术、丹参等血中之气药,及香附、柴胡等气分中之血药,以及枳壳、延胡索、青皮、八月札、川楝子、佛手等药,意在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顺则血顺,气血通畅,则瘀结自消。­

   ­

3.活血化瘀,疏通乳络­

   ­

乳房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以固定性疼痛及肿块为主症,二者均为血瘀症的特征表现,肝气不舒,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乳络闭阻,气滞血瘀,凝结成块,不通则痛。由此可见,乳房病患者出现血瘀症势在必然。陆师在治疗乳房病时,重视活血化瘀,疏通乳络法的应用,常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王不留行、丝瓜络、路路通等疏通乳络,以气血通畅为目的,临床取活血化瘀药也必掺入理气之品,如香附、柴胡、延胡索等,使气血通畅则肿块消散于无形。活血化瘀,疏通乳络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从而减少癌细胞的滞留机会,对防止癌细胞的着床和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

4.化痰软坚,消肿散结­

   ­

陆师认为,乳房疾病多与情志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思虑伤脾,或肝郁气滞,横犯脾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津液不运而聚湿成痰;肝郁久化热化火,灼津成痰,痰、气、瘀互结而成乳块。痰湿凝结在乳病发病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陆师选用山慈菇、海藻、昆布、贝母、牡蛎、夏枯草、白芥子、半夏、僵蚕等化痰软坚,散结消肿。为乳块的消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5.清泄胃热,利湿解毒­

   ­

女子乳房为足阳明经所属,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妇女气机多易抑郁,七情郁结日久则可化火化热。陆师常以丹皮、山栀、龙胆草、黄芩、知母等清泄胃热;生米仁、泽泻、蒲公英利湿解毒;仙鹤草、茜草、生地榆凉血止血;半枝莲、蛇莓、蛇六谷、山慈菇、龙葵、石上柏等抗癌解毒,在乳癌术后配合使用抗癌药物可增加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协同治疗而增效,并达到防止复发转移的目的。­

   ­

6.健脾益气,养血生津­

   ­

冲任为气血之海,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若脾胃虚则生化之源不足,不能灌养乳络而致乳病。故临证常以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改善患者的脾胃虚弱,扭转营养不良状况,缓解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并改善由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乳癌患者也常因放、化疗引起热毒的灼伤阴液而出现一系列阴虚之证,陆师常用玄参、麦冬、沙参、川石斛、枸杞子以及鳖甲、龟版等血肉有情之品,通过养阴增液,使体内阴阳趋于平衡,并可增加放化疗的效果和减轻由此带来的毒副作用,增加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并且对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

7.移情易性、调节情绪­

   ­

陆师常告诫道:乳房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因素、情绪变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发病后精神负担较重,而部分患者恐癌心理较强,整日沉湎于来日短苦的紧张情绪中。陆师认为这些情绪的异常变化,常造成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此脾肾虚弱失调则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外邪而常遭侵犯,故陆师在诊治中,十分注重调节患者情绪,曾曰:“情志可致病也可愈病。”对待病人关注的痛苦之处,往往通过仔细的解释工作来解除患者的疑虑,心药并施,使患者充分信赖医生,主动配合积极治疗,往往收效明显。陆师临床上诊治乳腺增生及乳疬,常以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对与情志变化相关者,常佐以柴胡、佛手、八月札、合欢皮等调畅气机。­

二、复发性口腔炎­

   ­

1.辨证从气阴入手,脏腑重肺肾两脏­

   ­

陆师认为,口腔粘膜溃疡,从其症状上看有属“火”的论据,但此症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多与脾经积热,胃火炽盛,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等有关;虚火者,多与素本阴虚,加之劳倦过度,思虑太过,房事不节,久病耗损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有关,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久病不愈,即使有局部心脾积热之标实,日久也必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且久病及肾,肾阴不足,水亏不能济火,则虚火上炎,熏发于口,正气不足,卫气不固,则不能御外,口腔粘膜与人之皮毛相同也,为卫外器官,为肺所主,故而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犯,肺气虚弱,则正不胜邪,邪气留连而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所以,本病的辨证应从气阴两虚入手,虽有心脾积热,肝郁化火,或为火热燥邪所犯,也皆为标实之证。总之,肺肾两虚,气阴不足之本虚,方为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

2.论治以益气养阴,用药重黄芪、女贞子­

  ­

由于复发性口腔炎之本在于气阴两虚,陆师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以益气养阴为治本大法,重在补益肺气,滋润肺肾之阴,使阴液得复而能润下,虚火收摄,正气得盛而能御外,则邪不可干。临床上陆师常以生黄芪、女贞子、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沙参、知母、生甘草等益气养阴为基本组方,每多收效。­

   ­

陆师用药善用生黄芪和女贞子,认为此二药是治疗复发性口腔炎治本之要药,因为生黄芪有补益肺肾之气,固表卫外,敛疮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滋而不腻,两药合用又可以益气养阴,生肌托毒,促进疮面愈合。­

   ­

3.调摄重安神助眠,大便贵保持通畅­

   ­

陆师临床上除了上述方药辨病辨证结合治疗以外,又十分注意患者的行为调摄,尤其注意睡眠和大便的正常与否,他认为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同时也是人之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而致阴平阳秘的重要手段,寐不安则心火上炎,肾亏则阴液愈耗,相火妄动,每致病情加重。故对夜寐不安者于方中加入茯神、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等安神助眠,甚则用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心火妄动者加竹叶、莲心、川黄连等。注意大便通畅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大便不畅,邪毒内渗,脾胃不运,积热内生,甚则热伤气阴,而气阴已伤,则不能润肠,大便干结,则便更难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保持大便通畅,亦是祛邪保津的手段,陆师在用药上,除重用养阴之品增液行舟外,还酌加火麻仁、郁李仁、生首乌等润肠通便,使邪毒外泄,津液得存。­

三、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

1.初起以湿热为患,久则伤气阻络­

   ­

陆师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而发;或因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湿化热,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年老患者常因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又因经络阻隔,不通则痛,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

2.初以疏肝化湿为主,早期即投活血和营­

   ­

在急性发作期,陆师常以疏肝清热、化瘀止痛为大法,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泻肝胆湿热之郁火,当归、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大青叶、板兰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凉血解毒,桃仁、丹参、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止痛。陆师治疗带状疱疹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早期即于方中加入了理气活血之药,旨在防止和减轻由于病毒侵犯神经而引起的神经周围炎症和粘连,减少纤维包裹,防止后遗神经疼痛的发生。­

   ­

3.久则益气活血为主,正气充盛则络脉自通­

   ­

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年老体弱患者常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的神经痛症状,且病程持久,疼痛剧烈,甚则彻夜难眠,这也就是临床上常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对此,陆师根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施治多以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品,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痛程迁延,疼痛剧烈,久病伤气,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之运行,致血行迟缓,脉道不通或通而不畅,以致血液郁滞而凝为瘀血,故治当益气扶正为主,配合活血通络共奏益气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常以生黄芪为君药,药量可达60g,取其益气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动血运,促进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术、当归、川芎、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通络,佐以制香附、郁金等既入血分又入气分之品,使气血流畅,血随气行,开塞通瘀而止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临诊时,陆师认为凡遇带状疱疹当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因为一旦病毒累及神经产生纤维包裹其病理表现常常为不可逆转,所以活血化瘀的早期应用,可减少和避免神经的炎症粘连和纤维包裹,常可杜绝或减少后遗神经疼痛的产生。­

四、疖病­

   ­

1.气阴两虚为本,湿热为标­

   ­

陆师认为疖病的反复发作及易感染外邪与否,主要与机体的自身抵抗力有关。《内经》曾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素体虚弱,卫外不固,玄府不闭,外来之邪容易侵袭,而留连不去,又由于外感湿热火毒,火为阳邪,极易灼津伤液,疖病长期反复发作,势必耗气伤阴,卫气虚则不能御外,阴液伤则不能润养肌肤,愈使皮肤抵抗力下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致使病程缠绵,难以根治。所以疖病之发生,临床上多见先天禀赋不足,素体气虚,有感湿热暑邪,搏结缠绵于肌肤,日久反复不愈而伤阴液;或为久患消渴、肾虚等慢性消耗疾病,耗伤气阴,气不卫外,阴不润肤,易感外邪,蕴阻肌肤而发本病,可见气阴两虚是疖病反复发作之内在根源,湿热火毒之外来邪气是发病之标,本虚标实,才是疖病反复发作之实质。­

   ­

2.治宗益气养阴,重用黄芪­

   ­

陆师治疗疖病,重在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在急性期,辨证选用清热化湿解毒之品,随着湿热化解,标实渐去,逐渐减少清热解毒之品,以防苦寒伤阴,适时增入玄参、麦冬、女贞子、天花粉、枸杞子等养阴药并渐次加大生黄芪的用量,陆师常谓:疖病清热解毒仅是一时之计,而益气养阴方为收功之本。在疖病治疗中陆师特别强调生黄芪在扶正祛邪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玉屏风散为治表虚卫气不固自汗之名方,方中以生黄芪为主药,对此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惟黄芪能补三焦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因此陆师特别指出,生黄芪的运用应贯穿疖病治疗的始终。只要胃纳尚可,仍可应用,其用量常渐次增大至60克以上,认为方可使疖病的复发得到控制。配合应用养阴药物生地、玄参、女贞子、天花粉、麦冬、枸杞子等在于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增加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疖病,防止其复发的目的,这也是中医药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的精华所在。­

   ­

3.强调忌口,注重护理­

   ­

此外陆师还十分注意药有调护,常嘱患者即使病情好转,症状消失,也要坚持服药3个月,巩固疗效,增加机体卫外功能,防止新发,又强调局部治疗,认为疖病患者不宜外用油膏类药,以防毛孔堵塞,邪毒内蓄,加重病情,不得用手自行挤压局部皮损,并要经常保持患部的皮肤清洁可用75%酒精搽擦病灶周围,达到灭菌和使局部气血流畅,增强肌肤抵抗力的作用,在用药治疗的同时,主张忌口,认为鱼腥发物,辛辣甜腻,能助湿化热,故在治疗期间不可食用,以防疖病加重。­

五、甲状腺疾病­

   ­

陆师认为甲状腺疾病的病因不外乎肝郁、外邪入侵、气滞、湿痰为患,由于病久必气阴两虚。虽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但其疾病发展过程中与肝、脾有密切联系。­

   ­

1.疏肝理气、化痰活血法­

   ­

此法针对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浊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血为之壅滞,且血随气滞而成瘀之证而设。用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及亚急性甲状腺炎后期。处方以柴胡、当归、赤芍、山慈菇、桃仁、丹参、象贝母、三棱、莪术、制半夏、海藻等。方中柴胡有疏肝解郁,疏通气机,推动血行;当归、赤芍、丹参、三棱、莪术、桃仁有活血祛瘀,能抑制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使增生变化的组织吸收、软化;象贝母、半夏、海藻有化痰散结作用。­

   ­

2.养阴清热、疏肝化痰法­

   ­

此法针对肝郁胃热,风热、风火克于肺胃挟痰蕴结,积聚化痰化火。火性炎上,最易伤灼脏腑,消耗津液,以致阴液亏虚之证。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处方以大生地、玄参、天冬、麦冬、黄芩、大青叶、银花、紫草、牛蒡子、夏枯草等。方中大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及抗菌作用。黄芩、大青叶、银花、牛蒡子有疏风清热解毒的功效,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有化痰软坚之功。­

    3.­

益气养阴法­

   ­

(1)益气养阴、疏气化痰:此法针对气滞痰结,郁久化火,火盛伤阴耗气,以致阴虚火旺,气阴两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2 20:51 , Processed in 0.0470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