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味两地汤
〔来源〕《女科临证集要》
〔组成〕生地30g,玄参15g,白芍15g,麦冬15g,地骨皮10g,阿胶10g,龟版30g,黄芪30g,知母15g,黄芩1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益阴清热,养血调经。
〔主治〕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所致之月经过多症。
〔方解〕此乃刘长天氏等临床经验方,方名为编者加入。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地骨皮滋阴降火,凉血止血;黄芩、知母清热泻火坚阴;龟版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潜阳,补肾益精养血;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芪益气养血固冲。共奏益阴清热,养血调经之功效。据文献记载,刘氏等曾治张某,女,36岁,1983年2月诊。月经过多已数年,近几个月加重,量多,持10天以上,证见两颧潮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经前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所致。用上方6剂出血逐渐减少。又取6剂血止,诸症好转。上方共服24剂痊愈。
2、加味胶红饮
〔来源〕《医海拾贝》
〔组成〕阿胶烊化,当归、生地各30g,红花、冬瓜、仙鹤草各1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养通止血。
〔主治〕阴虚火旺,瘀热互结,阻滞冲任,血不归经之证。
此乃杜勉之等临床经验方,为《增广灵验方新编》胶红饮加生地、仙鹤草而成,方名为编者加入。方中生地、阿胶清热益阴,养血调经;当归养血和血调经;红花活血祛瘀;冬瓜仁清热健脾,仙鹤草凉血止血。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养血止血之功效。有活血祛瘀而不伤血,清热凉血止血而不留瘀之妙。据文献记载,杜氏曾治罗某某,21岁,未婚。1980年5月14日初诊。经量多并有褐色血块,淋漓不止,伴少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头晕目眩,纳谷欠佳,二便涩少,曾取归脾汤、胶艾四物汤等方调治无效,迁延年余未愈。证见患者面色蜡黄,神倦乏力舌黯红,舌下络脉紫黑,苔薄黄,脉细涩而数。证属瘀血内停,久郁化热,瘀热互结,阻滞冲任,血不归经所致。服上方一剂血量大减,3剂血止,下月来潮经量如常。
3、滋血汤
〔来源〕《御药院方》
〔组成〕人参、黄芪、生地、川芎、茯苓(去皮)、山药、当归、白芍各一两(30g)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煎温服。现代用法:根据病情酌定用量,水煎空腹时温服。
〔功效〕养血调经。
〔主治〕营血衰少,血海亏虚之证。临床多表现为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并可伴见头晕眼花,面色萎黄。
4、圣愈汤
〔来源〕《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三钱(各9g),当归身、黄芪各五分〔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调经。
〔主治〕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所致之月经过少。临床多表现为月经量少,血色鲜红,或有小血块,并可伴见面色少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或咽干四燥,手足心热,小腹绵绵作痛,舌红少苔,脉沉弱或沉细等。
〔方解]本方适用于血虚之证。方中有二地滋阴养血;当归身补血调经;人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充血之化源;川芎行气散瘀调经。共奏益气养血调经之功效。
5、黄芪归地汤
〔来源〕《女科临证集要》
〔组成〕黄芪60g,当归30g,熟地30g,山萸肉15g,杜仲15g,牛膝15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肾益血调经。
〔主治〕肾虚精血不足,阴血衰少,血海不充所致之月经过少病。
此乃刘长天氏临床经验方,为《景岳全书》当归地黄饮调整方中用量,加入大剂量黄芪而成,方名为编者加入。据资料介绍,刘氏曾治张某某,女,38岁。1977年4月对日诊。患者月经周期尚正常,但近几年来经量甚少,行经一天即净。血色淡红,腰膝酸软,足根痛,头晕耳鸣,心悸,面色萎黄,舌淡少津,脉沉细。诊断为肾虚精血不足,阴血衰少,血海不充。治宜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用上方12剂后月经来潮,经量增多,行经3天,又继服12剂,此后经量正常,诸症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