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3|回复: 1

三指禅之二十八脉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886
发表于 2011-7-24 06: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指禅之二十八脉

转载自 玉清玄元 2011年07月23日 05:37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实脉大而圆,依稀隐带弦。

三焦由热郁,夜静语犹颠。

(浮沉皆得,长大带弦。按《脉经》言∶“应指幅幅然。”非是。幅幅,坚实貌,乃牢紧脉,非实脉也。伤寒胃实谵语,或伤食气痛。)

长与短对

寸、关、尺为脉本位,长则过乎本位,短则不及本位。欲辨长短,先明本位。

长脉怕绳牵,柔和乃十全。

迢迢过本位,气理病将痊。

(按∶长而牵绳,阳明热郁;长而柔和,病将解矣。朱氏曰∶“不大不小,迢迢自君。”言平脉也。经曰∶“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

短脉部无余,犹疑动宛如。

酒伤神欲散,食宿气难舒。

(按∶短与动为邻,形与动实别。动则圆转如豆,短则濡滞而艰。濒湖曰∶“短而滑数酒伤神。”杨氏曰∶“短脉为阴中伏阳,三焦气壅,宿食不消。)

弦与弱对

脉而弦,脉之有力者也,雄姿猛态,可以举百钧;脉而弱,脉之无力也,纤质柔容,不能举一羽。

(同一弦也,在肝经则泻之,攻之;在胆经则和之解之。)

弦脉似张弓,肝经并胆宫。

疝 瘕疟,象与伤寒同。

(《素问》曰∶“脉端直以长。”《刊误》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按弦属肝胆经,疝 瘕疟,肝胆经病。肝胆经有泄无补。)

弱脉按来柔,柔沉不见浮。

形枯精自减,急治可全瘳。

(《脉经》曰∶“极软而沉,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弱宜分滑涩,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清秀人多有此脉,脉弱而涩,是为病脉。)

滑与涩对

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

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

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素问》云∶“参伍不调。”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芤与革对

同一中空,而虚实分焉。虚而空者为芤,实而空者为革。悟透实与虚,旁通芤与革。

芤字训慈葱,中央总是空。

医家持拟脉,血脱满江红。

(戴同父曰∶“营行脉中,脉与血为形。芤脉中空,血脱之象也。”)

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

劳伤神恍惚,梦破五更遗。

(按∶革主亡精,芤主亡血。《脉经》言均为失血之候,混淆莫别。不过革亦有亡血者。)

紧与散对

松紧聚散,物理之常。散即松之极者也,紧即聚之极者也。紧如转索,散似飞花。紧散相反,形容如生。

紧脉弹人手,形如转索然。

热为寒所束,温散药居先。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腹痛尺紧,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症。

按浮紧宜散,沉紧宜温。)

散脉最难医,本离少所根据。

往来至无定,一片杨花飞。

(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

濡与牢对

浮之轻者为濡,平沙面雨霏千点,沉之重者为牢,锦匣里绵裹一针。

濡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

平人多损寿,莫作病患评。

(《脉经》曰∶濡脉极软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乃得,按之无有。”按濡主血虚之病,又主伤湿,平人不宜见此脉。濒湖曰∶“平人若见似无根。”)

牢脉实而坚,常居沉伏边。

疝 犹可治,失血命难延。

(《脉经》曰∶“似沉似伏,实大弦长。”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按牢长属肝,疝 肝病,实病见实脉,可治。扁鹊曰∶“失血脉,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洪与伏对

浮之最着者为洪,水面上波翻浪涌;沉之至隐者为伏,石脚下迹遁踪潜。

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

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呕,初起为寒,郁则为热。经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阴虚阳盛,脉多洪。惟夏日应时。濒湖曰∶“拍拍而浮是洪脉。”《素问》曰∶“来盛去衰。”)

伏脉症宜分,伤寒酿汗深。

浮沉俱不得,着骨始能寻。

(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大汗而解。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灸关元,脉乃出。

按二症极宜分。)

结与促对

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为热促,则热之至矣。

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

诸般阴积症,温补或平安。

(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内有积病,沉结内有积聚。”)

促脉形同数,须从一止看。

阴衰阳独甚,泄热只宜寒。

(濒湖曰∶“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有生。”按促只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

动与代对

动则独胜为阳,代则中止为阴。动代变迁,阴阳迭见。

动脉阴阳搏,专司痛与惊。

当关一豆转,尺寸不分明。

(《脉经》曰∶“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无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濒湖曰∶“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代脉动中看,迟迟止复还。

平人多不利,惟有养胎间。

(结促止无常数,或二动一止,或三五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根据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

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有病而气不能续者,代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88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06: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指禅之脉法

转载自 玉清玄元 2011年07月23日 05:37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一叔和《脉经》兵燹之余,无复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余年,脉诀迭出,尽失《灵》、《素》、《难经》原文。是编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

一《灵》、《素》、《难经》词旨深邃,非后学所能蠡测管窥,是编一字一句,悉宗经文。编中相为表里,六部脉位,三焦包络,极力将经文阐发明晰,以辨宋明改撺之非。

一生人性发为情,情莫着于欣戚,而修仙修佛之基,以身为本,即皆寓于膻中、丹田中,从未有疏明其义,如数掌上罗纹者。是编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而金液还丹之说,可知其非是外来。

一论症首列男女异尺,剖别阴阳之蕴,即《周易》上卷首乾坤,下卷首咸恒之义。

一论症自痨至咳嗽篇,溯源先天主宰,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

一论症自泄至哮喘篇,发挥后天功用,饮食劳役,病有四百四种,立论难于悉备,而大端却已括无遗。

一论症自春温至温疫篇,所有外感诸症,率根据于四序乘除,五行衰旺之理,经经纬史,抉汉分章。是儒家吐属,是医家经论,是草元家用,令人把玩不尽。

一论症自室女以后,凡杂症亦略见一斑,可引伸而触类,无得以挂漏议之。其所着之方,皆道人四十余年之经验,因统名之曰“经验方”。

以上八则,实道人得手应心,有功世道之作,特为表出,用公诸同志云。

总论

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距今四十余年,所过通都大邑,探取病情,无一不验。今不敢以自私,立为主脑,对以阴阳,注释多本古人体裁,实非臆造,就正同学,幸其教我。

脉学源流

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以候人之动气。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合于黄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死生。本律管以定脉,轩岐之微蕴,诚有未易窥测者。越人着《难经》,推明十变;叔和撰《脉经》,演成十卷,而脉始得灿明于世。迄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士大夫多议之,由是才人杰士,咸驰骤于笔墨之间,各据其理,各抒其见,而真诀几几乎晦矣。齐澄论脉,女子阴逆,自上生下,左寸为受命之根,心肺脉诊于两尺,倒装五脏,谬妄已极。赵维宗论脉,心肺在上,为浮为阳。肝肾在下,为沉为阴。脾居中州,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意义肤浅,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之于气口,未尽《内经》之奥。朱考享推《内经》,求之于遍身,未达《内经》之专。若二李者(濒湖、士材)将前人所流传之脉,依样画葫芦,演成诗句,字字晓畅。叔和而后,幸有传人,究未得平脉诀,医无权度,殊失《内经》以平人定脉之旨。是编揆之前哲,虽则别开生面,实亦不过发明《内经》及《难经》、《脉经》之义云尔。

定脉部位

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凭空结撰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既未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

尺寸解

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六部脉解

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究之候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则得诀矣。《脉经》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婀婀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假如春脉弦,岂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谓独候之左关。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拘右关。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也。是以伤寒之脉,仲景一书曰浮、曰紧、曰长、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统分脉之浮、紧、长、弦、沉、微、伏、代,并未专指何经。内伤之脉,叔和一书,失血宜沉细,不宜浮紧;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气宜浮滑,不宜沉数;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数大,不宜虚细;咳嗽宜浮缓,不宜细数。但分脉之宜与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脏,此其明白可证者也。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潜于水中,寄居两尺,在右火用事,水为之涵。火生土,是为脾土,居右关;土生金,是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为之温。水生木,是为肝木,居左关;木生火,是为心火,居左寸。自无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难经》曰∶“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寸口者,手太阴之动脉。《内经》曰∶“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此又于部分之间,而别有会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9-19 10:06 , Processed in 0.0826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