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23 13: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刺痫证一得 孙申田 行医多年,偶有所得。是年,遇一老翁,年五十而得子,其子弱龄聪颖、3岁识字数百,5岁时能诵唐诗百余首,真乃“神童”。然而世间事情又不能完全从人心愿,此童八岁时,因遇狗惊吓,突然抽搐,以后经常发作,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移时苏醒。医者皆诊为“痫证”。老者视此童为掌上明珠,四处投医诊治,中、西药服之皆无效。经友人介绍,托余诊治。当我问清患儿得病经过之后,确认此属督脉为病,必针其龟尾穴(位于尾骨端)。果真,针治三个疗程、45次之后,患儿一直未犯病,现已三年未再复发。患者家属感附万分,要重谢于我。吾谢之曰:“医乃仁术,济世活人乃属本分,千金之偿,我决不取其分文。” 督脉电针加灸治疗痿证 戴铁城 痿证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它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或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我在临床上使用督脉电针加灸关元穴治疗痿证,收到满意的效果。 曾治一侯姓患者,女,30岁。该患于三个月前腰部不慎扭伤,后发觉背部疼痛,继而双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尿潴留,诊断为“脊髓蛛网膜炎”,住院二个月出现尿失禁,不能行走,故来我院求治。病人面色萎黄,双腿活动困难,由别人背入病室,二使失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滑。取督脉,用电针,日针一次,三十次后病人能下地站立,二便仍失禁,此后又加灸关元穴,日一次,二十次后二便不失禁,自己能行走,告愈。 余用督脉电针治疗脊髓病,已有同道者使用。但对改善病情加灸关元穴,比单用督脉电针有更满意的效果。督脉总督人身三阳经之经气,阳经经气都汇于督脉大椎穴,所以督脉有督率阳气和统摄真元之功。而任脉同人身之三阴经脉密切相连,足三阴经经脉之气都交会于任脉的关元、中极穴。所以督、任二脉能调正人身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功能。 施术时,用毫针直刺入患者两椎之间隙,深达2-2.5寸,上自大椎穴,下至阳关穴,依病情需要选取穴位,针下有麻木酸胀感最好,通以电流,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起针,后再灸关元穴五壮,日一次,连续十五次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督脉电针加灸关元穴有调节经脉气血,补益精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效,所以筋骨得坚,筋脉得濡润,痿软无力诸证得以纠正,收效迅捷。 磁圆针治疗痛症神效 解生田 有关磁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子《管子》一书(约公元前六世纪),用磁石治病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载:“磁石味甘辛,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磁石外用,相传始于扁鹊(约公元前五世纪)治子宫脱垂方,十六世纪前的《乾坤秘韫》已经记载各种肿毒的处方:“吸铁石二钱……如常熬膏贴之。”1596年的《本草纲目》载磁石治“大肠脱肛”方;近代张锡纯用口含磁铁,耳插细铁棍治神经性耳鸣。这些前人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迪。 磁的镇痛作用有二,其一是经络调整。如牙痛,可在非痛点的“温溜”,“二间”和对侧的“迎香”贴敷磁珠,可收到立时止痛的效果。其二是局部调整,亦即“以痛为俞”的原则。笔者使用的磁圆针,就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圆针脱胎而制成的。其形如扣诊锤,锤的两端配有磁性的圆针头(头呈圆形如绿豆大小)。使用方法简单,本着“以痛为俞”的原则,一是按压揉动,二是按压滑动。 如鞍钢二炼钢厂的一位干部,由于负重不慎而扭腰,当时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不敢深呼吸和大声说话,不敢轻咳,痛得呻吟不止。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当晚腰部疼痛加剧,求治于余。经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腰扭伤,用磁圆针本着“以痛为俞”的原则,在痛点最明显处用按压揉动法,治疗一分钟左右,病人立即能做各种活动,第二天正常上班工作。 又如,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位工人,因打球不慎把右踝关节扭伤,出现局部皮色青紫,肿痛难忍。曾外敷、扎针、口服各种消肿止痛药均不效,求治于余,经检查后诊为右踝关节扭伤。用磁圆针在其右踝关节最痛处按压揉动,并在周围肿胀处行滑动按压法,仅治疗两次就痛止肿消。 总之,用磁圆针治疗各种疼痛病,见效快,复发少,可谓手到病除,故患者赞颂磁圆针为“神锤”。 以痛治痛 石荣 古代名医孙思邈首创“阿是穴”风行于世,针灸大兴。而今针界同道有所忽视,吾人甚感不安。“阿是穴”即敏感点,压痛点,反应点,良导点,阳性反应点,也叫不定穴,天应穴,追其实质,就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该点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等紧密相关。吾多年临证认为:“有病必有点,点中有重点,病变点也变,点消病即散。”故临床治疗痛证若选用痛点,每收奇效。此乃“以痛治痛”也。 患者张某,右侧头痛绵绵不去近四载,药不效,针不解,痛苦异常,走遍大小医院十几家,终无根治之法。1984年5月来诊,经神经科会诊为“右偏头痛”,属脑血管神经痛。吾选用“以痛治痛”法,在患侧太阳穴附近找到二个明显压痛点,针刺并施以震颤针法,二分钟后患者痛止,随访一年从未复发。 又如王某,食不洁之物而呕吐不止,胆汁倒逆,胃脘阵阵剧痛二小时,注射吗啡不效而来诊。检查;急性痛苦病容,屈身收腹,强迫体位,呻吟不止。在胃区压痛(++),反跳痛(-),经内科会诊为急性胃炎。吾遵“有病必有点”之理,在其右腿足三里处找到反应点,重压痛减,去之痛剧,故以此为穴,用二十六号二寸长毫针扎入,并行“捻转刮针术”,不到二分钟,患者胃痛停止,呕吐消失。起针后压之,痛点已无。三天后复诊,已上班工作。 几年来余遵此理,守此法,医治各类众多疼痛患者,均收奇效,特书此文,供同道参考。 遗尿症的针刺疗法 赵国新 凡三周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谓之遗尿。症见睡眠中遗尿,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病久患儿常有精神萎顿,肢倦乏力等症。 医者临证多以补关元、肾俞而充益肾气,固摄下元,配以三阴交调理三阴经气,因病在膀胱,又取膀胱俞与中极之俞募配穴而增益膀胱的机能。一般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然而,对于遗尿日久、年岁较大之女孩,精神苦闷而自卑者,以前述穴位治之常收效甚微。 读《百证赋》中有:“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之句,颇受启发。考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大钟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其经络足太阳膀胱经。针此二穴,可起到交通心肾二脏,使其平衡协调的作用。肾气足则有助于膀胱开阖以约束膀胱的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嗜睡不易叫醒之遗尿患儿,笔者遂以通里、大钟二穴治之而奏效,其疗效颇佳。针5-7次后,再配合前述诸穴,以巩固疗效。 对于前人之宝贵经验,我们不应仅以“一句话”高度概括而忽视,只有潜心体会,方得其奥。 艾条灸治遗尿 郑艺钟 艾灸素有通经络、利气血等许多作用,而被古今医家所沿用。它的作用价值并不是针法所能全部取代的,而采用艾灸疗法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证。故《本草从新》曰:“艾叶……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余在临床中常用艾条灸治疗遗尿证,尤以小儿遗尿每获良效。曾治邢某,女,14岁,因病人幼年丧母,生活照料不周,经常睡凉铺,又因学习与家务劳动繁重,身体疲劳,夜寐深沉,经常发生遗尿已达十年之久。观其形体,发育较差,营养欠佳,面容憔悴,肢冷畏寒,舌苔薄白质淡,脉沉尺弱,辨证当属肾阳虚,下焦不固。治疗取穴关元,用艾条温和悬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经治疗三十次而痊愈。半年之后追访,患者未复发。 遗尿之症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症状有重有轻,轻者经治疗或者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好转,甚至消失,重者则夜夜尿床,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景岳全书》曰:“凡睡中溺者,此必下元虚冷,所以不固”,艾灸关元以温补下焦,又可增强小肠泌别清浊之功,故获良效。 灸可长寿 杜毓来 常读针灸古籍,无一不推崇灸法可却病疗疾,并可延年益寿。当今老年医学方兴未艾之际,用灸法疗疾、灼艾长寿,实为简廉之举,今录一则灸法延年、满门长寿的故事,聊救时弊。 日本朝野倡导灸法保健由来已久,甚至订为学校课程以考察学生,可见其重视之程度。据日本帝国文库《名家漫笔》记载:在德川幕府时代,三河国(县)有一位叫满平(又译作万兵卫)的百姓,祖传灸足三里穴,高龄达二百四十多岁,有人向他求教长寿秘方,答曰每月从初一到初八,从不间断施灸,不过男女有别,逐日变更艾灸壮数。 男:初一日九壮,初二十壮、初三十一壮,初四十一壮,初五十壮,初六九壮,初七九壮,初八八壮。 女:初一八壮,初二九壮,初三十一壮,初四十一壮,初五九壮,初六九壮,初七八壮,初八八壮。 至元保15年9月11日,江户府(今东京)永代桥梁改建竣工,召满平全家参加初渡仪式,当时他们的年龄实在惊人。每人的高龄为:满平242岁,庆长7年生。满平妻221岁,元和9年生。满平子满吉196岁,庆安元年生,满吉妻193岁,承庆元年生。满吉子万藏151岁,元禄8年生,万藏妻138岁,宝永4年生。 以上逐日施灸壮数,不一定胶柱固执,然年年、月月持之以恒,实为可贵。上述各人年龄无从细考。长寿的原因很多,以不单灸足三里能竞全功。但坚持常灸此穴,有益无损,故孙思邈也说:“若要身平安,三里常不干”,即足三里穴常有灸疮浸润之意。 考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内通胃腑,脾化胃纳为后天化生之源,灸此穴以强中土,灌四旁使食欲消化畅旺,气血有滋。据今日之研究,针灸足三里均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而获免疫抗病能力,抗病能力增强则病不生、不生病则长寿,此理浅显易明。《扁鹊心书》云:“岂不闻土能成砖,木能成炭,历千年而不毁,皆火之力耳。”如是灸足三里穴可助长寿,信不诬也! 水沟穴一议 郭士奎 原天津中医学院蒋伯兰主任,乃一代名医,尤善针灸、余有幸从之学医,受益非浅,余于1968年8月返里,遇一老妇,年逾五旬。步履艰难,需人挽扶,呻吟呼嚎,腰痛似折,辗转困难。自谓收秋,用力过常,夜间寒袭而罹,痛处固定,按之皱眉,显有痛处。诊脉弦而细。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余常守蒋师之授,“痛为经气不通“,“腰为肾之府”,“取穴宁失其穴,亦不失其经”。痛处属督脉之经,则急疏导督脉。取督脉水沟穴,一针疗法,进针斜刺,捻转泻法。以患者双目流泪为度,并令患者微动其腰。针拔痛止。患者致谢,弃杖舍车而走之。 今重温针灸,奇术也。《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针鼻柱下水沟穴,能治腰痛之疾,实为病在下,取于上,受“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理论指导而收捷效。 针刺乳疖 张静波 乳疖,即乳痈(急性乳腺炎)的初期阶段。好发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多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多食厚味,胃经热毒壅滞,以致乳汁不通而引起。或因乳头皮肤破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或婴儿有口腔感染,致使脉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结阻成疖。或因不慎,挤压乳房,气血阻遏而发病。 治以清热散郁,利气止痛。故独取胆经肩井穴针刺,用泻法。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疏肝胆,清胃热。是余治乳疖的经验效穴。针刺时,严禁直深,以免造成气胸,可将针尖呈60度角向后斜刺一寸,留20分钟,其中间再捻泻一次,一天可针刺两次。同时取白矾一块,新鲜鸡蛋数个。在磁盘内,先放入鸡蛋清后,持白矾块砚之,砚成浆糊状为止,涂于洁净布上,再贴敷于患乳的红肿硬疖处。每隔2-3小时,更换一次,即可起到清热、消炎、散郁、止痛的作用。多则24小时,少则12小时,患者即可痊愈,治愈率为100%。 带状疱疹的刺络疗法 石荣 带状疱疹,是病毒同时侵及周围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患,俗称“蜘蛛疮”。此病初期乏力,纳欠,身热,1-3日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呈现簇集成群的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即变成透明发亮的水疱,重者偶发大疮或血疱,甚者发生坏疽。数日后水疱内容物可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溃疡,最后干燥结痂,大多数不留疤痕,病程2-4周。目前对此症,中西医皆无特效疗法。吾近五年用刺络疗法,即用毫针7-8支为一撮,点刺水疱,继而用吾创制的“医用负压罐”吸液,最后外敷紫金锭。用此法治疗三百余例,皆收到较好的效果。 曾治赵某,34岁,男,右八肋间区满布红斑,水疱四块,簇集成群,剧痛三天,夜不得寐,用止痛剂不解,前来求治。吾用撮针点刺水疱,加罐四枚,十分钟后去罐,外敷紫金锭。次日复诊,患者昨夜安眠,高兴之至。经检查,其局部皮肤干燥,结痂形成。对余下水疱再施上法患者痊愈。 又如张某,42岁,女。患者从会阴至大腿内侧水疱簇集成群,有的破溃感染,发病四天,剧痛不解,呻冷不止。吾用撮针点刺水疱,加罐四处八枚,吸出5-10毫升水血样液体,外用紫金锭。次日患者安宁,局部大多结痂,干燥痛减,随访七日,未发新疹而愈。 此法立论之理,乃因带状疱疹为湿热蕴于肌肤,侵及络脉而成。而刺络之法,能吸血排瘀,通调气血,疏通经络。 沿皮针刺“缠腰火丹” 田素琴 缠腰火丹,证属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毒邪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结则起水疱。 出疹前3-5天,病人皆有局部灼热痛。疹发生在疼痛区域呈带状分布,为簇集丘疱疹。皮疹多在胸胁、腹部、头面、四肢部位。春秋多见。虽经2-3周可自愈,但疼痛难忍。应用沿皮针刺治疗,经2-3次,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皮疹消退。 余在临床发现患者周身皮肤都可发疹,接受针刺后疼痛即刻大减。应用针刺多在发疹区,沿皮损走行,从健康皮肤刺入、平行于皮疹下面,达到健侧止。留针20分钟,每日进行一次。面积大者可以围刺。曾治一患者,左眼眶痛四天、不能入睡,服止痛药无效。晨起见其痛区起疱,疼痛呻吟不止。精神紧张,舌质红、苔白、脉弦数。左眼睑及额部肿胀,从目内眦向上至头顶见有数个聚簇丘疱疹,呈带状分布。此属足太阳膀胱经湿热蕴阻,诊为蛇串疮。采用沿皮针刺治疗,每日一次,留针20分钟。经三次医治,患者疼痛消失。疱疹干涸结痂,又针二次而愈。 应用沿皮针刺治疗缠腰火丹,收到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通络理气、调和气血之功。通过经络传到病所及五脏,发挥机体的调节功能,使其气血运行得以通畅、营卫调和、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刺治疗恶阻小议 纪青山 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多发生于妊娠一个半月至三个月这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我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调中降逆之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取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均用补法。偏于痰盛者加丰隆、阴陵泉,偏于肝热者加太冲。 我曾治贾某,女,24岁。1984年8月来就医。妊娠五十多天,不思饮食,恶心,食入即吐,周身乏力,嗜卧,头目眩晕。经当地治疗无效而来长春求医。取用中脘、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用补法,针后患者症状大减,食入而未吐,共针三次而愈。 妊娠呕吐者,多数都是食入即吐,严重者滴水难进,故用中药治疗是比较困难的。而针刺治疗疗效快、效果好,且不用口服药物、避免吐药的弊病,所以临床上对恶阻患者应首选针刺治疗。因中脘穴是八会穴中腑之会,又是胃之募穴,还是任脉、小肠经、三焦经、胃经四经的会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效,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有调理胃肠、使浊气下降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舒肝降逆、调和脾胃之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病。诸穴相配,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能使胃肠蠕动加快,浊气下降,加速胃肠内容物的排出,而不使胃肠产生逆蠕动,恢复胃肠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调中降逆、理脾和胃的目的,故对恶阻用针刺治疗而愈。 谈针治难产 高玉瑃 曾遇一农村妇女,年24岁,体格健壮。第一胎足月临产,有产兆后,即请当地卫生员接生,由于胎儿较大,卫生员经验不足,产妇初期用力过猛,至宫口开全时,已全身无力,宫缩亦弱,时延二日,经用催产索等,宫缩未见加强,当地医生束手,始送石市接产,入院之后因无宫缩,采用各种催产方法,效不佳,欲计手术取胎,此时胎儿早已无心跳。余此时恰有事至产房,值班医师问余可否用针灸催产。因此,始用针灸治疗,首取合谷二穴,补祛,次取三阴交二穴,泻之;再取催产二穴(关元旁开三寸)针约五分深,双侧同时捻转,补法,针后立即出现宫缩,约一分钟后宫缩增强,死胎随之产出,出血不多,产妇无其他不适。 又一农村社员,年约二十五六岁,体格健壮,系第二胎,足月临产时始发现横位,在家经产婆接生,两日未能产出,胎死腹中,始来石市医院,经产科大夫手术,牵拉胎儿两足将其躯干及上肢拉出宫腔之外,由于无有宫缩,不能产出已数小时,欲行断头术后,再在宫腔之内将其头颅破碎分部取出,此时主管大夫问余可否针灸,余答试治,当即针合谷二穴,补法;三阴交二穴,泻法;催产二穴,补法,留针之时手抚产妇腹部,感有宫缩,即嘱值班大夫准备接产,再次运针,宫缩加强,死婴自然产下,胎盘亦随之排出,出血不多。 针药合治死胎不下 刘世英 胎死腹中常不能及时自产,危害性大,有时病情又很急。1982年我在妇产科病房工作期间,凡遇到经适用芫花、天花粉、乙稀雌酚引产,日期常达10天以上无效的,经我改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能诱发产妇动产,进而排出死胎。针刺取穴:维胞、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一次,强刺激手法并配合汤剂,达生饮合平胃散加减,其药物:牛膝50克 代赭石25克 蝉衣15克 瞿麦20克 牵牛20克 大黄15克 苍术15克 川朴20克 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付。 经治疗可使多数病人的死胎和胎盘完整排出,个别病人娩出死胎后,胎盘粘连而施刮宫术。 曾治佟某,女,25岁,孕四月时曾腹痛,孕六月时阴道流褐色血液,超月经量,于3月3日住院,超声诊断为死胎。下腹坠痛,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口出恶臭,舌质紧暗偏青,舌苔白腻、脉涩,诊断为死胎不下。3月6日开始针药合治,针药后遂即引起宫缩,腹痛下坠,随着针药的次数增加逐渐加剧,3月9日娩出一男性死胎,已发酵恶臭,长约20厘米,胎盘完整,阴道流血不多,产后三天一切如常,出院。 又治谢某,女,26岁,孕六月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腰腹痛,舌淡紫,脉沉缓,超声诊断报告死胎,诊断为死胎不下,先用芫花引产,口服乙稀雌酚,治疗15天无效后方于3月7日针药合治,遂针刺四次,服汤剂五付,病人渐渐下坠腹痛,3月15日8时,娩出一女性死胎约200克,产后住院三天,一切正常出院。 “胎死不下”主要是“瘀阻气塞而不下”,气滞不行,死胎难以外出。针刺:中极、维胞助气化,加三阴交配合谷有坠胎的功效。汤剂中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质重下坠以助牛膝之力。大黄、牵牛通腑下气,助气化并下血,使瘀祛气复胎自下。前药为主加蝉蜕,瞿麦辅助坠胎之功为佐药,古人即有用平胃散治死胎不下者,达生饮用大黄、牵牛又合平胃散,目的在于加强通下之力,以逐死胎。 古书强调:胎死不下的孕妇,必见舌青口臭,针药配合能提高疗效,但不能单一归功于针或药的哪一方面,应该说是针药在治疗上互相为用的效果。 针刺治疗产后尿闭 刘世英 肾虚妊娠,胎儿较大,或产程过长,产力过猛,损伤冲任,累及肾气不化,膀胱气化无力以致发生尿闭,插管导尿不仅使病人痛苦,而且容易引起感染。 我曾用针灸治疗产后尿闭数十例,多是住院产后12至2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者。临床见症多有:小腹胀痛,下腹隆起,膀胱充盈,腹胀,尿之不出,精神紧张。表情痛苦,呻吟不安,脉沉滑有力而数。 大部分病人经针灸一次,即能自行排尿,少数病人需重复再针,一般病人均在针刺后20分钟内自行排尿。 对该病取效,必须掌握三个关键:处方合理,取穴准确和手法有术。处方:主穴是利尿穴,配穴:气门、营池穴。 利尿穴位取法:量取由印堂到鼻尖的长度,按此长度作一取穴标尺。然后将此标尺的一端放于脐中,标尺按小腹正中线垂直向下,标尺的另一端是穴。 气门穴位取法:脐下三寸,傍开三寸。 营池穴位取法;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侧两穴,左右计四穴。 手法:针刺利尿穴,选五寸不锈钢针,轻快点刺于皮下,徐徐捻压直入深达膀胱腔内(???恐怕有危险),此时开始运行两步,候气手运法,第一步施展常规,“候气十六字手运法”,即:急提慢插,弹动振颤,上下诱导,左右捻转,催促产生小腹缩坠感为度,其意在于借针刺运动的激发,复苏己经麻痹的膀胱逼尿肌再度收缩。第二步,待第一步候气法完成后,立即把针体提升四分之三,然后改换进针角度为45度角,再向下延深徐徐刺入后提升约四分之三针体,仍然施展“候气十六字手运法”以促使患者尿意感明显增高为度。第二步候气动机,借针的刺激,引动内括约肌舒张。经过两次候气,引动了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一收一缩形成了排尿反射,则尿液即可排出。 针刺气门穴手法:选四寸不锈钢针,徐徐直入,针灸稍偏内侧,深度三寸,然后施展手运法,候缩坠感为度。以助利尿穴之功效为佐。 针刺营池穴手法:选寸半不诱钢针,针刺凹陷深层进针8分,候气至局部酸胀热为度。 以上三穴针入得气后,稍待即可起针,均不留针。取穴准确,手法有术,借针刺引动阳气气血疏通,代谢正常,气化则能出矣。 针刺长强治婴幼儿泻泄有奇效 王秀莲 婴幼儿时期,其体质特点,除了“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外,“脾胃薄弱”又为其一大特点。脾胃薄弱非但吐泻常发,且易导致肾气不足。 笔者临床二十余载,但见婴幼儿有因泄泻而求治者,不论其为急性、慢性或痢疾,均以针刺长强治之。经治患儿不下五百余例,均收显效。1964年曾治一陈性男婴,自生后三个月于寒冬时节其母为其洗浴,随患泻泄,一年多来,泻下一日十数次,泻物为蛋花样混杂鱼冻样粘液便,腥臭味,伴有脱肛,面色萎黄,皮肤皱摺,手足发凉,神疲乏力,食少,以牛奶饼干为主食,尚未断奶。大便经多次检查有脓细胞及红、白血球,细菌培养阴性,诊断为“慢性痢疾”,延请中医诊治。经针刺二次后,患儿大便次数减少到一日三次,鱼冻样粘液减少,又针刺五次后,大便粥样,一口二次以下,化验检查有少许白血球。后嘱其调摄饮食,并教其母捏脊方法,自行调治,一月后患儿大便成型软便,饮食增进,精神好转。 针刺方法:令人紧抱患儿项、腘、身体呈弓形弯曲,显露臀部,取长强穴,常规消毒,医生以左手拇指抠住其尾骨尖,并施以揣穴法,右手持一寸半毫针,沿左手拇指尖刺入一寸许,施以捻转(不许提插),三次一停,如是者三,随即出针,以棉球按压针刺点片刻即妥。虚弱者加灸神阙或隔姜灸,有疳积表现者加刺四缝。对大便基本正常后而有脾胃虚弱者,可停针刺治疗,改施捏脊以善其后。 针刺水分治疗婴幼儿腹泻 张华珠 孙文先 我们采用针刺水分穴治疗婴幼儿腹泻,一般一至三次即可痊愈,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手法:直刺水分穴1.5至2寸,强刺激,留针30-50分钟,留针期间,捻转二至三次。 治疗:伤食者:腹胀痛,拒按,不思食,苔腻,脉滑,泻下物不消化,有明显的酸腐臭味。直刺水分穴,留针30分钟,一般一次即可见效;脾虚者: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纳差,腹喜按,苔薄白,脉濡细,泻下不消化物,食后泻下加重。直刺水分穴,留针50分钟,加艾灸,留针期间捻转二至三次,一般二至三次可愈,若属湿泻:病儿身热不扬,精神困倦,嗜睡,口渴不欲饮,肢体酸软,苔白腻,脉濡,泻水样便而繁,甚者一日数十次。直刺水分穴,留针50分钟,一般一至二次可愈。 非洲疟疾诊治一得 诸云龙 笔者在随中国医疗队去扎伊尔工作期间,治疗疟疾甚多。非洲之疟疾发病急骤,症状多变,多数无寒热往来之症状,更无间日、三日发作之规律。临床上或仅见头痛、眩晕,或只见恶心纳呆,有的以神疲乏力为主证,有的见关节疼痛等表现。与国内所见之疟疾症状表现迥异。 在治疗上,西医之各种抗疟药,对非洲疟疾之疗效甚微,加之毒性反应及副作用甚多,故外国朋友多来我医疗队求治。吾常以针刺治疗该病,并收到满意之疗效。 吾常用之穴位为:主穴:大椎、风池、间使。如发热明显加曲池、合谷,头痛眩晕加太阳、印堂;恶心纳呆加内关、足三里,失眠心悸加安眠、神门。每日针治一次,五次为一疗程。针刺期间停用一切药物。两年来共治疗本病48例。临床有效45例。血涂片镜检,治疗前均找到疟原虫无性体,治疗后原虫消失者42例。由此可见,针刺治疗疟疾,无论在控制症状方面,还是在血涂片转阴率方面,效果均明显的优于药物治疗。故不揣愚陋,予以赘述。一得之见,聊作引玉之砖。 以下推拿 小儿面瘫治验 赵国新 小儿面瘫,即小儿“口眼歪斜”。国内成人患本病者多。而索马里小儿面瘫在临床上占有很大比重。考其病因,该国地处赤道,气候炎热,人多喜纳凉,经常在树荫下席地而睡卧所致。为减轻患儿痛苦,由针刺而改用推拿疗法治之。运用推拿疗法共治疗9例(其中男性患儿7例,女性2例)。其主要症状为眼裂大,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歪、漏气漏水,患侧面部感觉迟钝、麻木等。 运用推拿手法及选用穴位是:⑴令患儿仰卧,医者站于其患侧,以大鱼际揉法从其前额、太阳穴下至患侧整个面颊,治疗约10分钟左右。⑵以一指推法重点在印堂、攒竹、睛明、太阳、承泣、四白、耳门、颊车、人中、承浆、地仓、大迎等穴位上刺激,反复刺激数次。⑶再以拇指揉法在承泣、四白、迎香、下关、颊车、人中、承浆等穴处强刺激,并分拨人中、承浆之筋。⑷令患儿取坐位、医者左手握住患儿四指,以右手中指端或中指屈曲捣其小天心穴,约10分钟左右。左侧面瘫捣患儿右手,反之右侧面瘫捣其左手。 经用上述方法治疗,多则推拿14次,少则6次即愈。深受索马里人民欢迎。 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受刺激的局部产生热的生理效应,使皮温增高,改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及营养状况,使麻痹的肌肉得以恢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以通气血”的作用。笔者认为,推拿治疗面瘫实为疗效颇佳,易为患儿乐户接受的一种好方法。 漫谈小儿肌性斜颈 陈志华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歪脖”。本病的病因、病理,目前虽无统一的说法,但多由于分娩(特别是臀位产和产钳产)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牵拉而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并造成挛缩所致,故又有“初生儿肌性斜颈”或“初生儿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之称。 对本病的发现并不难,在小儿初生后数日或数月,如留心观察,则可见小儿头部常向一侧(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若勉强用手转动纠正,常激惹小儿哭闹,将手松开,其头部又随即回复原位。在为小儿擦洗颈部时,常可发现患侧颈部皮肤皱襞多,在襞纹之间积存有不洁之污垢,患侧乳突与锁骨间距小于健侧,并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部或胸锁骨端的附着处,触及到大小软硬不等、并可随肌移动的犹如梭形的肿物。如发现较晚,肿物虽已不甚明显,但因血肿机化,形成挛缩,紧张变硬,突出如条索,头颈部的活动受限,患侧颜面的发育也受影响,使患儿双侧颜面不相对称。病期较久,甚至还会产生代偿性的胸椎侧凸畸形。 推拿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对770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其中痊愈者653例,好转者98例,无效者19例。 医者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以加宽顶部便于操作;用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法和拇指揉法,治患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反复操作,重点在肿物周围,作用力要深透,以疏调经筋,行气活血。操作时,注意不要用手滑动或扭绞皮肤,尤其对初经治疗的患儿,因皮肤对手法的刺激阈低,尤当注意防止皮肤损伤。 用拿捏法对肿物部位进行挤压,宛如将肿物拿起捏瘪,挤散一样,反复操作3-5次,如肿物范围较大,可沿肿物的形态自上而下反复操作2-3次,以挤压血肿。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并需与揉法相交替进行,以避免因疼痛而激惹患儿剧烈哭闹。医者一手扶住患儿患侧肩部,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反复进行多次操作,以使其患侧胸锁乳突肌得以伸展。 捏揉患侧斜方肌,以缓解斜方肌反射性肌紧张,并拿肩井穴结束操作。 此外,在治疗期间,还可在婴儿睡眠、哺乳之时,用硬枕夹持其头部两侧进行矫正,经常用玩具诱引患儿,使其颜面向患侧旋动,均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本病以婴儿月龄越小,发现越早,疗效越好。绝大多数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肿物逐渐缩小,变软,头颈部活动的幅度逐渐恢复,约经1-3个月的治疗,可获痊愈。但对极少数病期较长胸锁乳突肌结构性的形态改变严重者,则一时尚不能完全纠正。 小儿腹泻的推拿疗法 赵国新 采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颇佳,一般经三五次推拿即愈,无任何痛苦,易为患儿接受。凡经推拿治愈的患儿母亲,则主动向他人推荐小儿推拿的可靠疗效及其优越性。这在临床屡见不鲜。 但某些医者在治疗时简化为只取三两个推拿穴位及手法,如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而不以患儿症状为依据进行辨证施治,更谈不到选用适当穴位及手法,这样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的。 笔者治疗本病有些粗浅体会:⑴伤食泻:其治疗原则为消食导滞,健脾止泻。临床多以清版门、补脾经、摩腹、清大肠、点揉天突等穴位和手法治之。清版门可健脾强胃,消食导滞,补脾经健脾燥湿,摩腹理气、通滞而止痛,清大肠则疏通大肠之积滞,点揉天突可降逆止呕。治疗伤食泻重在消食导滞,兼健脾止泻,是先标后本之治法。⑵脾虚泻:其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温阳止泻。当选用推三关、补脾经、摩腹、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按揉脾俞胃俞及大肠俞穴位和手法。因推三关性温热,能温脾散寒,补脾经可健脾益气,为治疗脾虚而致的阳气不足、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少之要穴,补大肠固肠止泻;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揉胃俞、大肠俞可消腹胀肠鸣而止泻。故上述诸穴重在强健脾胃,增强运化功能,实为治本之法。⑶寒湿泻:其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治疗时除选用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外,宜加用揉外劳宫、推上七节骨、揉脐、揉龟尾等穴位和手法。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推三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揉脐健脾化湿,揉龟尾可温中止泻。加之补脾经、补大肠的治疗作用,则是标本兼顾之治法。⑷湿热泻:其原则为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临床多选用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等穴位和手法治之。固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健脾助运,清大肠与退六腑可清利肠腑之湿热积滞,清小肠能清热利尿除湿,揉小天心除烦镇惊。所以本法亦是标本兼顾之治法。 在运用推拿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病情较重或病程长者,以一日推拿两次为佳。 按摩排尿治疗尿储留 陈志华 临床上常规采用不同形式的膀胱引流治疗尿潴留,尤其是经过反复应用或长期应用,都可能发生泌尿系感染。但采用按摩排尿的方法,既能解除尿潴留之苦,又能防止泌尿系感染之弊。自1970年以来,运用本法治疗因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下腹部手术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所引起的尿储留120余例,均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患者仰卧位,腹部放松。医者在患者左侧,依据充盈的膀胱上界的不同位置,相应地按压关元、石门、气海穴。在按压时,医者的手掌(或指)应顺着患者的呼气,由浅入深地徐徐向耻骨联合、脊柱方向按压。按压的深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当下腹部出现强烈的坠胀感时,不再继续向深部按压,应维持约0.5-2分钟,尿即可排出。当尿排出时,不要抬掌(或指),要随着膀胱充盈程度的降低继续深压,直至膀胱空虚,尿完全排尽,方可将掌(或指)缓缓抬起,结束操作。 尿潴留属于祖国医学的,“癃闭”范畴。《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膀胱不利为癃。”《灵枢◎本输篇》中说:“三焦者,……实则癃闭。”究其病因,责之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腹部按摩具有疏调人身气化功能的作用。按压法所按压的腧穴(气海、石门、关元)又均为肾之原气所聚的部位,而三焦与命门一气相通,故通过按压可借以调节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的气化功能复职,则水道得通,小便得利,尿潴留得解。 略谈指法按摩 刘洪涛 清◎吴谦说过,手法是正骨之首务。说明手法在治疗骨伤病方面的重要性。施法得当,病情缓解,减轻痛苦,效果显著。要想施法自如,必须苦练基本功,方可作到发力准确,柔和,协调,灵活。手眼心并用,以达到得心应手之程度。 手法之要领:即稳、妥、准、匀,要作到持久有力,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的虚实、性别、年龄、部位、婚否,查清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我受家传师授,积四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伤科辨证手法十六部,现仅将指部手法简介如下: 施法时常用拇、食、中指。着力部位指尖、指侧、指腹。姿式:沉肩屈肘,手指发力。 (1)点穴按摩又叫指针法:以拇指尖着力,拇指立起,戮在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有力,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也可根据经络循行,远端取穴。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 (2)指振法:用拇指尖,紧压应振之处。可随呼吸起伏,有节奏地施力,切勿突然发力。由于此法振颤,故能缓解局部紧张、瘀肿、并有活血止痛之功能。 (3)指滚法:以拇指侧面贴于患处,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灵活滚动。手法要柔和,深透有力,避免触伤皮肤。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指刮法:又称分理法。用拇指侧面,紧压皮肤,在患处进行分理手法。操作时,应深透有力,最深达到粘连组织。作用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疏通气血、剥离粘连之功。 (5)指按法:以拇指腹,按压在痛点或穴位,可用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叠按。但用力必须适宜,勿使疼痛。其作用为理通气血,除滞镇痛。 (8)指揉法:以拇指腹,着力在身体某部或穴位上,作回旋揉动。轻揉达皮下组织即可,重揉时可作用到肌肉。适用于身体小部位局部红肿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散瘀。 综上所述,系在自己临床多年的一点体会,简一单加以归纳。总之,手法为骨伤科传统治疗的一重要组成部分,疗效之高,非他法所能比拟。作者认为,提高手法的关键,在于基本功之锻炼。故提出此见解,希同道们共同研究。 推拿“梳法”治疗胸部内伤 薛增 医重一手或双手五指分开,指端着力,向内、向外、向前推挤患者的肌肉,谓之“梳法”。取其五指分开,形象梳子之意。此法多用于胸部内伤中的伤气、伤血及气血俱伤之疾患,为家父所传手法之一。 胸为肺府,肺主气,朝百脉。因此,凡胸部内伤,大多出现气滞血瘀之征象。患者多有胸闷气急与呼吸、说话、咳嗽时痛甚等症状。在患处的肋间隙运用梳法,可宽胸理气、疏经通络,使留瘀停积于肌肉肋膜之间的瘀血迅速消散,临床症状缓解。 余于1978年6月接诊一吴姓女患者,因搬运货物时用力过猛,随即出现胸痛,胸闷气急,不能大声说话,用力呼吸及咳嗽时痛剧。翌日晨起,其诸症未减,并有痛无定处之感。X光显示其胸胁部未见异常,诊为胸胁迸伤,治以宽胸理气、疏经通络之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在胸胁部沿肋间隙用双手梳法,继用搓法于两胁,约10分钟。仅按此法治疗一次,患者诸症缓解,恢复工作。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在运用梳法时,五指用力要匀、稳、动作宜缓,不得过急、太猛。不然,非但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反而容易造成新的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