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中医瑰宝苑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 董廷瑶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 王霞芳整理 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2)风温阻表: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咽痛,咳嗽不爽,便秘或溏、溺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方: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大力子)。 (3)湿热积滞:发热不高,咳嗽纳呆,胸闷,腹痛,口渴,便秘或溏臭,苔厚腻,脉滑数。治方:宣毒发表汤(薄荷、葛根、防风、荆芥、连翘、大力子、木通、枳壳、竹叶),加陈皮、神曲、焦山楂、荷蒂、川朴。 (4)气血不和:疹色淡白,或涩紫兼斑,身热神倦,咳不爽,烦扰不安,舌红无苔,脉弦数。治方:解毒活血汤加减(归尾、红花、赤芍、川芎、桃仁、葛根、生甘草)。若有紫斑,可加生地、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紫草。 (5)血虚阳衰:面色苍白,疹淡不明,倦怠嗜睡,汗多,咳逆气急,大便泄利,小溲清长,舌淡红无华,脉软数无力,或细弱。治方:养血汤(生地、当归、红花、甘草、葛根),加淡附片、陈皮、荷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附片慎用。 (6)泄泻痧险:大便泄泻,小溲短少,疹点不透,身热,口渴,咳少,苔薄腻,脉数带沉。治方: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加荷蒂、木通。 (7)暑天出疹:夏令暑气,疹出不透,热重烦躁,口渴汗出,溺赤,便溏,舌红,苔薄,脉洪数。 治方:加味香薷饮(香薷、扁豆衣、连翘、薄荷、藿香、鲜佩兰、荷叶、西瓜翠衣)合六一散(滑石、甘草)。 (8)燥气淫金:秋天出疹,咳嗽气急,面赤烦渴,便闭溺赤,痧不能透,热重咽痛,舌绛干燥,脉弦数。治方:清肺汤(元参、知母、麦冬、桑叶、枇杷叶、桔梗、甘草、大力子、白茅根、芦根、荷蒂、连翘)。 后列数方,可作一般应用:①如无特殊情况,麻疹已见点,用西河柳9克、樱桃核9克、煎水服;②如痧子色淡不明,用西河柳9克、杜红花6克,煎水服;③外用熏洗药,可以西河柳、生麻黄、浮萍、芫荽子各15克,水煎,乘热加酒擦身,或蒸气熏于室内。 4.关于使用活血药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由于疹毒之发,与血分有密切关系,如疹色淡白或紫黯,面色灰暗;或斑疹互见,面色红赤,都见壮热不退,气急鼻煽,甚则昏迷嗜睡等,此为血热和血瘀所致。由于心主血而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血滞则气亦滞,故用活血以行气,可使疹发而毒解。因之,活血药常为透发上所酌量采用。活血的作用,一方面是为毒邪打开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帮助解毒药发挥更大的威力。常用的有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川芎、紫草等。这些药物,都为血分要药,且凉血活血,通瘀行滞而不碍于气分。如疹淡不明,或色黯形紫,或素体不足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血运有阻而疹发不透者,在透剂中参用上药三二味,确有良效。明·刘舟仙《?述》、郑卜年《保赤金丹》,都采用活血方药以透痧解毒。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活血解毒诸方,对我们的启发更大。在透发中,配合“活血通络”,均获良效。 5.董氏在1960年冬至1961年春麻疹工作中,收治麻诊患儿600余人,根据以“透”为基本原则的治疗措施,抢救了许多严重病例。兹就46例,经过整理,在施治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三类:计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活血解毒透痧者10例。46例中,均有严重合并症,其中以支气管肺炎占绝大多数,部分患儿合并肠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体温在40℃以上者19例,绝大多数均在39℃以上,39℃以下者仅3例,病情是比较严重第四卷451的。 (1)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疹出是顺序的,但不明透,舌质虽红而舌苔均带薄腻或黄腻,热毒虽高,但病邪尚浅,故用辛凉透表法,疹即透齐,体温亦即趋正常。主要方剂以葛根解肌汤、宣毒发表汤、银翘散等灵活应用,也有二三例以麻杏石甘汤为主的,预后均良好。 (2)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其疹发不透,出无顺序,疹色暗淡或暗红,有时疹形不明而呈回收之象,其中3例未见疹子而热甚高。所有病例的舌质均红绛,苔薄腻,认为邪阻气分,血行不畅,故于辛凉解表法中参以活血药,使气行血活而透疹,均获良效。 (3)活血解毒透痧法为主有10例,症势比较严重,头面不见疹或极少,而疹色紫暗、暗红或暗淡,以及有出血性者,舌均红绛,显系血分郁热,毒向内陷的表现,属逆证。经用活血解毒法后,使血活气行,麻疹发齐,疹毒外泄而愈。 四、治痢概要痢疾古称肠?,或曰滞下,为夏秋季流行之肠道传染病。究其原因,内因饮食不洁,生冷不忌,脾胃先戕,凝滞停积;外则贪凉冒暑,暑湿内合,疫邪干正而发。本病多见于小儿,盖因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怯弱,易受六淫外侵,饮食内伤,夏日每每恣啖瓜果冷饮,内伤肠胃,复感湿热疫毒之气致病。是症腹痛频频,便下粘液,红白脓血,里急后重,若有高热惊厥来势急骤者,为疫毒痢。 治痢之法,端绪不一,临床按证型分类,湿热者宜清利之,积滞者宜导下之,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病属实者须通因通用;久痢因虚者,虽有“痢无止法”之训,仍可考虑塞因塞用;有表证者兼解表邪,终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临床以热痢为多,症见发热腹痛,下利窘迫,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溲短赤,舌苔薄腻,脉滑带数,董氏主以清热解毒,消积导滞。初期常采用程钟龄的治痢散加味(葛根、酒炒苦参、陈皮、陈松萝茶各500克、酒炒赤芍、炒麦芽、炒山楂各600克研细末),每服20克水煎,饮服,小儿减半。无效,加川连200克,施治疗效良好。中期选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两方原为治热痢主方。葛根芩连汤专疗协热下利,便夹脓血之症;白头翁汤则直清血分湿热,解毒治痢。 董氏每于方中加入马齿苋一味,谓其性味酸寒既具清热解毒之功,又有凉血利肠之力,是为治痢要药,随方参入应用,辄能应手。他如香连丸、芍药汤、枳实导滞丸等,均可随症选用,有表证者兼以疏肺,甚者用荆防败毒散,即喻嘉言之谓逆流挽舟法也,然须确诊而方能投治之。 五、培土生金法在临床应用的体会培土生金法是祖国医学在临床应用的一种治则,常用于疾病后期见有脾虚肺弱、大便溏泄、胃纳不振、中州不能散精上布者,可根据土能生金的五行学说,用本法治疗。临床上遇到这类病案不少,如小儿肺炎后期,炎症不能吸收,罗音始终存在,以及肺痈空洞,久久不能愈合者,在辨证之下,应用培土生金法,效果很好。今举二案:例一陈某,男,15月龄,住院病史摘录:患儿发热咳嗽气急2天,腹泻1天(共4次,为不消化物)。体检:身热385℃,毛发稀疏,营养较差,有明显方头,形体消瘦,肝触及,咽充血。X第四卷452线示右下支气管肺炎。白细胞15100/mm3,中性40%,红细胞375万/mm3,血色素105g/dl。 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佝偻病。经用多种抗生素后热退,但肺中湿罗音仍不消散,X线示右下肺炎尚存。乃停用抗生素,改服中药。症见疳久脾虚,消化不良,形色枯萎,毛发稀疏,经治身热虽和,咳嗽痰多,罗音未消,舌苔厚腻,针四缝穴有多量粘液,此乃肺脾两虚,标本俱病,病已后期。《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标症已去,肺气未复,以脾虚不能散精上布。治疗应重治本,消疳健脾。处方:党参45克、炒青皮45克、佛手45克、炒于术6克、清甘草24克、陈皮3克、姜半夏9克、醋炒五谷虫9克、神曲9克。服药6剂,中土渐复,大便已调,面色丰润,唯舌心腻,脾运未健,再以培补脾胃。处方:党参6克、炒于术6克、炒青皮6克、炮姜15克、陈皮3克、煨木香3克、焦甘草3克、煨肉果9克、神曲9克,再服4剂。药后疳清脾健,土能生金,肺气一足,其痰自消。形丰色润,毛发亦泽,胸透肺炎已消失,于1月22日痊愈出院。此补脾即所以杜其生痰之源,是亦前人“见痰休治痰”,治病求本之谓也。 例二沈某,男,4岁,住院病史摘录:患儿发热咳嗽气急2天而入院。体检:身热39℃,面色苍黄,外貌贫血,形体消瘦,咽略红。X线示右上肺内侧浸润及液平(1~2前肋间隙,直径约2cm圆形透明区)。血检:红细胞240万/mm3,血色素5g/dl;白细胞6500/mm3,中性50%,淋巴48%,诊断:肺脓疡;继发性贫血。经抗生素治疗后,热毒已退,续用抗生素及体位引流等,效果不佳。右上肺空洞依然存在,因考虑患儿体弱,不宜外科手术,故由中医治疗。观其舌苔厚腻,口气臭浊,腹部膨满,毛发焦枯,拔之易起,针四缝穴有粘液,脉软滑。症属肺痈,素有疳积,脾虚已久。拟肺脾同治。处方:陈皮3克、寒食曲9克、醋炒五谷虫9克、姜半夏9克、冬瓜子9克、杏仁6克、生米仁24克、鱼腥草12克、炒青皮45克、川象贝各45克。服药4剂,腹满渐软,面色较润,舌苔已化,口臭亦减,针四缝穴粘液量多,再以扶土,脾胃既和,肺气亦复。处方:太子参45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醋炒五谷虫9克、寒食曲9克、姜半夏9克、怀山药9克、清甘草3克、陈皮3克、鱼腥草12克,再服5剂。药后脾胃已健,形色转润,毛发亦泽,腹软便调,舌洁脉和,针四缝穴粘液已少。再以补土生金法。上方白术易于术,去五谷虫、寒食曲、鱼腥草,加炒谷芽9克、炒米仁12克、百合9克、炒扁豆9克。5剂后口臭除,肺脓疡情况已好转,诸恙均和,惟大便先干后溏。调治2周后胸透示肺脓疡空洞消失,周围无明显炎症可见,面色红润,形神活泼,再连上方数剂后痊愈出院。 其初起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致蓄结痈脓,虽迭经西医治疗,然其空洞依然不消。中医会诊时见其形瘦面黄、毛发稀枯,以为肺痈病程久长所致,故按常法处理,但效果不佳。经详细辨证,结合舌苔厚腻、口气臭浊、腹膨有虫、便泄不化等,特别是针四缝穴只有粘液,显系疳积明征,且其病根较深。推知当是疳积在前,肺痈在后,疳积为本,肺痈为标。补脾消疳,培土生金,得到了预期疗效。 六、气机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有关人体气机的斡旋、运转、升降、开合等内容,是祖国医学学术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之一,对于临床上的辨证立法与制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意义。早在《内经》中有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认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素问·六微旨大论》),充分第四卷453说明了气机的动静在生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金元时期的补土学派,特别重视脾胃作为一个气机升降的枢纽,分析了升降失常的病机及治法,使气机学说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后不少前贤陆续有所发挥,对于我们今天不无启发。下面,通过几个病例的辨证施治来谈谈董氏对气机学说的见解。 (一)疏达枢机李某,男,7岁。1974年8月22日初诊:患儿因脘腹疼痛,久治无效,后服小建中汤,其痛始解。然近日低热阵发,脘腹又见作痛,出汗较多,纳少作恶,脉细带弦,舌苔薄白。原属土虚里寒,今又热结少阳。故拟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以温建中土,外达枢机。处方:桂枝24克、白芍9克、生姜3片、红枣3枚、清甘草24克、饴糖30克(冲)、党参45克、柴胡45克、条芩45克、半贝丸9克(包),4剂。药后再诊:低热已平,腹痛大减,原法既效,仍予前方。7剂。药后诸症均愈,随访未见复发。 按:气机之条达通畅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的条件之一。若有外邪侵犯,在产生种种病变的同时,亦必阻滞气机;因此,疏解达邪在治疗不少外感病中是一个基本治则。尤在伏邪潜藏的情况下,只有逐步疏松透达,转动气机,才能使邪外解。吴又可达原饮之类用槟、朴以疏达气机,即是此理。同样的,少阳枢机不利时亦可见;仲景柴胡诸方及后世温胆、清胆之属,亦为疏通气机而和解泄邪。本例则是另一情况,因患儿久久腹痛里急,曾投小建中汤而得初安,其后腹痛又作,伴有低热作恶,脉弦,从气机动静分析,乃太阴寒邪势欲外解,而少阳枢机阻结不利。 故宗经旨:“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02条),即予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一以温里散寒,一以和解少阳,使寒邪随气机之条达而疏泄外解,其症自愈。 (二)开合得宜袁某,男,7岁,门诊号22747。1981年10月14日初诊:久哮有根,历年必发,现咳多而喘,喉痒呛嗽,夜间尤甚,面色不华,便下涩滞,脉濡带滑,舌苔薄而腻。为寒饮在肺,气上冲逆,治宜化饮止嗽。处方:细辛2克、干姜3克、五味子2克、陈皮3克、半夏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苏子9克、百部9克、甘草3克,7剂。二诊:喘哮已平,夜半尚有咳嗽,胃纳已增,大便通调,舌苔薄润。二陈汤加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等续服而安。 按:肺气之功,在于宣肃。外邪内饮,必发咳嗽喘逆、痰阻不爽诸症,其治当在宣肃。古方中有疏宣肺气为主者,如麻黄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之类;有以清肃降逆为主者,如定喘汤、苏子降气汤诸剂。临床根据症情,掌握肺气之宣肃开合而给以适当的处治,是取得疗效的一大关键。本例之病,宿哮已久,里有伏饮;而其证候表现重在呛嗽夜甚,咳多而喘,故应以化饮降逆、温肺散寒为治。主方取二陈汤、止嗽散之意,以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肃肺止咳,陈皮、半夏化痰降气;比较特殊的是配入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以干姜、细辛升散而祛寒,五味子敛肺而平喘,是仲景用于痰饮喘咳之要品。本方诸药,升降兼顾,开合得宜,故其喘哮旋平。 (三)升清降浊张某,男,1岁,住院号250202,1981年3月9日一诊:患儿发热腹泻已近一月。现症泄泻第四卷454不止,发热未清(38℃左右),舌红少苔,唇朱口燥,食纳尚可,腹满胀气,肠鸣转矢,小溲不多,四肢清冷。通过补液,啼哭有泪。经西医按消化不良症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但仍内热下泄,细察之下,此为虚中夹实,升降失职,病势尚处反复。法当升清降浊,泄热和泻,略扶其正。处方:煨葛根6克、条芩45克、广木香3克(后下)、怀山药10克、米炒党参6克、扁豆衣9克、炒枳壳45克、花粉9克、银花9克、干荷叶30克,3剂。二诊:热毒已净,形神活泼,舌润口滋,四肢温和,腹满较软,矢气减少,大便成形,小溲通长,但胃纳不振,偶有呕恶,病情好转,再以清养和中。处方:皮尾参45克(另炖)、生扁豆9克、怀山药10克、银花6克、清草3克、煨葛根6克、干荷叶30克、川石斛9克、广木香3克、炒谷芽9克,3剂。随后病愈出院。 泄泻有因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颇为常见,本例比较特殊。其症泄泻近月,迁延未愈,而腹满转气、发热溲少、四肢不温、唇朱口燥。据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从阳气内郁、清浊混淆论治,以荷叶、葛根、银花、扁豆衣轻灵升清为主,配以木香、枳壳宽中,条芩、花粉清热,党参、芍药健脾,即获初安。其泄和、肢温、舌润,为清阳已升之象;腹松、胀减、溲长,为浊阴下泄之征。二诊时承前意而重在清养,其病即告痊。 东垣所创补气升阳诸方侧重于气虚而清阳下陷之症;叶天士则补充了胃气润降之法。除杂病外,临床上在治疗湿热之邪逗留气分之时,往往合用芳化、通降、淡渗之法,亦是从气机之疏松透泄而立方。 (四)涩中寓通陈某,女,3岁,门诊号:28286,1981年11月25日。患儿夜间时有遗尿,白昼小溲频数,形体较薄,面色萎黄,睡中露睛,易见寝汗,胃纳一般,大便如常,舌苔薄净。是为膀胱不约,先予固涩下元为主。处方: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莲须9克、桑螵蛸9克、缩泉丸9克(包)、茯苓9克、苡仁9克、川石斛9克、炒谷芽9克,7剂。后又连服7剂。 二诊:夜遗已少,尿频亦减,胃纳略差。舌苔薄润。原法见效,增以健脾。处方:菟丝子9克、缩泉丸9克(包)、桑螵蛸9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陈皮3克、神曲9克、苡仁9克、炒谷芽9克,7剂。此后即获夜遗止,尿频和矣。 按:下焦之开合功能失常,时须运用伸此绌彼之法,如泄泻而见小便不多者,当利尿以止泻,此开支河也。于遗溺尿频之症,可参用古方肾气丸、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其组成提示了开合有度、涩中寓通之理。盖人体之隧道经脉,贵在气机流通,虽下焦不约,治宜收涩,但仍不可呆补蛮涩,常宜反佐一二流动渗利之品,使补而不塞,特别可避免湿热相火之留结贻害。本例为下元不固之证,故以止涩为主,但佐入茯、苡,药后甚效。若症兼湿热者,则更应加入泽泻、萆?、车前子、车前草等品,其方义则为另一格局矣。 综上可见,领会古贤关于气机升降、动静的学术思想,对于临床辨识病机,抑或指导选方遣药,都有裨益。其中之理论精义,尚需深入探讨。 七、医德医之良者,其心必仁,而其术必精,此所以有“仁心仁术”以歌颂者。所谓“仁”,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不计私利,不图虚名,不竞逐荣势,不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学问是务,精第四卷455益求精,必使工其术,而后可济世拯厄,为病人造福也。 然为良医,岂容易哉。既须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又须有成千上万的临床实践,始能以病合理,以理合法,对症发药,效如桴鼓也。此所以前哲谆谆教导后人:“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故孙思邈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如今个别医者,不勤求古训,而竞尚时风,按脉则尺不及寸,处方则杂乱无序,一病一方,按图索骥,手册一本,对号如座;见其不愈也,则药愈多而量愈重,即偶尔获痊,亦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或讲求《内经》,则曰复古;勤读《伤寒》,叱为守旧。数典而忘祖,舍本而逐末。宜乎见热病而畏怯,逢疑难而束手。浑浑噩噩,敷衍塞责,不希有功,但求无过。此所以中医道衰,而昧者日众也。 毛主席遗训犹在耳。医学宝库,必须发掘,西医同志,竞相学习。然而人来学你也,须有使人可学之处,则学者有味,兴趣倍增。设或自身??,徒暴其丑,令人失望,退而却步。此亦中西结合之一大障碍也。 更有不自检点,动辄唬人,轻病说重,重病说危。药而愈,归功于我;病而死,可不任咎。也有随口便说,此儿为缺钙,此儿为软骨;也有因高热持续不退的,则曰败血症。信口诊断,危言耸听。要知病家最信医生,经此一说,忧急之余,不是妄投药物,就是奔走觅医。既妨碍家长的生产,又影响病儿之安危。有德之医,岂肯若斯乎?孙真人谓:为医之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临床诊治,“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陈修园亦指出:“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歧视,同道相攻,伪药欺售,置人命于脑后矣”。凡此均应认真记取。 医之宅心仁者,必德高而术精,而术之精,自非一朝一夕轻易可得,必也勤学苦练,深入造诣,则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此为理之常也。任何科学,其发展和发达,必自基础始,从而逐渐开拓而至新领域,产生出新东西。中医是一门带有哲理的科学,着重于辩证唯物,古人早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汇成典籍,反复垂训。历代医家,无不从原有基础上来研究汲取而创新立异,但亦不能泥古不化。当然不似有些人说,旧而“无用论”,可以“取消论”。我们说,如果不从基础学起,加以利用,加以研究,而欲其有所突破,不亦难乎?所谓浮空架屋,不能筑成大厦也。换言之,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不深湛,临阵狐疑,生死安危,重任系之,岂医者之所宜草率从事哉?从现代科学而言,核物理的原子弹,镭元素的放射线,推动医学和其它科学的发展。这些事实证明,何莫非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上加强而取得成果耶?所以要发展祖国医学,也就必先深入钻研基础理论,既不守旧,又要突破,然后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一个既有道德、又精通业务技术的良医。诚如吴鞠通氏所言:“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此所以余之日以自勖,并持此以教后学也。愿世之有心之士,其亦共起而赞许者乎!八、医教“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是孔子教徒之训辞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恒心来学习的话,就连做那些九流之一的医生,也是学不成的。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1 10:47: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