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灵枢。师传》篇:“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以及《扁鹊传》中六不治的第一种人:“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以上所描述的这些特殊人物的骄横形象在当今社会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某些权、贵、款、恶之类的阶层中,有部分人得了病就明的或暗的很难做到与医生密切配合,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秦越人提出六不治,至今具有普遍的临床意义。为了治愈疾病,医生如果严格要求他们谨守禁忌、按时服药、耐心治疗,就干涉了他们“逆于生乐”的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禁之则逆其志),遭到反对或抵制。假若随情顺意,任其所为(顺之则加其病),便严重地影响疗效而加重病情,处于医患不能合作的僵持局面(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将如何处置?深懂医学心理学的歧伯,主张用攻心战术,他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郑重地指出疾病的严重后果),语之以善(说明严遵医嘱,服从治疗,就一定能够治愈),导之以其所便(针对治疗需要,指导其合理营养,注意摄生),开之以其所苦(开导其排除忧愁烦恼,平衡心理,树立信心,强调只要做到医患合作,精心治疗,一定康复有期)。”说明了临证医家如果遇到这些不重视生命,冥顽不化之徒,医生要耐心地、与人为善地婉言相劝,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即使“虽有无道之人(医盲、卫盲或文盲),恶有不听者乎”。
一般人际关系之间,总是以顺为喜、以逆为憎,乃人之常情。医家为了治病救人,不管是招喜还是招憎,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杨上善所说:“正可逆志以取其所乐,不可顺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语之,无理不听也”《黄帝内经太素》这便是处理医患矛盾的一个准则,先哲遗训,铭彰千载,当代医家,尤应遵循。
医无害人之心,希望病家体谅其苦口婆心,是为自己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