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4|回复: 0

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心得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10-19 1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中医的捷径( 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心得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

 

六气实为一气 阴阳至简

太阳寒水在上 降阳 ——党参  

少阴君火在下 升阳 ——附子  

太阴脾土在中 调升降 ——干姜炙甘草  

少阳——阳之渐升  ——柴胡  

太阳——阳之升极  ——麻黄桂枝生姜  

阳明——阳之降(将入阴)  ——黄芩党参  

太阴——开门迎阳气下降(配合阳明之降)    

少阴——阳气敛降至极    

厥阴——关门送阳气升发,阳气由阴出阳,位仍在阴  ——当归  

少阳——开门引阳气破阴出阳,位已在阳    

如此周而复始。六经讲的其实都是——阳气的运行。阴盛的本质,就是阳虚;阴虚的本质,就是阳盛。讲的也不只是“量”的多少,更本质的是“位”的变化——阳的位置在下,上面的阴就盛了;太阳(阳)下去了,黑夜(阴)就上来了——能量的多少没有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祛湿方:

                    广霍香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石菖蒲20克

                    白蔻15克

                    法半夏20克

                    生姜30克

                     苍术15克

           湿的本质还在于阳不足,补阳才是关键!

 

失眠常用方剂:
(1)伤食不寐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
(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
(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暖水燥土兼降金水
.
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
(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易惊醒是有下寒,中下寒,加姜附。一部分人服温阳药后,睡眠改善,但易早醒,是因阳升稍过,或含藏不足。
天魂地魄,地魄不收,神魂不藏,夜不能寐。病阴虚。
地魄汤半夏,牡蛎,玄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
(5) 土湿木郁,神魂失藏,虚烦而不得眠酸枣仁汤炒枣仁,川芎,茯苓,甘草,知母

(6)火泄烦生,不得卧黄连阿胶汤黄芩,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
(7)阳明腑病,胃家实,不得眠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百合地黄汤,温病诸承气汤
.
(8)伤精失眠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9)阳衰土湿,身重,心下悸,不寐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
(10)胃气虚逆,卫行于阳,却不得入阴,故目不得瞑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
.
(11)顽固性失眠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黄芩,甘草
.
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12)相火上扰,不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枣
.
(13)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阿胶,滑石,茯苓,猪苓,泽泻
.
(14)土湿胃逆,相火不藏,惊悸不寐金鼎汤茯苓,甘草,桂枝,白芍,龙骨,牡蛎,半夏
.
(15)土虚,微畏寒,不寐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干姜,甘草,附子
.
(16)血亏不寐桂枝胶苓汤桂枝,当归,白芍,阿胶,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
(17)水气滞胸,郁成湿痞,凌侮宫城,致心神烦扰,不得眠睡.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18)中虚,金不能收,不寐半夏厚朴生姜人参甘草汤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⑦也。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⑧,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⑨必行,桴鼓相应,扰拔刺雷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⑩,无失气宜↑(11)。此之谓也。

①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劳倦伤脾,脾气不足,不能转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于上,称上焦不行;浊气不降于下,称下脘不通。②玄府:汗孔。③厥气上逆: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④温气去:言阳气被寒邪所迫而散失。温气,即阳气。去,消散。⑤脉盛大以涩:寒邪积留胸中,脉象紧而有力,故为实大:气血运行不利,故脉见涩象。⑥中寒:胸中寒盛,故称中寒。 ⑦之化之变:同“之变化”之义,指六气的异常变化。⑧方士:即方术之士,此指医生。⑨要道:指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与技术。 ⑩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11)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此指六气主时的规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①,皆属于肝。诸寒收引↑②,皆属于肾。诸气膹郁↑③,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④,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⑤,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⑥,如丧神守↑⑦,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⑧,皆属于火。诸暴强直↑⑨,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⑩,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11),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12),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13),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1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析】

本段原文在中医文献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以病机十九条为示范,论述了临床分析病机的方法,强调了分析病机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病机与辨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掌握病机的重要性人体疾病大多由六气的异常变化所致,在性质上可分为亢盛和衰退两大类,治疗上相应的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两大法。一般医生也懂得依据寒热虚实,采用温清补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或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未掌握病机。病机,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要”,表明病机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去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如王冰注言:“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也。”“变”,提示病机不是静态的,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特征。 “病变所由出”,是言病机即病证产生的缘由、机制。总之,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疾病外观症状的内在联系。从横向看,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诸要素;从纵向看,它以正邪斗争为基轴,勾画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传变、结局的整个病程的变化规律。病机是中医诊断结论的主体,又是治疗立法的基本依据。所以,临床治病要达“十全”、“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的疗效,就必须“审察病机”,同时结合气候变化,分析病机,立法处方,治不违时。诚如陈潮祖《中医病机治法学》所言:“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论治是辨证的落实。产生辨证结论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确定治疗措施的依据,在于针对病机。判断病机的准确与否,对于疗效的取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病机十九条分析为了说明分析病机的方法,原文先以病机十九条为例,予以示范说明分析病机时定位、定性的方法。现分类阐释如下: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皆…”译作“一般…多属…”。掉,摇也,即抽搐震颤之症;眩,头目昏花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一般表现为抽搐、眩晕的风证,多属肝的病变。病机上称为肝风内动,系因肝藏血,开窍于目,淫气于筋的一系列生理机能失调,故导致风从内生。

肝风的病因,一由阳盛,一由阴虚。阳盛肝气过亢,血随气逆;或热邪过盛,火热燔灼肝经,即为热极生风的实证。阴虚者多因津液亏损,或失血贫血,液少血枯而不养筋濡目;或久病肝肾亏损,阴不潜阳,水不涵木而致虚风上扰所致。无论是阳盛还是阴虚,肝风内动的病证多表现诮睢⒛浚?俅捕嗉?榇ぁ⒀T蔚戎⒆础?/p>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缩;引,拘急。一般表现为身体蜷曲,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证,多属肾的病变。


这是“寒则收引”的病机,此寒乃由阳虚气衰,产热不足,而致血行凝涩,毛窍收缩,筋肉不仁。肾乃人身阳气之本,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生气之源,故这种由内而生的寒,根源在肾。所谓“寒从中生”,即指由肾阳虚引起的虚寒证而言,多见于久病重病。如《伤寒论》“少阴病,恶寒身蜷不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即属肾阳虚衰,命火不足,阳虚生寒,引起“收引”现象的典型例证。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气逆喘急;郁,痞闷。一般表现气急喘息、胸部闷塞等症,多属肺的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所以肺的病变以气失宣肃为主。它既可因感受外邪而致肺气失宣,或痰浊所阻而肃降失职,也可由于宗气鼓动无力而使肺气虚弱所致。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即浮肿,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或四肢浮肿为主的病证。满,即胀满,以脘腹痞满或腹部胀大为主症。导致浮肿和胀满的原因很多,且多与肺脾肾等脏有关,但因湿邪所致者则多属于脾。一般水湿潴留所致的浮肿胀满等病症,多属脾的病变。由于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成为湿浊内停的病机,故出现水肿,痰饮,痞胀腹满等病症。

①掉眩:掉,摇也,指肢体不自主地摇摆或震颤;眩,眩晕,指视物动幻不定。②收引:收,收缩;引,牵引,拘急。收引,谓肢体蜷缩、屈曲不伸的症状。③膝部:即胸闷喘息。膹,气逆喘急;郁,痞闷,④瞀(mào音冒)瘛:瞀,昏闷不清;瘛,抽搐。 ⑤厥同泄:厥,指手足逆冷或昏厥的厥证;固,二便不通;泄,二便泻利不禁。⑥禁鼓栗:禁,通“噤”,指牙关紧闭;鼓,击也,此指上下牙齿叩击;栗,战果,即身体战抖。⑦如丧神守:形容鼓颔战栗而不能自控。 ⑧躁狂越:躁,躁扰不宁;狂,语言行为错乱;越,举止越常。⑨暴强直: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⑩胕肿:皮肉肿胀溃烂。胕,通“腐”。(11)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种症状。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12)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而寒冷。(13)暴注下迫: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指欲便不能,肛门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14)各司其属:掌握各种病象的病机归属。司,掌握;属,归属、隶属,即病机。(15)必先五胜:必须首先掌握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之气的五行更胜关系。五胜,五行之气更替相胜。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疼痛;痒,搔痒;疮,疮疡。一般表现为红肿欣热疼痛、瘙痒的疮疡,多属于心的病变。如李中梓说:“热甚则疮疼,热微则疮痒。”因此,疮之痛者,乃由心火亢而血热壅滞,腐化成脓,故痛多与红肿灼热一起出现,如疖、疔、痈之类。疮之痒者,也可因血热,但更多属血虚而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多见于风疹块,丘疹,慢性湿疹,血风疮之类。心主血,故一般疮疡之痛或痒,多属心血热或心血虚,而疔疮走黄,疮毒攻心等变证更与心火血热相关。

(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逆也,指阴阳气血逆乱引致四肢逆冷或昏厥。固,二便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泄,二便失禁,即泄泻和小便失禁。下焦包括肝、肾、膀胱、肠等脏腑。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肾主藏精,内舍真阴真阳,开窍于二阴;膀胱主藏尿排尿;大肠传导糟粕。厥乃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的昏厥或四肢厥冷之病,其发病常与肝气上逆或肾之精气阴阳失调有关。《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如渎。”主出,若下焦排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二便不通或失禁之症。所以说多种昏厥、四肢厥冷、二便不通或失禁的病证,大都属于下焦的病变。

(7)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痿躄,指肢体萎缩废用的病证。上,此指上、中二焦,包括心、肺、脾、胃诸脏腑。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心、肺功能失常,则气血不能正常敷布;脾胃运化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均可导致肢体失去气血濡养而生痿病。故《素问·痿论》说: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喘乃肺之宣降失常所致,《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呕吐,乃胃气上逆之证,胃体阳用阴,以降为顺,胃气上逆则呕。故多种痿、喘、呕病,大多属于上、中二焦的病变。

(8)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神志昏乱;瘛,手足抽搐、筋脉拘急。张介宾曰:“邪热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故皆属于火。”一般热证而见神志昏乱,抽搐痉挛症状,多属化火的病变。本条指出了热极生风而抽掣以及火热内扰心神的病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如阳明热甚则神昏谵妄,温病热入营分或逆传心包亦均会出现上述证候。

(9)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2 8:37:3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2 15:14 , Processed in 0.0486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