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止园医话yi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8: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君住北京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十三号,年十九岁,以前患肠胃病年馀,据云腹痛,经过若干中西医,及针灸医生之治疗,至二十六年四月病势已危。延余诊治,见其面色苍白,身体瘦弱,病者自诉,胃部奇痛,有顽固之呕吐,大便则服泻药,亦不得下,以故只有呕吐、疼痛,饮食不下,衰弱几至不能起立。询悉以前曾有一次大泻黑色大便极多,正在扎针期内,闻此症请中医扎针,约数十日之久。延至现在,中西药均辞不治。余即断为胃溃疡无疑,当日与以人工盐一五·○不效,又与硫苦二○·○不效,又与甘汞锭六片,每片含量○·二,分三次服,仍未得泻,乃与拉克沙妥儿二片,服后竟得泻下极干燥之粪,嗣即水泻二次。当与阿片酊剂,嘱其每隔半点钟,眼五滴,凡一日夜,痛骤减,呕吐亦减止,能稍饮牛乳,伊家惊为神奇。嗣即与以重曹、硝苍,即前第二方去菲沃斯越嘱一日三次服,并与人工盐,即前第一方嘱其每日早晨服之,亦顺利得泻,约三星期,遂告大愈。然患者,有鸦片嗜好,且食物不谨,为本病治疗上一大障碍,是以治愈后,约年馀,忽又大吐血、泻血,衰弱已极,危险万分。又以前法参照前例治愈之。此君若无鸦片嗜好,决定不致有此二次之反复也。

按胃溃疡一症,较易诊断,以其疼痛发作时,特别剧烈,且有一切胃病状况,例如吞酸、嗳气、胀饱、便燥、呕吐等症,医者不难参照断定。此对中医而言,故略去检查胃液及检查粪便等说明。唯此症往往与胃痛相混,胃痛症按之多轻缓,胃溃疡则按之更痛。以此二症之病的现象多相同,例如上述一切胃病症状故医者当二症初起之时,容易相混,但二症治法不相反背,此指西药言,若中医论此症则有寒热虚实之分,惟余不取中医之说。若以本编所述之西药治法治之,亦均有效。仅有胃病不必用次硝苍但二症用中药,皆不如宗西医说,为确当速效。此因论胃溃疡连类说明之,但普通病人对医学不能具有常识,往往以心口痛、或胸口痛,自诉痛苦。医者对于此种场合,最要细心诊断,胃溃疡与胃痛二症,诊断不清,治法尚无大异,不致误人性命,唯胃病症治,最宜与心脏病精确鉴别,尤其与绞心症,中医所谓真心痛更须鉴别,否则用药一误,立出危险,而中医遇此场合,尤易误认,故余不得不详细说明之,愿医者临是症时,格外注意也。

凡胃痛,例如呕吐吞酸、食后痛、大便燥、胀饱等多有一切之胃病症状,此为首应注意之点,若无一般胃病症状,时常感觉心脏部疼痛,或忽然发作疼痛,俗名心口痛、胸口痛,多系统指胃病与心病之名称,最足误人。医者即应格外注意于二者之鉴别,兹将其此二病相异之点,说明于下:1.心脏之疾患①急性之心脏内膜炎,此症有显著之高热及脑症状,只有心悸亢进,不发剧痛,与胃痛容易分别。

②心脏瓣膜病,此症有喘息,呼吸困难,心悸亢进,肠胃障碍,虽与胃病有相似之点,然只有偻麻质斯疼痛,与胃痛亦易分别,又有心脏病剧烈时,患者立时即病倒,心乱如麻,且有咳嗽吐血及吐白沫者,俱系偶尔一次,须注意。此实例亦甚多,此盖由于心脏血行障碍,因而牵动肺循环之血行欤。然此种咳嗽吐血,只限于心病发作之一时,若心脏病不发作之时,绝不咳嗽,亦绝不吐血,自然不致与肺病、胃病相混,此余之实验谈也。

2,心囊之疾患中医书所谓心包络也①心囊炎,此症虽有心部发痛,似与胃病相混,然此种疼痛乃隐痛,并非剧烈,且此症心悸亢进,恶寒发热,亦与胃痛迥异,不致误认。

②心囊水肿,此症心脏部有显著之浆液蓄积,且乏疼痛,亦与胃痛不致误认。

3.心脏实质之疾患①脂肪心,此症无疼痛,不致与胃病混淆。②心脏肉质炎,此症虽有心脏部之疼痛,然本病必发高热,且有极重之神经症状,与胃痛不致混淆。

③冠状动脉硬化症,本病多起于40岁以上之人,且多因身体过劳,饮酒吸烟过多,或梅毒痛风而起,为一慢性之心脏疾患,其症候有心筋衰弱,绞心症,心内绞痛此点最易与胃痉相混心脏性喘息,失神发作胃痛无此失神现象,心动急速或缓慢,此症极易与胃痉相混,应注意其他胃病现象,自不致误认。

4.心脏之神经性疾患①神经性心悸亢进,此症无疼痛,不致与胃痛相混。

②绞心症,又名心脏痉挛,中医所谓真心痛者是也。此症最易误认为胃痉挛,治法一误,立致人死,医者最宜谨慎诊断。此症除缺乏胃病之吞酸、呕吐、便秘等症状外,最宜注意此点其疼痛之发作,几与胃痉相似。以故中医遇此症时,往往误认,杀人即在顷刻,以此症一遇中医之消导、顺气、清热等药,服下即可令代偿机停止活动,而归于死亡,此余所亲见,阅后王成琨一病自知非有不慊于中医也。此症与胃痉,在真正之西医,一经诊断不难鉴别,此为中医立言,故知此云云。绞心症之原因,强半由于心脏中应有之血量,急速减少或因烟酒过度,及其他心脏病。故其现象,患者夜间常常醒觉,感呼吸困难,及心脏部之奇痛,与异常之烦闷苦恼,此时之剧烈疼痛如绞缢,如压迫,如掰裂,有难以言传之痛苦。其痛往往波及肩胛颈肋,此与胃病不同之点,但又与肝胆肋等痛容易误认。手足厥冷,颜面失色,愈远愈显痛时皮肤出汗,脉或停止,病发时更有一种苦闷与灭绝之感觉。在病者比较疼痛,尤为苦恼,疼痛持续时间,由数秒至三十分钟不等。诱发本病以身体之剧动,精神感触,有一见凉风或行动用力即诱发者。及饱食、交接等为最易。夜间发作时尤多除消化有时微觉障碍外,其余一切胃之病状.丝毫不见,有时吐白沫喘息,故又易误认为肺病,然肺病绝不如是之绞痛也。是宜特别注意之点也。

附录王成琨君病历一则王成琨,年三十六岁,住珠市口南何家大院二十五号,膏药商人。据称早年一经过劳例如挑水恒觉立时心乱,必须卧下须臾即愈。在一千月前,偶因入澡堂沐浴,方入门,即觉呼吸困难,因而心乱疼痛、喘息、吐白沫甚多,自是之后,每一出门,行动稍劳,即诱发心内疼痛,如绞如掰,夜间尤甚。注意胃病症状均无,绝非胃痛。即请中医某诊治,谓系肺病,盖因其喘息,故错认也。治之不愈,又改延某中医诊治,认为脾胃病,与以白术、白芍等药,余汜其方,有此二味服下病更甚。又延某医诊治,闻系注射强心剂病稍减,仍未愈。最后其戚某亦中医来诊,乃为开一药方,记得内有黄芩、枳实、陈皮、龙胆草等味,余适至病家作友谊之看望,见其方煎此药,乃告以不可服用此等中药,然病者深信伊戚某之医术,至下午八点钟服下此药,约隔三小时,即觉病痛更剧,意欲如厕,方起床,即骤然死去,时为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此即绞心症患者之病历,录之以为庸医杀人者戒也。此症疼痛最烈时稍与盐莫止痛亦可,然最有效之治法,应参照本编怔忡病作膏剂与服,可以治愈。

怔忡(四)怔忡此指久病无热之心脏重症而言,若热性病中,发现之心悸亢进,不在此例。

(原因)此症原因,不外心脏衰弱,所最习见者,为老年人衰弱者,及大失血之后,大热性病之后,日久大惊恐及手淫,均为本病原因之一,其次则嗜酒者,身体虽不甚衰弱,亦能渐罹此症,治不得法,多取死亡之转归。

(症候)感觉心脏部跳动不宁,在轻症之患者,偶尔心动,多不注意,若再病势加重,则每隔数分钟,或暂停止呼吸时,即觉心脏突突颤动,若连珠水泡之激发,稍停又来,忐忑不宁,渐次失眠,喘促,面目浮肿,一有思虑及谈话,即感心乱,即或一人独处,亦觉心内扰乱悲惨,有口不能言之心内悲苦,卒致骤然,感觉心动,倏忽毕命。余友郑如、穆松轩二君皆死于此症,二君皆嗜酒,余回籍时,询病殁时情状,故知之。

(治法)西药对此症之唯——治法,为强心剂,有特效,然根本治疗此症,乃中药之大补气血法。余曾与西药之实芰达利斯、樟脑酸、斯尔方那尔等,及其他铁剂、与强壮剂等,厉经比较,而知用西药结果,一时有效,药一间断,则病仍发作,且毛地黄等,又有蓄积作用,不宜常服,而中药内之治此症药品,则极简单子和数味,此数味,不知几经试验若千年,而始得之,不可忽视也。其效力之大,起死回生,参看医验真有研究之价值,但历经试验,若于此数味之中药外,加减太多,或太减轻其用量,则仍无效,此点更有研讨之趣味,故此数味中药,真可定为奉症之标准方矣,原方列后,不可加减用时不可随意更改药味。

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两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四钱煎妥冲入黄酒少许,(约三瓦)此药煎一大杯,一日三次分服。或不用黄酒亦可。

(医验)蔡夫人,住德县南关柴市街,年七十馀岁。此症系病家转挽余友徐仲甫先生及石君,延余治疗。当时诊得左手现代脉,右手脉细小,亦三五至一止,询其痛苦,病者下能言。伊子蔡君,则声称不过感冒之小恙而已,然详细诊察,毫无感冒症状,又无表热征兆,洵其不能起床,则已数旬,且衰弱现象毕具,绝非外感,参以脉象,非常危险乃断定为心脏衰弱之重症,处方如下中医诊术,望闻向切之问字,遇此种场合,最感困难,学者注意。

第一方,台党参六钱炙黄芪六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三钱炒枣仁三钱龙眼肉三钱土炒白术四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一日三次分服。

服前方三剂大效,病者渐进饮食,又复延诊,脉象稍有起色,但仍现结代,精神略佳。古稀老人,心脏衰弱,药虽对症,不能骤见大效,然服药数剂,即能得此效验,足证此病尚可挽回,乃照前方,加减治之。

第二方,土炒白木四钱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三钱炒白芍二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照前法服。前方约服十馀剂,完全治愈,嘱其断药方法,以次递减,不可骤然停药,约月馀,渐渐止药。嘱其每觉心内忐忑,仍照原方煎服一、二剂,平时每隔一、二月,服西药威古龙丸一、二粒,此药不可滥用,往往诱起吐血惟不可按时常服。此症治愈后,蔡君在喧哗角街设宴酬医,深致感谢之意。余窃以为既系自觉感冒小恙,何必转托友延余诊治,既已治愈,若自以为感冒小声,又何必盛筵致谢,过分感激。后乃微闻此症,实已病危,前医业经辞谢不治,并告伊家病重,嘱其预备后事,余适于此时,由湘旋里,余友恐告知病重,余有难色,故将病情隐去,幸余尚能诊断确认,否则几何不致错认小恙,贻误人命耶!后见病者所服前医之方,所用药品,亦多治此病之对症良药,但药味太多,药量太轻,且有兼顾胃口等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是以药性不纯,功效不著耳。余之此方,不可任意加减,服法亦宜注意叮咛相告,愿读者信余言也。

吕东生,住德州城内八仙庙街,年三十馀岁,此余友也。是时与余同客湖北,有肺病,于民国九年,忽患大吐血,衰弱殊甚,血止后,心脏衰弱症象大作,诊脉右手细微已极,左手无脉,每隔数分钟,即觉心脏突突跳动,渐渐喘促,失眠,忐忑次数,愈来愈急,心脏将停,询悉曾自服自来血旬馀,毫无效力,症势危笃,以致于此,乃以大补气血之剂与之。服三剂后症象稍轻,左手现结脉,右手现芤脉。原方列下: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一两炒枣仁四钱柏子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二钱煎妥二杯分六次一日夜服完。此方服三剂,即见大效,以后共服十六剂,痊愈。但服过五剂以后,药量渐减,以次递减,至全量之半为止,服药之法,亦照蔡姓方法,以次渐减。不可骤然停止服药。

某年见报载段祺瑞先生在沪因大吐血后,患心脏衰弱症极危,经西医用输血法治愈。细审病状即此症,若以此中药治之,百无一失。输血之法,繁重不赀,非普通病家所能办到,亦非普通医院所能办理。吾国自有天然妙药,即本方惜为不关紧要之杂说、杂药所纷乱,例如天王补心丹、孔圣枕中丹等,试之均不验,而此数味良药,即埋藏于此成方之内,余经过若干年之抉择,始得搜寻而出,故特定为治此症之主方表而出之,以告世人过信古人及偏重西医者。

肿胀(五)肿胀(俗名臌症)此指久病虚证之肿胀而言,凡新得实证肿胀,不在此例。

正原因)大病之后,或身体素弱,心脏、肾脏、肺脏、肝脏血行障碍,皆能致此症。俗名臌症而中医注重脾胃失运,寒湿为病,实有精义,此论已中肿胀之的。肺痨病之末期,亦有肿症,不在此例。此症中医主张温补、渗利,与气化之说,互相阐明,有不可思议之妙。余本此理论,治愈极重之肿胀,不知凡几,胜于西药万倍,愿学者注意及之。

(症候)身体衰弱,四肢畏冷,不喜饮水,小便短少,大便不爽,或溏或秘结,胸腹胀闷,渐即咽干、口燥、鼻干,反觉热气上冲,手足浮肿,再重则面目口唇及腹部全肿男子肾囊亦肿,脐部突出或有呕恶,甚则全身浮肿光亮,气喘或有或否,痰饮,肋下恒觉有水潴留,日渐衰弱,不能卧下,皮肤用手按下,凹形不能立时恢复,卒致心脏麻痹而死。西医论脚气症,其浮肿征象,亦与此略同,然非一症,不可不知。

(治法)西医维他命疗法,内服及注射,亦辄效。余曾试验若干次,但非济以中药,不能完全收功,利尿疗法及穿腹术俗称放水,虽一时有效,然非根本治法,亦非善策。中医对此症,曰风、曰寒、曰热、曰湿、曰痰、曰蛊,曰阴水、阳水、曰气分、血分。其治法,则有汗法、有泻法、有补法、有分利、有消导,立方纷杂,故设疑阵,后之人一遵古法,按病施治,百无一生。余见此症之误于汗,误于泻而死者,不知凡几,故敢痛切言之。其实此症中医极有效之治法,仅有补脾胃、扶阳气以固其本,参以渗利以治其标,数语足以概之,第搀入种种说法,种种杂药,则失其效耳。余不敏,四十年来,遇此症不知凡几,其稍轻者,均以余之认定补脾、和胃、渗利六字而治愈,其最重者,则以中西药并用,无不愈者。参看医验。

此病即俗名最可畏之臌症,皆系久病,注意久字为要非新得热性病暴肿可比,亦非仅西医所称之脚气病浮肿,乃周身水分,因全体衰弱已极,热力消失,无自然排泄蒸发之能力所致。治疗稍不得法,必能断送生命之一大危险症也。此症初起,只有手足轻微之浮肿,或肿或消,饮食动作,一如常人。此时期在病者既不认为重症,医者亦多淡漠视之,不加注意,殊不知此可畏之死症,即于此漫不介意之中,而演进不止。迨至病势加重,肿胀不消,或肿过胸腹,或四肢皆肿,男子肿及肾囊,女人肿至头面者,已至危候,症多不治。则种种变相,注意变相二字,最足令医者虚实不分,寒热不分,一入此迷途,杀人之速,易如反掌。继续而来。拘泥古说之中医,若缺乏多年之经验,精锐之眼光,坚固不拔之魄力,遇此场合,则中医历来误人之玄虚学说,似是实非之治法,游离脑际,乘机而来,稍一不慎,此际必受古人之仲种谬说所迷惑。中医大缺点即在此处。若见病者大便干燥,小便又短赤,鼻干、口干、舌有薄苔,咽喉恒觉热气上冲,舌且红而起泡,口渴不思饮水,则必疑为湿,疑为热,而欲一试其泻下法耶,一试其分利法耶,一言以蔽之,必无效也。若见病者咳嗽痰不出,且无唾、无汗、无泪,小便赤短而味特臊,头晕而痛,呕吐不能食,一闻有味之物即便呕吐。大便或微溏,—、日二、三次或燥,或腹痛腹鸣,呃气不出,则又疑为风、疑为寒、疑为热、疑为上实下虚,而欲一试其发汗法耶,一试其补泻兼施法耶,一试其开胃理脾法耶,一言以蔽之,必无效也。夫现某症状,用某古方,何以不效?曰古方误人,不只臌症一端也,此症古方纷纭,古论庞杂,余之试验者,已四十馀年矣,确知古方对此症,分利、消导、顺气、祛湿、祛热,虽不中病,尚不致于立伤人命,惟有泻下及发汗二法,明明系治实证肿胀之方,若误用于久病脉细微之虚肿虚胀,未有不致人于死者,此非古人误今人,实则庸医缺乏真正学识误病家耳。汗下二法,皆治实证肿胀,岂可以治久病之虚证,学者须切识此言,自不致再受古人风寒、湿热、阴水、阳水之迷惑矣。

此症既至危笃,必然变相百出,医者若无真实经验,不易决定虚实寒热,生死关头即在于此。实则久病虚肿,无论现何脉症,均按虚治,适用中医大补元阳之法,及西医之收敛治法,有泄泻者,维他命疗法,无不百发百中,万无一失。此余历经实验,绝无一字虚伪也。例如此症既现小便短赤,附子一味又明明有收缩小便之力,用此治疗,看似药病相反,绝非所宜。然非用此药,不能斡旋人身已失去之元阳,蒸动将死之水气,故加此味于补脾补肾之汤剂内,放胆与服,数剂而后,小便反多而且清白,此中妙谛,非经过多年实验者,不能知之,故余坦白记述也。本病变相,最易令人迷惑者,即是种种现症,巳将虚象掩去,若只见症论症,则此时病变,已非本来面目,又焉得不迷惑犹疑耶?盖病患至此阶段,除肿胀现象,日甚一日外,馀如小便短赤而臊,呕恶,略闻有异味即便呕吐,且呃气不能出。口舌糜烂,呈鲜红色,舌上起泡,口干,但不喜饮水。喉内灼热,恒觉有热气由喉内上冲类似冒烟。胸满壅塞,恒觉胸内壅肿闷塞,一齐上涌。口干无;唾,肺干无痰,目干无泪,鼻干无涕,皮下无汗,一切津液均闭塞不通,大便溏亦有燥者或泄泻,心悸不眠,头晕头重,以上种种疑似实证之现象,不即不离,最易令缺乏经验之医者,举棋不定,虚实混淆,此症生死关键,即系于此。似实似虚之间,医者遇此重症之肿胀,须以十二分之毅力,认定阳虚衰弱,纯为虚寒,血行障碍,水失气化之所致,一切似是实证之点,皆系假象,万不可被其迷惑。中医气化之说,精妙绝伦,纯粹适用于此种之肿胀,绝非西医腹水及脚气等说所能及。是以中医之补阳、补气、补脾、温肾、渗利等法,为根本治疗此症之唯一原则,若再参以西医之收敛疗法,此症有泄泻者适用之,参看后列赵姓医案自明。利尿疗法,用否不关重要,防有流弊,且有一用利尿剂病反加据者,不可不知。维他命疗法,此法最效,中医应采用之.但单独用此法,不能完全有效,故须参用中药也。则此可畏之臌症,必能根本治愈。但病势太重,有时只用中药,或只用西药,往往各有困难,不能即收速效。此句不知经若干年之试验,始确知其如此也。故余对此症,主张中西药互用,病至极重时,万不可试服一、二剂无效,医者即心无所上,改变治疗方针,则大误矣。相济为功,中西药互用之法,除本编所载之医验数方外,学者万不可任意互用,以免危险。必能使一切似实似热之假现象,渐渐退去。而后病者阳气恢复,始能重新蒸动周身内外分泌,使其全部脏腑皮肤,均有排泻水分之能力,则一切津液自通,例如小便、唾、涕等。诸症悉去。口有津液,小便亦多矣。而血行通畅,全体各分泌作用,渐渐恢复,使水分照常排泻于体之内外。注意此内字,盖内分泌之停止,为害更甚于外分泌也。是以此症治疗有效之第一佳兆,即是尿量增加,涕、唾、汗、泪等,一律可以自然发出,血管内不留水分,组织内不留水分,则肿症尽消矣。此病理经过四十馀年之实验,反复讨论始敢确定,望学者勿忽视也,肿消后足痛胀不愈,中药牛膝有特效,分量约在五、六钱,虎胫骨亦可用。

此症中间治法,稍一犹疑,例如服药一、二剂,因病太重,未能见效,即疑药不对症,更换医生,或医者自信不坚,中途改变治疗方针之类,均足误事。必归失败,是以医者临诊疑难大症,要有真识定见,万不可存以药试病之心理,对此症用药之轻重缓急,先后次序,或中或西,均赖医者老练坚定之心手,与夫随机应变,极灵活之心思,起死回生,透视一切确知此症演变至何程度,而后可以与谈中医之神妙,而后可以与谈西医之科学,而后可以称为能治疾病之医。否则人云亦云,古今人均包括在内,必不能治疑难之大病也。

欲研此症之病理,第一即须明了中医气化之精妙理想,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阴阳、均包括在内。与夫西医之内外组织、分泌、脏器、血管、气管、淋巴、腺、膜等等之生理现象,须知此症向愈之道路,即是使病者身体,恢复其生活力,使其全身机关,一律蒸动活泼,内外通气,血流自然,则大病斯愈。

肿症至极重之时,往往患者自觉向左卧,则体内血液全沉于左侧,向右卧,则全沉于右侧,起立时则觉血液沉坠于两腿。即此现象,可以推知病者血流,已无自然循环流动之活力,一如注死水于皮囊之内,左倾则左注,右倾则右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任人颠倒搁置.毫无知觉,毫无自动能力。高明有定见之医者,须一眼觇定,此血流何以不能自动,则必由于生活力之衰微已极。生活力何以衰微至此,则必由于全身神经衰弱已极,早失其知觉运动指挥命令之机能。所以肿病至极重之时,皮肤肌肉无论如何刺激,绝无感觉反应之可言,几如一块死肉,不知痛痒,不知麻木,知有麻木之时,病尚较轻也。皮肉以手按之,凹处不能自起,至此程度,九死一生矣。然治之得法,参照医验纵极危之症,余敢断言,必能有效,其病势好转之现象,始则渐渐感觉麻木痛痒,继则渐渐发生津液,继则四肢温润,皮肤柔和肿消胀去,不麻木,不痛痒,则健康恢复矣。

于此有一治疗本病最妙之真谛,即吾人体内之生活力,及神经赖以生存之热气是也,此热气不足则人弱,热气灭绝则人死。中医药内,唯一有效补助此热气之灵药,即属于大补元阳之方剂,此种方剂,求之西药,则难乎其难,故此症中医所以能挽回生命于危急之顷者,虽有时亦应借助于西药,然其主要方剂,实赖于此种特效之中药,则余敢断言也。

此症关系内外分泌之理,本系参以西医生理立论,亦应详为解说,以告学者。盖此症所以致肿之原因,即系病者内外分泌,渐渐闭塞,停止活动,以致周身水分一滴不能向外排泻,此外字包括脏腑而言所以眼泪、鼻涕、痰唾、汗液,一律闭止,小便亦非常减少,而色浓味臊,每日所饮食之水分,完全停留潴蓄于血管及各组织之内,有空隙松动之处潴留更多愈聚愈多,则内外皆肿。人但见外皮之肿,而不知内脏皆肿也。水无出路,渐向组织松懈处流聚,例如下腹部于是大部分停留于少腹部之下。西医放水之法,穿刺术纯系治标,旋放旋聚,无济于事,故不如中医之温补渗利,一面助其蒸发水分之热力,一面开除排泄水分之道路,标本兼治,百试百验,此中医对肿胀一症,所以有特长也。

此症俗名有臌症之称,西医书载此症有大便干燥现象,然此症亦有大便泄泻者不少,此余之实验谈也。盖因患者至极重时,腹部之肿胀特甚,其病理已如上述,然余既欲阐明中医气化二字,以为根本解决本症之前提,故不得不参合西医分泌生理言之,以资对照。此种生理,系根据科学,毫无可疑,学者须知此症,一方面为生理的不分泌,是以有以上无唾、无涕种种之干燥现象,另一方面为生理的不吸收,故又有液体郁滞,水分潴留体内之壅肿现象。盖分泌与吸收两机能作用不完全,而后演成此症,一言以蔽之,设非神经衰弱,气不蒸化,绝不致分泌与吸收失其平衡也,西医穿腹术俗称放水,为救济一时之法,不可不知。中医肿胀之说,包括于俗称之气臌、水臌。即合西医脚气病与腹水之通称,考西医腹水与脚气病,本系两症,原不可混为一谈,但此二症之原因于肾脏、肺脏、心脏之疾患,而生之血行障碍,因而诱起此二症者不少,且水肿性之脚气,其浆液膜腔亦有显著之蓄水,是二症自有其一部分共同之现象,医者须细心参考,自然运用中医气化之说,则有左右逢源之乐矣。腹水与脚气病理以限于篇幅均从略。

中医治病,必分虚实而后定方,此二症中西医均有汗、下二法,并非错误,但学者对于汗、下二字,须切记系指病者元气未虚、得病未久,或在热性病中之实证而言,万不可以此二法施之于久病缠绵、脉虚体弱之肿胀,再加以参看后列医验,自然明了余对此症之立论,并非偏于温补矣。

余每遇极重之肿胀,内脏肿故自觉胀闷。即本此独具之理论,毅然排除古书不合理之说法,谨慎施治,只要病家信仰,始终一致,从未遇一失败之例。本编付梓时,正遇一极重之肿症,且已经过多数医者之治疗,未能收效者,现已完全依此理论治愈之。此可谓最近最确实之一证,兹将此医案,摘录于后,以告学者。此症为赵夫人,住北京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九号,为大律师李鹤鸣君之妗母,有欲研究此重症以证余言者,不难访问也。

(医验)张夫人住德县南门东街,年三十馀岁,此系余友张松泉君之夫人,于民圃十四年患肿胀,日甚一日,其初仅觉胀满,四肢畏寒,手足指尖浮肿,饮食日减,继则腹肿,小便短,大便燥,或溏,约年馀腹肿更甚,脐部突出,且有水浸润,腹部恒觉有水潴留,已成重症,以前服药,率皆理气消导利水之品,经年未效。经余诊断,见左右手脉皆沉细而濡,认为心脾虚弱心脏衰弱,血行障碍,易水肿,此西医病理。睥弱不运之说,则中医病理也。已极,亟应补心气以壮血行,培脾胃以利运化,冀以中西医理,相互治疗,无不应手奏效。但此症最忌发汗、泻下等药,猛烈攻伐之品,葶苈、甘遂等,尤为大忌,即顺气之药,例枳实、槟榔、陈皮、厚朴之类,亦应谨慎。余治此症,不下数十例,从未失败,亲见误于医药,死于以上治法者,不知凡几。最近乎绥铁路局一张姓科员,先误于汗,又误服硫苦泻药,至丧其生命,故余明白揭示,愿病家医家大注意也。原方列下:大台参六钱炙黄芪六钱土炒白术八钱苍术二钱茯苓皮一钱姜皮四钱怀山药六钱紫蔻仁五分姜枣引。此症约改数方,大意均如此,服药四、五十剂,其中加减,不过一、二味,率皆补养之品,绝无泽泻、车前、大腹皮、枳实等药,以此症改方太多,为节省文字,故未全录。奉方用参、芪,即所以补心气也,此症愈后,曾服人乳数月,故健康恢复较易,至今已十馀年康健如昔。

赵夫人,年四十七岁,住北京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九号,于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就诊,据云病已经年,前已经过多医,现症为浮肿,以前仅手足微肿,渐肿至腿及胸腹,均现高肿,头面、颈项、口唇亦肿,时觉呼吸困难,喉中每觉有热气上冲,舌上口内,并起红泡,咽干、无涕、无泪、无汗、无痰、无唾、呕吐,小便短少色重,不能饮食,腹内恒觉胀满,呃气不出,每日大便约泻一、二次,不思饮水,两手脉沉濡细微,全身衰弱已极,断为阳虚脾弱,一切假热现象,亟应舍症从脉,大剂培补阳气,以冀挽救。(此危笃臌症病者,自称难愈)原方列下:中药类怀山药白术茯苓皮姜皮熟附片猪苓苡仁人参炙黄芪蔻仁牛膝龙眼肉姜枣引西药类利尿剂收敛剂维他命剂健胃剂漱口剂本病已至危候,治疗殊觉棘手,脉症既不相符,又兼接治之初,患者闻药即吐,不能下咽,但余既认定其唯一原因,纯系虚寒致肿,一切热征,均系假象,故敢毅然决定治法,但病已太重,服药不能立效,然余绝不因其未见大效,稍存犹疑,始终执定余之定见,与此病相周旋,立方加减,消息缓急,中西共济,自二十七年十月,至二十八年二月,此可畏之臌症,已完全治愈。所立药方太多,不能全录,撮其大要如此。此症若在缺乏经验之医者,着手一见不效,立即改变治法,必致贻误。余虽庸工然认定病因,从不妄事变动,卒能收效亦快事也。本书二十七年十二月已出版,因欲补入此医案,重复印订,实以此例日期最近,疑难之点颇多,且又经过多医,颇有研究之价值,故不忍割爱,追加报告,愿医坛师友共讨论也。

久泻(六)久泻此症与上条肿胀,有连带关系,学者应以意会。但久泻二字,似不足为病名,余以中医关于虚弱之泻症,名目繁多,徒乱人意,故定此名,以资取法,凡日久泄泻,皆包括在内,但新得之泻及痢疾,不出数星期者,不在此例,此久宇应特别注意。

(原因)此症唯一原因即为肠之衰弱,大约均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原病系新得之痢疾,实证因治不得法,耽延日久,数月或数年遂变为久泄。或大病之后,饮食不摄生,或身体素弱,又有不良嗜好,饮酒及手淫等或肺结核之蔓延,或营养不良,或高年衰弱,皆为本病原因。西医所称之慢性肠(炎)加答儿症,即属此症,中医则责之脾肾虚寒,其理一也。

(症候)一日之中,不断如厕,或二、三次,或四、五次,晨起及夜间,尤易泄泻,其大便多溏稀,或下利如白油,或腹微痛胀满,不思饮食,日渐衰弱,全身违和,肌肤甲错,发脱气促,虚汗,数月或数年之后,全身衰弱已极,渐致不起,在小儿尤危险,参阅后慢惊风症。卒能因此断送生命。

(治法)此症治法,第一须严禁固形食物,在治疗期间,每日饮食,尤应以流动而易消化者为准。其药品,中药则以收涩、例如粟壳、桑螵蛸等补气、例如参、芪补脾例如白术、山药、茯苓补肾、例如补骨脂补阳,例如附子、肉桂皆有大效。至若调胃之药,不过加入少许例如豆蔻三分以防补药太重,妨碍胃气。西药则以阿片末,次硝酸苍铅,单那儿并为特效。单宁酸太害胃,不宜过用。

余治此症甚多,率于着手施治之始,预用小量之泻剂,先刷清其肠胃。例如硫苦、重曹次则禁止固形食物,次即入于正式药物治疗法,以硝苍等西药,自晨至下午五点钟,分三次与服,此指成人而言,小儿不必用西药。至十点钟以后,令服中药一次,约一星期,必见大效。以后即将西药分量酌减,仍分三次一日嗣即再将中药分量酌减,在此时期,斟酌病情,中西药亦可酌加。或变换其服药时间,久久自能治愈矣,但此症只服中药,或只服西药,多不易根本治愈。

此症服药方法,例如临睡时令服西药,第二日晨,仍服西药,午仍服西药,下午五点钟,服中药一次,临睡再服中药一次,如此可以试服一星期。病势渐减,则减去西药,(或偶服一、二次)将中药一剂之分量加重,一日三次,尽服中药,约一星期。

再将中药改作膏剂,每日三次与服,大约一、二月之中,必能治愈,此症中西药互用,读者必有相当疑虑,实则此用药法,余已实验多年,毫无危险,但在小儿病,最忌阿片,故不可滥用西药也。此症最易确认,只要常年累月泄泻频频,即可以此法治之。不论腹痛及所泻有似痢疾之物与否,一律概从虚治。万不可迷惑于中医湿成五泄及噤口休息痢等说,一入此迷阵,万无治愈希望,且恐治丝愈棼,纠缠不清也。

(医验)门君,住北京齐化门内,北豆芽菜胡同四号,年五十二岁。前曾患红白痢疾,一年前未能根本治愈后即渐渐泄泻,每日五、六次。黎明之时,必泻一次,腹微痛,所泻有白油样脓粘物,亦有微痛,有时泻稀溏粪,所服药品复杂,久治不愈,病已年馀,渐渐衰弱。于廿六年七月就诊,左脉弦细,右脉沉濡,认为脾肾虚寒,肠神经衰弱治宜涩补。其方列下:第一方(西药)此药晨服一次,午服一次,下午三点钟服一次。(晚十点钟,服中药一次)。

次硝酸苍铅六·○人参精○·二分六包,一日三次,二日分服。此方服后立见效,每日只泻二次,又与下方,令掉换服之。

第二方(西药)此药服法,与前第一方同,仍兼服中药,遂收大效。

次硝酸苍铅四·○单那儿并三·○分六包,一日三次,二日分服。此方服后,每日泻二次,后又加人参精○·二仍分六包,约服二星期,每日只泻一次,三星期后,此方分量减一倍,此后每日服二次,或一次。

弟二方(中药)此症根本非中药不治,然中药效力稍缓,故以西药救济之,不可只用西药也。

土炒白术四钱怀山药六钱炒茯苓四钱白扁豆五钱杵大台参四钱炙黄芪四钱炮姜一钱补骨脂一钱酒炒砂仁米三分杵粟壳二钱炙甘草一钱姜枣引。此方效力极大,加减约服二十馀剂即痊愈。先停止西药,又将此中药方,加重分量,制成膏剂,一日三次,白开水化服一茶匙,约一月痊愈。

第四方(中药)此方系病愈后,已逾一年,患者又觉渐有泄泻,来诊,与以此方。嘱其每隔五,六日,即服一剂,至今健康已恢复。

炒山药四钱云茯苓四钱土炒白术四钱粟壳四钱台参三钱炙黄芪三钱炮姜钱半补骨脂三钱桑螵蛸二钱熟附片一钱豆蔻五分炙甘草一钱姜枣引,煎服。此症最忌用一切治痢疾之药,及清凉等药,而中药之内,所习用之一切药味;凡重浊不快之品,例如吴茱萸,乌梅、五味子等,均不宜用,以患者胃气已衰,不能胜此等药味,故有损无益也。其余顺气破气之药,一概禁用,丸药恐害胃亦禁用,改用膏剂纵有虚胀,调其饮食可也。

慢惊风(七)慢惊风此即小儿久泻衰弱之症,一名慢脾风,此症可与上条久泻症参看。

仁原因)此症虽属虚弱,然亦多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小儿暴得之吐泻症,西医病名日久转为此症者极多。其余或因疟疾,或因痢疾,或因痘后、疹后,或因饮食油腻厚味,瓜果生冷,积滞日久,过用攻伐及泻药,或因热病过服凉药,或因先天薄弱,乳食缺乏,或因贫困,滋养不足,皆为本病原因。日久注意此二字失治,全身衰弱,脾肾虚寒,气血两亏,即成此症。

(症候)此症唯一病状,即为脉多细小,日久泄泻,愈泻愈虚,遂现全身神经衰弱,皮肤甲错,骨瘦如柴,头发渐渐稀细而黄,渐渐脱落。颈项细长,嗜卧不语,或呕吐,再重则神昏,睡时二目不能紧合,甚则—日之间,二目不能全开,庸医往往疑为目疾,则大谬矣。气喘咳嗽,或日晡发热,或忽冷忽热,手足惊搐,俗云抽风面色苍白,或二目如蒙,小便清白,或有白粉沉淀口鼻气冷,虽有口唇干裂出血,须记清此条久病,口中气凉,不喜饮水,即是虚证,不可误认为真热也。或泻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喉内痰鸣,角弓反张,二目天吊,自汗盗汗,囱门下陷,以致痉厥衰败而死。此症发热,唇焦,最易令医者犹豫不决,须切记日久二字,必为虚热无疑也。

(治法)此症唯一治法,第一要着,即在止泻,其他现象,只要泻止,一律皆去,是以参、芪、白术、白芍、熟地,为必不可少之品。再重则附子、肉桂、干姜、补骨脂、粟壳,亦为要药。虽有发热,万不可认为实证,医者诊察明白,即应放胆治疗,起死回生,实有奇效。最重之症,必不得巳时,中药与西药互用,无不收效。参看医验但小儿科总以不用此种西药为宜,以药量倘有错误,立致危险,故余郑重声明于此。

(医验)张宅幼童,年四岁。住崇文门外,铁欐欐把胡同四号。此余友栾翔云君之内侄,于民国十七年三月患疹疾,经过半年,遂衰弱泄泻,久治不愈。来诊时,大脉细微,气喘神昏,发热,骨瘦如柴,呕吐,咳嗽,泄泻不止,完谷不化,睡时二目不能紧合,察其前服药方,率皆指为疹后馀毒未尽,所用之药,仍是清凉分利解毒之品。余认此症已成慢惊重症,即以脾肾虚寒论治,处方如下:中医命门相火之说,精妙玄奥,实能阐发吾人生活之原理,绝非有形质之物,故余于前编生理,下取命门即精囊乏说,参看自明。

第一方大党参二钱炙黄芪二钱土炒白术三钱怀山药四钱炒茯苓三钱炒白芍四钱大熟地三钱补骨脂一钱炙甘草一钱姜枣引。煎一杯分六次,一日夜眼完。此药一剂即大效,第二日热退大半,泻亦减,精神稍旺,吐亦止,渐能饮食,此症改方约四次,大意均不出此。余治此症最多,兹录两案取其近在北京,易调查也。

此症最忌寒凉、顺气、消食、分利等品,例如黄连、黄芩、半夏、神曲、麦芽、山楂、厚朴、枳实、陈皮、车前子、泽泻之类,误用此品,杀人最速,医者戒之。

余表弟卢玉如之公子,年四岁,一日延余诊病,至则见其身热、大喘、大喝、呼冷饮、脉已绝,病已不治。询其以前病状,则以因患温症腹泻对,请其出最近所服药方,则某庸医之大补剂也。此医因常见余以此等药治愈小儿之泄泻,乃不分虚实,骤然与之,真可恨也。呜呼,此子系新得之实证,何可用补剂,而某医一见腹泻,即以参、芪、术、地等品与之,其杀人之速,较之误用顺气消食之药者,更觉可畏,录此一则,可见此种起死回生之实验良方,若用之于新得之实证,则万万不可也。

王宅幼女,年五岁,住阜城门外内巡捕厅胡同二十九号。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来诊,据称此症已经过多医,以前病状,泄泻咳嗽,已经数月,诊疗未愈。近则咳嗽泄泻,所泻之物且有如白痢状者,每日鼻塞不通,上午二目不能睁开,泄泻亦在上午为甚,诊其六脉细如游丝,全身衰弱已极,且有虚热,认为慢惊风重症,处方如下:此症检查以前药方,多将各种病象认为另一独立病症,分别施治,是大错误,不忍不言。

第一方(西药)托氏散○·三重曹一·○分六包,一日三包。此方白天分三次服之(共服三剂)第二方(中药)炙黄芪二钱台参二钱上炒白术三钱炒白芍三钱怀山药三钱补骨脂一钱大熟地一钱炮姜五分粟壳五分归身一钱沙苑蒺藜二钱枸杞子一钱桑螵蛸一钱枣一枚引煎服。此方早晚二次服下,(加减只此数味)第三方(西药)人参精○·○一次硝酸苍铅○·○四单那儿并一·○分四包。自上午九点至下午八点,共眼三包,第二日上午五点服一包。

第四方(中药)炙黄芪一两台参一两炒白芍一两炒山药二两土炒白术三两大熟地八钱枸杞于八钱炙甘草五钱加饴糖一两,炼膏,每服一小茶匙,一日三次。

第五方(西药)单宁酸○·五乳糖三·○分二十包,每服一包。此系善后备用,并非必服之方。

此症以第二方为主方,每口服之约二十馀剂与第三方并用,大见功效。约过十馀日泻即大减,又数日二目亦能全开,鼻塞渐通,古书未列此二症状,然余实已经过数例,凡慢惊风兼有鼻耳二目症状者,不必疑虑,仍以补睥补肾治之,无不收效也。渐即泻止热退,脉则右手先见起色,继为左脉亦渐旺,面色苍白亦渐去,乃以第四方制膏令其常服,以期恢复健康,第五、六方不过备用之品,以防服膏期间,偶再泄泻即服一次,以策万全也。

盲肠炎(八)盲肠炎此为西医病名,或名虫样突起炎,说者谓即中医所称之肠痈,然绝对非是,不可混为——谈,余以此症极多,中医最易溟治,顺气、消食,破滞,甚至大用热药,杀人易如反掌,故采此西医病名,以定标准。

(原因)本病因病菌或不易消化之物侵入肠突起中,因而构成粪石,促炎症之发生。此症急性者,中医率包括于腹痛,及绞肠痧等病名之内,并有种种俗名,例如(中寒)率皆以其急剧腹奇痛而致命也。其慢性者,又有俗名(肚子痛病根)之俗称,皆此症也。

(症候)右肠窝部,即右下腹之近大腿凹处顿发剧痛,遂波及于腹部,呕吐,便秘或体温增高,恶寒,腹部膨胀,甚则热度不退,腹部炎肿,致发腹膜炎而死。此症有慢性者,时常右少腹部疼痛,时发时止,亦愈发愈剧。但至不能挽回之时,亦发腹膜炎而致命。其急性者,则右少腹部忽发剧烈之疼痛,迟延三,五日,即有化脓之倾向,热愈高因而全腹肿痛,卒致不可救药,发生肠穿孔,诱起腹膜炎,而丧其生命,女子患此症者更多,且系危症。中医缺乏此症之正确认识,往往迟误病机,致人死命,故将表而出之。

(治法)以用西医外科手术割治为唯一根本治法,然此法宜及早施行,且须身体强壮,手术完备者,方保无虞。否则因割治而反丧其生命者,亦数见不鲜,最近余友王悦之(美专校长)君,即因割治盲肠炎身故。故适用外科手术,亦必须加以慎审。余长子汉真患盲肠炎,系在济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18:01 , Processed in 0.170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