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4|回复: 0

防治原则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2-25 09: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治原则




预防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
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古称
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总之,是指人体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更应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以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疾病防变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急、慢性病中,中医药防变对于咳喘、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石症、高血压症、脑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向不良方面转化。



治则



治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六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药。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都属于在扶正总是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防变的方法




防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早期诊断:在患病初期,如外感热病的传变,多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因此,在表证初期,就应该抓住时机,及早诊断。如少阳证,见到部分主证时,即可应用小柴胡汤和解之,以不致病情恶化。



早期治疗:有些疾病在发作前,每有一些预兆出现,如能捕捉这些预兆,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临床上,常见的中风病发生之前,常有眩晕、手指麻木等症状;如能抓住这些预兆,早期治疗,可使病人减少痛苦,增加康复机会。



控制病情:古称
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思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侵犯之处。如在治疗肝病时,采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先充实脾胃之气概不致因脏腑病变,迁延日久,损至肾脏等。故在治疗时,应当考虑这一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截断这种传变途径。如应用针灸疗法治疗足阳明症,旨在使该经的气血得以流通,而使病邪不再传经入里。



差后防复:在人患大病之后,脾胃之气未复,正气尚虚者,除慎防过劳以外,常以补虚调理为主。如果余邪未尽而复发者,应以祛邪为主;或根据正气之强弱,二者兼顾之。如在外感热病治疗愈后,因劳累过度等,易引起旧病复发,出现虚烦、发热、嗜睡等,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清除病根,消除诱因,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急性痢疾,常因治疗不彻底,以致经常反复发作。临证时,应当注意廓清余邪,即在身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后,根据病情,继续服用一个时期的清热利湿之剂,以防复发。



医护结合:人们常说,
对于疾病,三分治疗七分养,中医尤其注重护理工作,如,中医讲究引导病人的思想情绪,从精神上对病人给予安慰和鼓励,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注意饮食宜忌;注意调节寒温以适应环境等,这样可能利于疾病的康复。

防病的方法




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



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调节生活: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性生活等,应有适当安排和节制,不可过度操劳,更不可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



营养调配:选择适宜饮食作为辅助治疗,如在高热时,多饮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热生津;在感冒后,宜进食热粥以助于发汗;在水肿时,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肿;在高血压时,服食海带以软坚消婴等。另外,在人体五脏虚弱时,可采用进食动物内脏以补虚之法,如心悸可食猪心;久咳配用猪肺;肾虚腰痛可食猪腰子;肝虚夜盲可吃鸡肝;糖尿病选择进食猪胰脏等。



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中医认为,食物的性味如果与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对抗,则必须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肿时,控制食盐摄入;在有血证时,忌吃辛辣燥热食品;在有湿热黄胆、积滞、痰饮时,忌食甘肥粘腻之物;在有热证、阴虚时,忌吃辛辣、温补、燥热之品;在有寒证、阳虚时,忌食苦寒、咸寒、生冷等。在服参类补剂时,忌食寒凉蔬菜、萝卜;在服硃砂、铁剂时,忌饮茶剂等。



药物预防:分为传统药物预防:如用紫金锭溶化滴鼻,以预防瘟疫;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毒防病;用人痘接种法,以预防天花。近代新法预防: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紫草根、苎麻根或胡萝卜等预防麻疹;用茵陈、栀子、黄皮树叶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大蒜或茶叶等预防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淋雨或受寒后喝姜汤预防感冒;用冬瓜、莲叶等煎汤预防暑病;服紫苏叶、甘草、生姜预防食物中毒等。中药环境预防:用单味药或复方药作为熏剂或水剂灭杀害虫等,其中单味药有苦参、射干、威灵仙、百部、石菖蒲、龙葵草、土荆芥、回回蒜、蓖麻叶、地陀罗、苦檀、桃叶、核桃叶、番茄叶、苦楝、蒺藜、艾蒿、白癣皮、苍耳草、皂荚、辣椒、浮萍等。



防止病邪:在环境卫生方面:应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清除垃圾、废物,慎防噪音毒气,美化环境居所;管好食堂、公共场所卫生;注意公共卫生,养成定期卫生大扫除的习惯,以及灭杀狂犬,驱除鼠、虫、蛇害等;注意饮水和进食的卫生,适当调节饮食,不过饱过饥,勿过辛过辣,不进食过凉过烫及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适应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中暑及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以预防及避免外邪、情志、劳逸等致病;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要留心防范外伤或虫兽伤害,加强卫生保健及劳动防护。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
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外,在确定治则时,必须明确、的概念。



正治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的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
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
从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标本缓急



,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即现象,即本质。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本为,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腹胀满、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退热。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
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之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又若热极生风证,本为热邪亢盛,标为肝风内动,治疗只能清热凉肝,熄风止痉,标本同治。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床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即是必须从当时的季节,环境、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实际情况,制定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指不同季节治疗用药要有所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用温运温,用热运热,用凉运凉,用寒运寒。即谓夏暑之季用药应避免过用于温热药,严寒之时用药应避免过用寒凉药,因酷暑炎炎,腠理开泄,用温热药要防开泄太过,损伤气津;严寒凛冽,腠理致密,阳气内藏,用寒凉药要折伤阳气,故皆曰之。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考虑不同的治疗用药。如我国西北地高气寒,病多寒证,寒凉剂必须慎用,而温热剂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湿绵绵,病多温热、湿热,温热剂必须慎用,寒凉剂、化湿剂则为常用。



因人制宜,指治疗用药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成人药量宜大,儿童则宜小;形体魁梧者药量宜大,形体弱小者宜少;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阳盛者用药宜偏凉;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特点,用药与男子则更有异。



以上三者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关系,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特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阴阳之间失于相对的协调平衡,故有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调整阴阳,即是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寒盛则易损伤阳气,阳热盛易耗伤阴液,故在协调阴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若阴或阳偏盛时而其相应的一方并没有造成虚损,那么,就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若其相应的一方有所损伤,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不足以制阴,多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不足以制阳,多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在协调阴阳的偏衰时,应采用
补其不足的方法。若阳虚而致阴寒偏盛者,宜补阳以制阴,所谓虚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虚致阳热亢盛者,则当滋阴以制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出现阴阳俱虚者,则可阴阳双补,使之达到生理上的相对平衡。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亦即在补阴时,适当加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以用阴阳的变化来说明,病理上的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等,都属于阴阳失调的表现。因此,从广泛地意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温热清、补虚泻实和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诸治法,亦皆属协调阴阳的范畴。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指出了调整阴阳是重要的治则之一。

扶正祛邪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药物或其它方法,以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
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的方法。



祛邪:就是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
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临床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邪正消长的盛衰情况,根据正邪双方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后、灵活地运用。



单纯扶正仅适用于正虚为主者;单纯祛邪仅适用于邪盛为主者,先祛邪后扶正则适用于邪盛而正不甚虚者,先扶正后祛邪则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扶正与祛邪并用则适用于正虚邪实者,即所谓
攻补兼施,当然亦需分清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若虚多则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实多则又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总之,要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07:51 , Processed in 0.0481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