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中醫學與現代中醫學的差異 (03/28/2005更新)
我簡單的說明一些有關中醫的歷史問題給讀者聽,這傷寒家與溫病派的爭執不是現代才有的,有其歷史背景的,最早的溫病二字就出現在黃帝內經與傷寒論中,--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 後夏至日為病暑] . 在難經中也有提出像濕溫,熱病,溫病的名詞,而傷寒論裡也提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也就是因為這些 , 於是就造成後世的溫病學說,也因為都是說熱症,所以他們主張使用辛涼清解的治法治病直到今天.
在我國晉朝時有位名醫叫做王叔和,他認定溫病是因為四時不正之氣造成的,再四百年以後,有--諸病源侯論--出現,將溫病列出二十二症候,又給了溫病學術的依據,在唐朝時有位名醫孫思邈他著有---千金方---,同時有另位名醫叫做王 燾寫了--外台祕要--,此二巨著皆記載有溫病的藥方在內,像溫毒,溫熱,溫毒發斑,冬溫,冬溫發斑等症狀陳述,之後我國在宋,金,元朝代時又有四大名家,其中之ㄧ就是劉完素,這位當時之名醫,將其治溫熱病之經驗,也主張使用寒涼之藥,到明朝末年時(崇禎十四年),當時 因為戰亂而導致人民東奔離西,居無定所,生活困苦之下造成疫病流行,而當時醫師使用傷寒法治療這疫病,卻沒成效,當時醫家吳有性,江蘇震澤人士,認為傷寒與溫病二者截然不同,溫病是因為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所以就在第二年,著作--溫疫論--,自此以後溫病治症就形成ㄧ專門學派了, 書中對於溫疫的傳染病源,途徑,與人體的抵抗力多強等等都寫得很詳細,甚至於包括動物的傳染如雞瘟,鴉瘟,豬瘟,牛瘟等等,都發現到同類動物傳染同樣的瘟疫,不同動物間不受傳染等,他雖然與王叔和都主張溫病,但是二者看法卻不同,因為對病源有不同的解釋,簡單說,王比較認定是氣候造成溫病,而吳比較傾向是口鼻吸引入癘氣所造成的溫病,吳的溫疫論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專論溫疫病的書,因此又加強了溫病派的理論基礎,到十八世紀以後,就形成溫病派,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清朝著名的醫師葉桂,字天士,安徽人,他先後曾拜十七位師父學習各家之長,一生沒有多少著作,其---溫證論治--與--臨證指南醫案--都是他的學生幫他編輯而成,他基本上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傳心包],就是由呼吸道先感染, 施治不當,就會神志昏亂,其辨證時採用[衛,氣,營,血],就是衛--表,氣---由表入裡時,而營,血就是裡症,也就是說病情由衛進入營血就是越來越重,在治療上採用清熱解毒,芳香開竅,養陰生津之法,當時有一人與葉天士齊名,叫做薛生白,著有---溫熱病篇---其與葉有相同的看法,自此以後研究溫病派學術的人越來越多,最有名的有兩位,一是吳鞠通,另一是王孟英,吳瑭,名鞠通,江蘇人,此人發揚了葉天士學說,將他一生研究的醫理與實際臨床經驗寫成一書名為---溫病條辨---區分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論治,上焦論呼吸病變,中焦論消化系統病變,下焦論一些虛弱等病變,他設計了[桑菊飲],[銀翹散]等等很有名的溫病方劑,就是現在我說的南方溫病派最常用的方子,而王孟英,名士雄,他以傷寒論為經,以溫病學為緯,編輯出--溫熱經緯--一書,大家可以參考這書來了解溫病學說的起源與發展.
這傷寒家與溫病派已經爭執數百年至今未停,1966年到1976年間,中國出現文化大革命,這一個歷史悲劇共上演十年,這十年間,所有傳統經方家,幾乎都給鬥爭掉了,現存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了,我們比方說有一萬個中醫,可能就只出現一位經方家,這樣讀者就比較了解經方家的擔憂在哪了,因為傷寒金匱非常難懂,因此許多人研究後仍然不知如何使用,我們經方家採用六經辨症法,完全與溫病派不同,而這六經辨症法要了解如何使用,就必須精通於黃帝內經的診斷學病理學與生理學了,但是很少人能夠讀懂這書,但是無論是溫病派或是傷寒家都遵此書為萬世經典,而真正在使用黃帝內經的只有傷寒家,溫病派只是流於口頭上尊稱而已. 也因此我稱傷寒家才是真正的正統的中醫學術,其起因於此.
正統中醫學是依據黃帝內經為生理學,診斷學,病理學的主要標準.神農本草經為藥物使用標準,難經為針灸使用標準,處方標準是以漢朝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中的處方為主. 過去人們稱為"傷寒家"或"經方家"此類為正統中國絕學,時常令病人一劑知二劑已,然而現今 卻為數極少,眾醫皆曰經方過峻,而不敢使用,殊不知熟讀以上醫書,使用經方何難之有.因為按照六經辨症法,人體一受表症時,只停於表約六天(傷寒論曰一日),過此六天沒有好,病就會傳入少陽或是陽明,所以必須掌握時機,務必在一有表症時,使用一方一舉將之立刻驅除,如此方可以治病於初始,所以我們認為百病風之始,失去此時機,病就會入裡,就會產生其他問題了,因此經方的設計都是藥簡力專,講究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它非常合於易經的艮卦精神,艮卦就是止之道,按照止之道,就像小孩做錯事時,就用砍斷他的腳趾來做警惕,如此小孩長大就不可能做壞事了. 經方就像易經的止卦,我們一旦出方,就是雷霆萬鈞的一擊,而訓練有素的經方家因為是依照六經來做辨症,不會失誤,所以我們辨症奇準,不會失手,所以所有的表症,都是一劑就好,一旦失去時機病邪入裡,就會曠日廢時了,而溫病派運用衛氣營血的辨症與溫病方就做不到了,現在大陸一位中醫博士劉力紅,其著作--思考中醫--就是由一部很明確的說明了經方家與溫病派的不同,他是研究溫病出身,他書中所述之醫,其外號叫做--田八味--因為此醫開處方從不出八味藥,故得其稱號,這田八味就是經方家,他因為驚訝於其治病的速效,因而反省到經方的優點,也由於他是溫病派出身,因此他的體會就很深,就寫了這書出來,希望溫病派中醫醒過來,不要再用溫病方了 .
目前臺灣以及大陸的中醫包含衛生署在內,中藥藥理方面都是以本草綱目為標準,方劑學是以湯頭歌訣 或是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為主,處方依據是以溫病條辨為主要依據,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為中醫的經典之作,但是都流於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很少人懂得如何真正的使用它 .
大家並不知道著作溫病條辨的吳鞠通與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實際上就是把中醫誤導入萬劫不復之地的禍首敗類,故自宋,元,明,清以來,中醫一直被誤解,以為要慢慢的治,中藥無效等,加上很多中醫偶然一方有效,就以為萬病皆可,不知自己研究方向被誤導,一昧的開 溫病方給病人,從不進修經方,導致病人對中醫藥無信心,破壞中醫的名聲.許多中醫一生研究溫病,認為南方無傷寒,這又是一大誤導有志學習中醫的人士,數百年來的錯誤觀念引導加上許多愚昧的中醫師添油加醋,以至於今日中醫不見容於多數人的心中,中醫的絕學因此而逐漸失傳,至為可惜.
本醫學中心的創立,即有鑑於此,將以發揚"經方"為主,吾人及吾之學生必將頃一生之力,發揚正統中醫為執志,期弘揚正統中醫學於世界,光大中國絕學,讓世人皆以中國人為榮.如吾人再不醒悟 ,下一代的年輕學子,要學習正統中醫,就必須要到美國來學了.
目前我們診所只接受已經有執照的醫師來接受實際臨床訓練, 我年齡大了,再不教育下一代,這經方學術我擔心會失傳,因此回來傳授我們的下一代,這就是我要教的=人紀=了,大約耗時兩年半的理論教學,其間將交替利用的網路視訓會議,來讓學生即使在台灣也可以同步的看到我在美國的實際臨床,可以聽到我對病情的分析與病人服藥後的反應,如此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師徒教授法了,希望將來到處是經方家.
我國在唐朝時代出現一位名醫叫做孫思邈 , ㄧ生活了102歲,(西醫平均死亡時間是55歲.)他自小開始就博覽群書,經史百家學說在20歲時就精通了,之後懷著深厚的 國學根基,進入醫學領域,自此ㄧ生就完全投入中醫學領域了,不恥下問,到處學習,最有名的著作是--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他在自序中說 : [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劑之,德踰于此,故以為名也.] 觀其一生足足有八十年的豐富臨床經驗,他認為做一位醫師必須一生勤於讀書,不可荒廢,不可參加轟趴,我一生尊漢張仲景與此人,所以我的診所名漢唐醫學中心,其來有自,這位大師的成就自古以來,除漢張仲景外,無人可超越過他,從他一生經歷,我們不難看出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師,其來有自,他自小就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因此才有深厚的國學根基,他的中醫學因為是築基在這個根基上,所以成長後研讀中醫書籍有何難呢? 我們應該從他的成長過程了解到,要成為一代大師,必須自小訓練起,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才行. 因此小學的教育很重要,必須自小開始就訓練很深厚的國學根底 ,如此將來才有機會出ㄧ代大師級的高手名家.
人紀班的學員,我光靠說故事就可以將你們訓練成為ㄧ代經方高手,但是要成為一代宗師,就必須靠自己永遠不懈的勤讀古書與永遠的不恥下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