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0|回复: 0

解析外感六淫

[复制链接]

1174

主题

150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31654
发表于 2011-4-7 08: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析外感六淫
中医瑰宝苑

 
   
欲明"六淫"当先知道"六气"。六气就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一般情况下,六气不伤人。当六气伤人时则"六气"就变成了"六淫"。六淫,也就成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邪病的总称。六气何以伤人成为六淫?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气候变化异常,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例如冬季应寒反热的"暖冬"和春季应暖反寒的"倒春寒",都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节。《窦娥冤》中讲"六月飞雪"其实就是一种气候变化反常,戏曲中以及以后的人们多用此形容有冤情。到底有没有冤情?不足为信。但是,如果真的六月天下起了雪,必定会有一场疾病广传人间。二是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热、暴寒。三是人体正气不足。六淫致病还有四个特点:
一是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风病就是感冒、中风、风疹等,夏季多暑病,例如中暑,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象南方的农村,农民多患有风湿就与农作环境有关。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二是可单独或者相兼袭人,如单独致病中的寒邪直中脏腑引起泄泻,与风一起袭人就引起风寒感冒、与湿热一起袭人就引起湿热泄泻等。在相兼袭人中,风邪最厉害,它相兼的邪气最多,例如风湿、风寒、风热,而在秋天还可以兼燥邪伤人。就因为一年四季都有风,有风就必定有风邪。很多人一出现骨关节疼痛就说是风湿。曾经就有这样一个病人,肘关节至中指尖疼痛。她老说自己是风湿,由于农活多,她的孝顺女儿便跟她在中医生那里抓了5副治疗风湿的药,服用完了,效果却看不见,便开始怀疑中医的效果。其实,这个中医生本身的行为就是违背中医治病原则的。我一了解,原来是作风湿治疗。我诊断这是经络受寒所致。决不是风湿。为什么?风湿就有风的特性,游走不定,关节今天这里痛,明天又换了一个地方疼痛,而她的疼痛一直是固定的。另外,她的中指整个儿都是冰凉的,显然是寒在里面。而她自己说了:如果放在火上烤了就会舒服。固定、冷感、遇热则缓,凡此种种都是寒邪的特点。所以,我给她服用了羌活、当归、姜黄、细辛、桂枝等散寒温经的药物,三副药就好了。所以,中医治病一定要弄清楚原因,病人切不要凭借印象来服用药物,否则对身体没有好处。
三是互相影响,甚至相互转化。例如风寒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后面讲的"火生风"就是一种转化。
四是从口鼻、肌表而入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发生和传变过程。说口鼻而入,可能大家都容易理解。像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感染",可见西医就将感冒当作了一种呼吸道疾病,其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了细菌、病毒。而在中医,感冒却不仅仅通过口鼻而患,还可以通过皮肤。关于这一点,西医是很难解释的,而中医就很明了了。在感冒中,不少人都是因为晚上睡觉着凉了,要不就是被雨淋了。着凉也好,雨淋也好,影响的都是皮肤,而不是口鼻。大家可以作一个实验:晚上不盖被子,戴上口罩睡觉,看你感不感冒?有一些人不还真的不感冒。这是因为正气强盛。所以,防范六气变成六淫,强盛正气和做好防护工作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由于六淫致病多从外而起,故称为"外感六淫"。
六气变成六淫后,除了共性之外,还各有特点。如风邪就有"善行数变"、"风性主动"、"其性开泄"。在自然界中,风看不见,却可以通过其他物体的状态,如旗帜、衣服、头发飘动、树叶摇动等来判断风的存在以及大小。自然状态下,物体的"动"常常需要风的作用,而这些物体的"动"便是风的足迹。而且,风可四处游弋,无处不到,行无定踪。因此,中医认为,"风性主动"、"风善行数变、游走不定。"
寒邪为阴邪,有内寒和外寒两种。不论何种,都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凝滞、主痛,寒性收引。阴阳以寒热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寒为阴,故寒为阴邪。阴邪伤的就是阳气。阴阳是对立的,阴与阳对,阴邪侵袭人体后最先伤阳。像小便清长、四肢冰冷都是寒邪伤阳后的病症。热胀冷缩是一个自然现象。寒邪侵袭就表现为"缩"。在人身上,具体就表现为凝滞、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痛则不通。所以,寒与疼痛关系密切。有一个病人睡觉没有盖好被子,结果引起了腹痛。这就是寒邪侵袭了胃肠,一剂干姜吴茱萸汤就解决了问题。这些药就是温胃肠的。像心绞痛,也与寒邪滞留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很多疼痛性疾病与寒确实关系密切。"缩"还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像寒邪侵袭经络关节后,就出现这样的症状。在共性中所讲的就是寒邪伤经络的例子。
暑邪是比较特殊的邪气。它的发生主要就在夏季。暑邪伤人,最易引起身热、多汗、心烦、口渴,严重一点的就会引起头痛、眩晕、心悸等,实际上就是中暑的表现。前几年我在冬天还发现有人也中暑。冬天为什么还会中暑呢?关键原因就在棉袄和被子上。病人将夏天暴晒的被子和棉袄收藏进柜子,并封藏起来,结果暑热之邪也依附在棉袄和被子上,冬天拿出来一用,暑热再度袭人。治疗就是解暑热。药用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竹叶10g、生甘草10g,包着粳米30克,一起煎服。两副药就好了。常证治疗比较简单,有条件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也很好,就是十宣、曲泽、大椎、委中等穴位点刺放血,同时,还可以用凉水外擦大椎穴或者拔罐。夏季多雨,暑邪夹湿后又可引起四肢倦怠、胸闷、吃饭没有胃口、大便溏。对此,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的治疗效果很好,是平安过夏的良药。暑邪还可引起痱子、疖子等,所以在夏季,多喝绿豆汤或者金银花十分有益。而对暑湿引起的尿少尿频尿急、灼热黄赤、小腹坠胀疼痛,可用六一散冲服。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自然界产生的,内湿是机体由于嗜酒成癖或过食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引起内生湿邪。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都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有些人总是抬不起头,觉得头身困重,有的人甚至感到头上犹如顶着锅。这种人同时还有四肢酸楚的症状。实际上这就是湿邪犯人的表现。此外,湿邪引起疾病缠绵难愈。一些慢性病从湿论治效果不错。像美尼尔氏综合征。湿邪阻滞人体后还可引起小便短涩,不利畅,妇女可为带下病。像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通过中药木通、车前子等化湿效果很好,而带下病的妇女用白芷来化湿,疗效确切。有些人便后便池很难冲洗干净,要不就是手纸消耗比较多,这都是体内有湿邪的表现,中医称之为"大便溏"。
燥邪也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燥邪发生在秋季,由于秋季前结夏季,后结冬季,所以,靠近夏天容易发生温燥,靠近冬天容易发生凉燥。而不管是温燥还是凉燥,都会引起"干"、"裂"和"萎"。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裂"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燥邪损伤了人体津液的所致。所以,秋天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大汗淋漓,否则对燥邪的侵袭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利于健康。燥邪还从口鼻而入,容易伤肺,引起咳嗽、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甚至带血。遇到了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调理:例如服食生津润燥的麦冬、天冬等中药。
火邪在中医里面是热邪的一种积累。即"火为热之盛"。火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同风一样。中医在认识火邪中也正好借鉴了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特点。例如,中医认为火性上炎。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没有谁看到火是向下的。这也就有了我们的"上火"之说。火性炎上、上火,便表现为人体上部即头部出现一些症状:如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心烦失眠,胃火上炎则牙龈肿痛、口臭,肝火上炎则目赤口苦、头痛眩晕,机体火邪炽盛,则出现壮热、烦躁不宁、口渴引饮、或疮疹红肿热痛等症状。对此上火,当对证下药,例如心火用灯心草或者莲子心煎水代茶饮,胃火则用石膏、知母、黄连、蒲公英,肝火则用苦丁茶、桑叶、菊花、决明子等煎水喝。另外,火邪还可伤津、动血、生风。火生风,在自然界中是有对照的。当燃烧成堆的杂草或者稻草时,在火堆之上,常见飞灰,而且在旁边也可以听到呼呼之声。在临床上,病人高热之后,常出现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也是"火生风"。至于伤津,其实就同自然界久晴不雨一样,太阳炙烤大地,地上的水都蒸发了,河流、湖泊的水量大量的减少,在人体就是津液被伤,从而引起发热、口渴、喜冷饮、舌红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至于动血,乃是由于火邪窜入血分后,可以引起血液妄行,导致出血。例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胃出血、便血以及女性的月经过多、崩露等。这个时候就要清热降火凉血。用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水煎服,治疗效果很好。这就是有名的清热降火方:三黄泻心汤。火邪上身,还容易生疮疡肿毒。也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热毒"。我一个朋友颈后生了一个疔疮,疼痛难忍,我就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四味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三副药病就好了。其实,这是火毒的一个通用药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12:36 , Processed in 0.0625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