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4|回复: 0

脾胃学说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8-29 15: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东垣《脾胃论》以降,脾胃学说在临床上备受关注,儿科亦不例外。这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儿科临床众多疾病广泛运用脾胃学说,合理调整脾胃功能,是许多疾病治疗的关键。
1脾胃与小儿生理病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自古以来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也因其稚嫩,就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呼为纯阳”,如日初生。生长所需大量养料,全仗脾胃供应。但如果营阴之精微化生不足,就不能满足需要,形成“阴常不足”的局面。所以明代《育婴家秘》说小儿“脾常不足”,乃是对小儿稚阴的极好注解。反之,如果脾胃调摄得当,不仅能促使小儿良好生长发育,还能补先天之不足由弱转强,所以《脾胃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足见后天调理脾胃,对先天阴阳、元气有重大影响。
小儿无房室之损,七情之伤。其患病原因,外为六淫所侵,内为饮食所伤。若喂养不当,调护失宜,自然机体柔弱,抵抗力低,易受外邪所侵。小儿脾胃功能未全,若喂养过度,易为饮食所伤,累及脾胃。观小儿发病时,“易热易寒”,与脾胃不无关系。因其稚阴稚阳,若饮食偏于煎炸厚味,胃热伤津,则外邪入侵时易于入里化热;若饮食偏于生冷,则脾胃虚寒,外邪易于入里寒化。如果长期脾胃虚弱,必体质单薄,一患病便伤及脾胃,耗伤正气,造成实症迅速转化为虚症,即所谓“易实易虚”。即使邪气退却,也因脾胃已伤,正气难以恢复,疾病迁延难愈,体力恢复缓慢。
2脾胃与各系统疾病的关系
脾胃在小儿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在儿科各系统疾病中有所反映。
2.1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胃关系最为直接,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均是脾胃气机阻滞,或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造成运化失司。脾胃功能的紊乱或损伤,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胃气上逆形成呕吐,脾气不升形成泄泻,上下不通则积滞,腹痛,脾胃病患日久,影响生长发育则为疳积。
2.2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呼吸系统疾病与肺关系密切,五行之中,脾为肺母。生理上,“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病理上,“脾胃虚,则肺最受病”(《脾胃论》)。且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临床多见小儿反复外感者,皆因小儿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力差。喂养不当致脾胃虚弱的小儿,抗病力尤差,更易反复外感。小儿感邪后往往影响运化功能,引起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泄泻,此即外感夹食。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健脾益气可减少外感复发机会。一些患肺炎的小儿迁延不愈,亦是免疫功能低下,同样的道理,通过健脾,可促使肺炎痊愈。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方剂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小儿咳嗽、咯痰缠绵不愈,皆因患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壅阻气道,使肺气不得宣畅,从而咳嗽不断。治疗不能单纯化痰止咳,调理脾胃才是正本清源之治。
哮喘一症,乃“表卫不固,痰湿内盛”的患儿在受冷、外感,或与某物接触后,触动伏痰,以致痰阻气通,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发病。所以,治痰是治哮喘的根本问题。通过调理脾胃,恢复其运化水湿功能,消除痰饮,清除伏痰。同时,补脾益气,培土生金,肺卫固密,减少外感对哮喘的诱发。
2.3泌尿系统疾病。该系统疾病中医责之于肾与膀胱,在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遗尿等疾病中,脾胃所具有的运化水湿作用,与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排泄相辅相成,所以,脾胃亦斡旋其中。在这些疾病的慢性期或恢复期,处于邪衰正虚的状况,脾虚往往出现。只有通过调理脾胃,才能扶正祛邪,加快痊愈。
2.4血液系统疾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液的制造生化,仰仗脾胃。人体气血主要来源于摄入的食物,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充实到气血之中。脾脏又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对诸多具有出血症状的血液病,必须加强脾脏的统血功能。
2.5其他。如小儿夏季热,此固然由气候炎热造成,然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暑气熏蒸,损伤脾胃,中阳受损,则元气不足,清气下陷,致阴火独盛而出现发热。通过补益脾气,甘温除热。
3脾胃与疾病防治
预防小儿疾病,要从预防外感与预防损伤脾胃着手。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腹部。冬季要注意胸腹衣着,夏季洗澡水不宜过凉,以免冷着腹部。在喂养方面,要注意不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少吃煎炸、油腻、刺激的食物,尤其注意少吃冷饮与零食。不要过饥,也不宜过饱,甚至强喂。
处方用药,须顾护脾胃。小儿脾胃娇嫩,清热时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必要时伍以姜、枣、粳米等;温里时,不过于刚燥,常以甘草缓和其药性。药中病即止,不过量过剂;小儿易为乳食所伤,消食导滞,亦为常用之法,然须注意小儿“脾常不足”,故可于消食导滞中加用健脾和胃之品;湿困脾胃,常用化湿理气之法,亦须顾护胃阴,用量宜轻。
调理脾胃,有健运脾胃与补益脾胃之剂。食积、湿阻、气滞,均能影响脾胃气机升降,造成脾胃运化失司。以消食、化湿、行气以治之。补益脾胃,须分补气与滋阴。补气常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滋阴常用石斛、沙参、山药、扁豆。补益时,当顾及小儿脾胃稚嫩,用药仍须轻灵流动。故益气时,伍以陈皮、姜夏;滋阴时,伍以川朴、佛手,以求通补配合,滋燥相配。
综上所述,脾胃在小儿生理病理、疾病防治中有重要地位,合理运用脾胃学说,能够在多个系统中提高疾病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0:00: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03:27 , Processed in 0.0425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