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0|回复: 0

“矛盾”的思考——太阳病辨证论治的体会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898
发表于 2011-8-30 08: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被称之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使之成为继承中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然而随着时光的冲刷,仲景的远去,《伤寒论》中的不少内容便难以为今人理解,因而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形成众多不同观点。笔者在初读《伤寒论》时偶觉其中有费解,甚至矛盾之处,但经仔细品味思考之后,便有一些对“矛盾”粗浅的认识。
辨证中的矛盾
  
太阳伤寒的提纲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康平本伤寒论》,下同)作为判定是否为伤寒的诊断标准,就要求它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确定“什么是太阳伤寒”的目的,然而这里却出现模糊而且矛盾的内容“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使诊断标准的外延模糊化了,究竟是发热还是未发热方可诊断为伤寒呢?若是发热可有可无,仲景在当时刻竹简的条件下又何必多此冗笔?细想后发觉,伤寒为外感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敛,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可见发热是必然的。但若是如此简单,那么就直书“发热”即可,也无须如此繁笔,可见仲景主要目的并非在此,而是在于表明伤寒的发热与患者的体质有关,与其所禀阳气有关,同时与邪气轻重有关,临证须考虑到内外因的影响会导致临床脉证的差异,医家需充分考虑各种具体的客观条件,以做出正确诊断。

在脉证的叙述中,仲景不仅仅说明了病证的具体表现,更多的是表达在辨证中要注意病家的体质特点,外邪的轻重,以及感邪后发病的机理,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做到辨证论治,这是对病证的全面认识,也是病证矛盾出现的原因所在。
病机中的矛盾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又有《难经·三十难》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故卫强之时,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言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但《伤寒论》言:“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汗出”的病机是“荣弱卫强”吗?倘若果真如此,岂不是与《难经》、《素问》等著作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荣弱卫强”与第12条“阳浮阴弱”名异实同也,所谓“阳强”,并非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风邪外袭,卫气浮盛于外,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权;营阴相对“卫强”而又呈现不足状态,故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仲景在矛盾中体现出“强”与“弱”的相对性,“强”是由于外邪袭表,“弱”是相对而言,对此病机的认识是张仲景治疗重在调阴和阳的基础。

治法中的矛盾
  
仲景《伤寒论》向来注重方药的禁忌,太过与不及均不可用是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86)”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就是强调了出血病人不可用麻黄之类的方药发其汗,究其原因为“血汗同源”,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要求我们牢记的。但是我们不由又想起:“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很明显这里对衄者用了麻黄汤发汗,这就让人感到疑惑了,衄者用汗解之法是否犯了“衄家禁汗”之戒?经仔细分析,我们会发觉前者(第86、87条)的衄家因阴血素亏,故禁用汗法;而后者是表邪失汗,腠理郁闭,入营之寒不得泄越所致者(第55条),因其表寒犹束,故仍用麻黄汤汗之。前者为阴血虚,后者为表邪盛,两者病机之虚实不同,故病变之症状、病机、治疗、预后均截然不同,提示我们只有把握了衄的阴阳虚实之别,才能辨明可汗与不可汗之殊;更可见仲景诊察病证,最是全面考虑,紧扣病机。

方药中的矛盾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汗漏不止而且小便量少不畅,已是明显津伤,为何不重用芍药敛阴生津,再加用一些生津之品,反用辛燥之附子助阳?方药岂不是与其病机矛盾?然而细究其原因,此证病理上的主要矛盾为阳气不足,卫外不固(从恶风可知),而导致汗出不止,因此治疗重在扶阳,扶阳才能摄津,这就是不用芍药敛阴生津之品的原因了。在仲景学说里,张仲景在处理有多重矛盾的复杂病证时,总是全力以赴地找出主要矛盾,重点加以解决,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对每一个细节问题平均使用力量,这就是仲景方用药少而精的原因。



  
由上可知,《伤寒论》中的文字极为严谨,在辨证方面,绝无游移假借、模棱两可、矛盾冲突之处,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它不但提示我们在学习理解《伤寒》时要把握经文的真正含义,更提示我们在疾病的辨治上要根据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伤寒》之实质,掌握其规律,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仲景制方遣药,总是以辨证审机为依据的,临证时每察见证变,其治即变。正如唐容川所谓:“张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卷四·栝蒌薤白半夏汤》),中医之“证”体现了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和整体抗病能力(即阳气的功能状态),是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阶段性概括;同时由于表象与事物本质的联系是多元的,同一事物可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同一表现形式又可为多种事物所共有,这样就构成了事物本身多角度、多层次、纵横交叉的关系。因此,太阳病证即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个体因素的千差万别、环境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从而出现从表面上理解似为矛盾之处,细究便可审求其机理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中要严格辨证,区分病机,据法选方。

  
从《伤寒》的“矛盾”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张仲景对理、法、方、药的阐述是十分严谨的,他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蕴涵了审证求机,因机立法,以法制方,随证用药的优势,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以期能将伤寒学的思想和方法推向新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1-8 22:09 , Processed in 0.066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