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5|回复: 1

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发表于 2011-2-21 1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中医瑰宝苑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
董廷瑶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
王霞芳整理
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2)风温阻表: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咽痛,咳嗽不爽,便秘或溏、溺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方: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大力子)。
(3)湿热积滞:发热不高,咳嗽纳呆,胸闷,腹痛,口渴,便秘或溏臭,苔厚腻,脉滑数。治方:宣毒发表汤(薄荷、葛根、防风、荆芥、连翘、大力子、木通、枳壳、竹叶),加陈皮、神曲、焦山楂、荷蒂、川朴。
(4)气血不和:疹色淡白,或涩紫兼斑,身热神倦,咳不爽,烦扰不安,舌红无苔,脉弦数。治方:解毒活血汤加减(归尾、红花、赤芍、川芎、桃仁、葛根、生甘草)。若有紫斑,可加生地、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紫草。
(5)血虚阳衰:面色苍白,疹淡不明,倦怠嗜睡,汗多,咳逆气急,大便泄利,小溲清长,舌淡红无华,脉软数无力,或细弱。治方:养血汤(生地、当归、红花、甘草、葛根),加淡附片、陈皮、荷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附片慎用。
(6)泄泻痧险:大便泄泻,小溲短少,疹点不透,身热,口渴,咳少,苔薄腻,脉数带沉。治方: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加荷蒂、木通。
(7)暑天出疹:夏令暑气,疹出不透,热重烦躁,口渴汗出,溺赤,便溏,舌红,苔薄,脉洪数。
治方:加味香薷饮(香薷、扁豆衣、连翘、薄荷、藿香、鲜佩兰、荷叶、西瓜翠衣)合六一散(滑石、甘草)。
(8)燥气淫金:秋天出疹,咳嗽气急,面赤烦渴,便闭溺赤,痧不能透,热重咽痛,舌绛干燥,脉弦数。治方:清肺汤(元参、知母、麦冬、桑叶、枇杷叶、桔梗、甘草、大力子、白茅根、芦根、荷蒂、连翘)。
后列数方,可作一般应用:①如无特殊情况,麻疹已见点,用西河柳9克、樱桃核9克、煎水服;②如痧子色淡不明,用西河柳9克、杜红花6克,煎水服;③外用熏洗药,可以西河柳、生麻黄、浮萍、芫荽子各15克,水煎,乘热加酒擦身,或蒸气熏于室内。
4.关于使用活血药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由于疹毒之发,与血分有密切关系,如疹色淡白或紫黯,面色灰暗;或斑疹互见,面色红赤,都见壮热不退,气急鼻煽,甚则昏迷嗜睡等,此为血热和血瘀所致。由于心主血而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血滞则气亦滞,故用活血以行气,可使疹发而毒解。因之,活血药常为透发上所酌量采用。活血的作用,一方面是为毒邪打开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帮助解毒药发挥更大的威力。常用的有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川芎、紫草等。这些药物,都为血分要药,且凉血活血,通瘀行滞而不碍于气分。如疹淡不明,或色黯形紫,或素体不足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血运有阻而疹发不透者,在透剂中参用上药三二味,确有良效。明·刘舟仙《?述》、郑卜年《保赤金丹》,都采用活血方药以透痧解毒。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活血解毒诸方,对我们的启发更大。在透发中,配合“活血通络”,均获良效。
5.董氏在1960年冬至1961年春麻疹工作中,收治麻诊患儿600余人,根据以“透”为基本原则的治疗措施,抢救了许多严重病例。兹就46例,经过整理,在施治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三类:计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活血解毒透痧者10例。46例中,均有严重合并症,其中以支气管肺炎占绝大多数,部分患儿合并肠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体温在40℃以上者19例,绝大多数均在39℃以上,39℃以下者仅3例,病情是比较严重第四卷451的。
(1)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疹出是顺序的,但不明透,舌质虽红而舌苔均带薄腻或黄腻,热毒虽高,但病邪尚浅,故用辛凉透表法,疹即透齐,体温亦即趋正常。主要方剂以葛根解肌汤、宣毒发表汤、银翘散等灵活应用,也有二三例以麻杏石甘汤为主的,预后均良好。
(2)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其疹发不透,出无顺序,疹色暗淡或暗红,有时疹形不明而呈回收之象,其中3例未见疹子而热甚高。所有病例的舌质均红绛,苔薄腻,认为邪阻气分,血行不畅,故于辛凉解表法中参以活血药,使气行血活而透疹,均获良效。
(3)活血解毒透痧法为主有10例,症势比较严重,头面不见疹或极少,而疹色紫暗、暗红或暗淡,以及有出血性者,舌均红绛,显系血分郁热,毒向内陷的表现,属逆证。经用活血解毒法后,使血活气行,麻疹发齐,疹毒外泄而愈。
四、治痢概要痢疾古称肠?,或曰滞下,为夏秋季流行之肠道传染病。究其原因,内因饮食不洁,生冷不忌,脾胃先戕,凝滞停积;外则贪凉冒暑,暑湿内合,疫邪干正而发。本病多见于小儿,盖因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怯弱,易受六淫外侵,饮食内伤,夏日每每恣啖瓜果冷饮,内伤肠胃,复感湿热疫毒之气致病。是症腹痛频频,便下粘液,红白脓血,里急后重,若有高热惊厥来势急骤者,为疫毒痢。
治痢之法,端绪不一,临床按证型分类,湿热者宜清利之,积滞者宜导下之,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病属实者须通因通用;久痢因虚者,虽有“痢无止法”之训,仍可考虑塞因塞用;有表证者兼解表邪,终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临床以热痢为多,症见发热腹痛,下利窘迫,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溲短赤,舌苔薄腻,脉滑带数,董氏主以清热解毒,消积导滞。初期常采用程钟龄的治痢散加味(葛根、酒炒苦参、陈皮、陈松萝茶各500克、酒炒赤芍、炒麦芽、炒山楂各600克研细末),每服20克水煎,饮服,小儿减半。无效,加川连200克,施治疗效良好。中期选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两方原为治热痢主方。葛根芩连汤专疗协热下利,便夹脓血之症;白头翁汤则直清血分湿热,解毒治痢。
董氏每于方中加入马齿苋一味,谓其性味酸寒既具清热解毒之功,又有凉血利肠之力,是为治痢要药,随方参入应用,辄能应手。他如香连丸、芍药汤、枳实导滞丸等,均可随症选用,有表证者兼以疏肺,甚者用荆防败毒散,即喻嘉言之谓逆流挽舟法也,然须确诊而方能投治之。
五、培土生金法在临床应用的体会培土生金法是祖国医学在临床应用的一种治则,常用于疾病后期见有脾虚肺弱、大便溏泄、胃纳不振、中州不能散精上布者,可根据土能生金的五行学说,用本法治疗。临床上遇到这类病案不少,如小儿肺炎后期,炎症不能吸收,罗音始终存在,以及肺痈空洞,久久不能愈合者,在辨证之下,应用培土生金法,效果很好。今举二案:例一陈某,男,15月龄,住院病史摘录:患儿发热咳嗽气急2天,腹泻1天(共4次,为不消化物)。体检:身热385℃,毛发稀疏,营养较差,有明显方头,形体消瘦,肝触及,咽充血。X第四卷452线示右下支气管肺炎。白细胞15100/mm3,中性40%,红细胞375万/mm3,血色素105g/dl。
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佝偻病。经用多种抗生素后热退,但肺中湿罗音仍不消散,X线示右下肺炎尚存。乃停用抗生素,改服中药。症见疳久脾虚,消化不良,形色枯萎,毛发稀疏,经治身热虽和,咳嗽痰多,罗音未消,舌苔厚腻,针四缝穴有多量粘液,此乃肺脾两虚,标本俱病,病已后期。《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标症已去,肺气未复,以脾虚不能散精上布。治疗应重治本,消疳健脾。处方:党参45克、炒青皮45克、佛手45克、炒于术6克、清甘草24克、陈皮3克、姜半夏9克、醋炒五谷虫9克、神曲9克。服药6剂,中土渐复,大便已调,面色丰润,唯舌心腻,脾运未健,再以培补脾胃。处方:党参6克、炒于术6克、炒青皮6克、炮姜15克、陈皮3克、煨木香3克、焦甘草3克、煨肉果9克、神曲9克,再服4剂。药后疳清脾健,土能生金,肺气一足,其痰自消。形丰色润,毛发亦泽,胸透肺炎已消失,于1月22日痊愈出院。此补脾即所以杜其生痰之源,是亦前人“见痰休治痰”,治病求本之谓也。
例二沈某,男,4岁,住院病史摘录:患儿发热咳嗽气急2天而入院。体检:身热39℃,面色苍黄,外貌贫血,形体消瘦,咽略红。X线示右上肺内侧浸润及液平(1~2前肋间隙,直径约2cm圆形透明区)。血检:红细胞240万/mm3,血色素5g/dl;白细胞6500/mm3,中性50%,淋巴48%,诊断:肺脓疡;继发性贫血。经抗生素治疗后,热毒已退,续用抗生素及体位引流等,效果不佳。右上肺空洞依然存在,因考虑患儿体弱,不宜外科手术,故由中医治疗。观其舌苔厚腻,口气臭浊,腹部膨满,毛发焦枯,拔之易起,针四缝穴有粘液,脉软滑。症属肺痈,素有疳积,脾虚已久。拟肺脾同治。处方:陈皮3克、寒食曲9克、醋炒五谷虫9克、姜半夏9克、冬瓜子9克、杏仁6克、生米仁24克、鱼腥草12克、炒青皮45克、川象贝各45克。服药4剂,腹满渐软,面色较润,舌苔已化,口臭亦减,针四缝穴粘液量多,再以扶土,脾胃既和,肺气亦复。处方:太子参45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醋炒五谷虫9克、寒食曲9克、姜半夏9克、怀山药9克、清甘草3克、陈皮3克、鱼腥草12克,再服5剂。药后脾胃已健,形色转润,毛发亦泽,腹软便调,舌洁脉和,针四缝穴粘液已少。再以补土生金法。上方白术易于术,去五谷虫、寒食曲、鱼腥草,加炒谷芽9克、炒米仁12克、百合9克、炒扁豆9克。5剂后口臭除,肺脓疡情况已好转,诸恙均和,惟大便先干后溏。调治2周后胸透示肺脓疡空洞消失,周围无明显炎症可见,面色红润,形神活泼,再连上方数剂后痊愈出院。
其初起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致蓄结痈脓,虽迭经西医治疗,然其空洞依然不消。中医会诊时见其形瘦面黄、毛发稀枯,以为肺痈病程久长所致,故按常法处理,但效果不佳。经详细辨证,结合舌苔厚腻、口气臭浊、腹膨有虫、便泄不化等,特别是针四缝穴只有粘液,显系疳积明征,且其病根较深。推知当是疳积在前,肺痈在后,疳积为本,肺痈为标。补脾消疳,培土生金,得到了预期疗效。
六、气机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有关人体气机的斡旋、运转、升降、开合等内容,是祖国医学学术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之一,对于临床上的辨证立法与制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意义。早在《内经》中有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认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素问·六微旨大论》),充分第四卷453说明了气机的动静在生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金元时期的补土学派,特别重视脾胃作为一个气机升降的枢纽,分析了升降失常的病机及治法,使气机学说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后不少前贤陆续有所发挥,对于我们今天不无启发。下面,通过几个病例的辨证施治来谈谈董氏对气机学说的见解。
(一)疏达枢机李某,男,7岁。1974年8月22日初诊:患儿因脘腹疼痛,久治无效,后服小建中汤,其痛始解。然近日低热阵发,脘腹又见作痛,出汗较多,纳少作恶,脉细带弦,舌苔薄白。原属土虚里寒,今又热结少阳。故拟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以温建中土,外达枢机。处方:桂枝24克、白芍9克、生姜3片、红枣3枚、清甘草24克、饴糖30克(冲)、党参45克、柴胡45克、条芩45克、半贝丸9克(包),4剂。药后再诊:低热已平,腹痛大减,原法既效,仍予前方。7剂。药后诸症均愈,随访未见复发。
按:气机之条达通畅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的条件之一。若有外邪侵犯,在产生种种病变的同时,亦必阻滞气机;因此,疏解达邪在治疗不少外感病中是一个基本治则。尤在伏邪潜藏的情况下,只有逐步疏松透达,转动气机,才能使邪外解。吴又可达原饮之类用槟、朴以疏达气机,即是此理。同样的,少阳枢机不利时亦可见;仲景柴胡诸方及后世温胆、清胆之属,亦为疏通气机而和解泄邪。本例则是另一情况,因患儿久久腹痛里急,曾投小建中汤而得初安,其后腹痛又作,伴有低热作恶,脉弦,从气机动静分析,乃太阴寒邪势欲外解,而少阳枢机阻结不利。
故宗经旨:“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02条),即予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一以温里散寒,一以和解少阳,使寒邪随气机之条达而疏泄外解,其症自愈。
(二)开合得宜袁某,男,7岁,门诊号22747。1981年10月14日初诊:久哮有根,历年必发,现咳多而喘,喉痒呛嗽,夜间尤甚,面色不华,便下涩滞,脉濡带滑,舌苔薄而腻。为寒饮在肺,气上冲逆,治宜化饮止嗽。处方:细辛2克、干姜3克、五味子2克、陈皮3克、半夏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苏子9克、百部9克、甘草3克,7剂。二诊:喘哮已平,夜半尚有咳嗽,胃纳已增,大便通调,舌苔薄润。二陈汤加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等续服而安。
按:肺气之功,在于宣肃。外邪内饮,必发咳嗽喘逆、痰阻不爽诸症,其治当在宣肃。古方中有疏宣肺气为主者,如麻黄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之类;有以清肃降逆为主者,如定喘汤、苏子降气汤诸剂。临床根据症情,掌握肺气之宣肃开合而给以适当的处治,是取得疗效的一大关键。本例之病,宿哮已久,里有伏饮;而其证候表现重在呛嗽夜甚,咳多而喘,故应以化饮降逆、温肺散寒为治。主方取二陈汤、止嗽散之意,以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肃肺止咳,陈皮、半夏化痰降气;比较特殊的是配入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以干姜、细辛升散而祛寒,五味子敛肺而平喘,是仲景用于痰饮喘咳之要品。本方诸药,升降兼顾,开合得宜,故其喘哮旋平。
(三)升清降浊张某,男,1岁,住院号250202,1981年3月9日一诊:患儿发热腹泻已近一月。现症泄泻第四卷454不止,发热未清(38℃左右),舌红少苔,唇朱口燥,食纳尚可,腹满胀气,肠鸣转矢,小溲不多,四肢清冷。通过补液,啼哭有泪。经西医按消化不良症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但仍内热下泄,细察之下,此为虚中夹实,升降失职,病势尚处反复。法当升清降浊,泄热和泻,略扶其正。处方:煨葛根6克、条芩45克、广木香3克(后下)、怀山药10克、米炒党参6克、扁豆衣9克、炒枳壳45克、花粉9克、银花9克、干荷叶30克,3剂。二诊:热毒已净,形神活泼,舌润口滋,四肢温和,腹满较软,矢气减少,大便成形,小溲通长,但胃纳不振,偶有呕恶,病情好转,再以清养和中。处方:皮尾参45克(另炖)、生扁豆9克、怀山药10克、银花6克、清草3克、煨葛根6克、干荷叶30克、川石斛9克、广木香3克、炒谷芽9克,3剂。随后病愈出院。
泄泻有因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颇为常见,本例比较特殊。其症泄泻近月,迁延未愈,而腹满转气、发热溲少、四肢不温、唇朱口燥。据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从阳气内郁、清浊混淆论治,以荷叶、葛根、银花、扁豆衣轻灵升清为主,配以木香、枳壳宽中,条芩、花粉清热,党参、芍药健脾,即获初安。其泄和、肢温、舌润,为清阳已升之象;腹松、胀减、溲长,为浊阴下泄之征。二诊时承前意而重在清养,其病即告痊。
东垣所创补气升阳诸方侧重于气虚而清阳下陷之症;叶天士则补充了胃气润降之法。除杂病外,临床上在治疗湿热之邪逗留气分之时,往往合用芳化、通降、淡渗之法,亦是从气机之疏松透泄而立方。
(四)涩中寓通陈某,女,3岁,门诊号:28286,1981年11月25日。患儿夜间时有遗尿,白昼小溲频数,形体较薄,面色萎黄,睡中露睛,易见寝汗,胃纳一般,大便如常,舌苔薄净。是为膀胱不约,先予固涩下元为主。处方: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莲须9克、桑螵蛸9克、缩泉丸9克(包)、茯苓9克、苡仁9克、川石斛9克、炒谷芽9克,7剂。后又连服7剂。
二诊:夜遗已少,尿频亦减,胃纳略差。舌苔薄润。原法见效,增以健脾。处方:菟丝子9克、缩泉丸9克(包)、桑螵蛸9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陈皮3克、神曲9克、苡仁9克、炒谷芽9克,7剂。此后即获夜遗止,尿频和矣。
按:下焦之开合功能失常,时须运用伸此绌彼之法,如泄泻而见小便不多者,当利尿以止泻,此开支河也。于遗溺尿频之症,可参用古方肾气丸、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其组成提示了开合有度、涩中寓通之理。盖人体之隧道经脉,贵在气机流通,虽下焦不约,治宜收涩,但仍不可呆补蛮涩,常宜反佐一二流动渗利之品,使补而不塞,特别可避免湿热相火之留结贻害。本例为下元不固之证,故以止涩为主,但佐入茯、苡,药后甚效。若症兼湿热者,则更应加入泽泻、萆?、车前子、车前草等品,其方义则为另一格局矣。
综上可见,领会古贤关于气机升降、动静的学术思想,对于临床辨识病机,抑或指导选方遣药,都有裨益。其中之理论精义,尚需深入探讨。
七、医德医之良者,其心必仁,而其术必精,此所以有“仁心仁术”以歌颂者。所谓“仁”,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不计私利,不图虚名,不竞逐荣势,不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学问是务,精第四卷455益求精,必使工其术,而后可济世拯厄,为病人造福也。
然为良医,岂容易哉。既须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又须有成千上万的临床实践,始能以病合理,以理合法,对症发药,效如桴鼓也。此所以前哲谆谆教导后人:“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故孙思邈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如今个别医者,不勤求古训,而竞尚时风,按脉则尺不及寸,处方则杂乱无序,一病一方,按图索骥,手册一本,对号如座;见其不愈也,则药愈多而量愈重,即偶尔获痊,亦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或讲求《内经》,则曰复古;勤读《伤寒》,叱为守旧。数典而忘祖,舍本而逐末。宜乎见热病而畏怯,逢疑难而束手。浑浑噩噩,敷衍塞责,不希有功,但求无过。此所以中医道衰,而昧者日众也。
毛主席遗训犹在耳。医学宝库,必须发掘,西医同志,竞相学习。然而人来学你也,须有使人可学之处,则学者有味,兴趣倍增。设或自身??,徒暴其丑,令人失望,退而却步。此亦中西结合之一大障碍也。
更有不自检点,动辄唬人,轻病说重,重病说危。药而愈,归功于我;病而死,可不任咎。也有随口便说,此儿为缺钙,此儿为软骨;也有因高热持续不退的,则曰败血症。信口诊断,危言耸听。要知病家最信医生,经此一说,忧急之余,不是妄投药物,就是奔走觅医。既妨碍家长的生产,又影响病儿之安危。有德之医,岂肯若斯乎?孙真人谓:为医之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临床诊治,“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陈修园亦指出:“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歧视,同道相攻,伪药欺售,置人命于脑后矣”。凡此均应认真记取。
医之宅心仁者,必德高而术精,而术之精,自非一朝一夕轻易可得,必也勤学苦练,深入造诣,则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此为理之常也。任何科学,其发展和发达,必自基础始,从而逐渐开拓而至新领域,产生出新东西。中医是一门带有哲理的科学,着重于辩证唯物,古人早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汇成典籍,反复垂训。历代医家,无不从原有基础上来研究汲取而创新立异,但亦不能泥古不化。当然不似有些人说,旧而“无用论”,可以“取消论”。我们说,如果不从基础学起,加以利用,加以研究,而欲其有所突破,不亦难乎?所谓浮空架屋,不能筑成大厦也。换言之,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不深湛,临阵狐疑,生死安危,重任系之,岂医者之所宜草率从事哉?从现代科学而言,核物理的原子弹,镭元素的放射线,推动医学和其它科学的发展。这些事实证明,何莫非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上加强而取得成果耶?所以要发展祖国医学,也就必先深入钻研基础理论,既不守旧,又要突破,然后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一个既有道德、又精通业务技术的良医。诚如吴鞠通氏所言:“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此所以余之日以自勖,并持此以教后学也。愿世之有心之士,其亦共起而赞许者乎!八、医教“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是孔子教徒之训辞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恒心来学习的话,就连做那些九流之一的医生,也是学不成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1 10:47: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10: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卷456
中医传统,传授学生,边带边教,《内经》、《伤寒》、《金匮》、《本经》,四部经典,必须细读;各家学说,分析研究。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老师本身,以身作则,擅长本科,尽情授教,旁及其它,亦应指导。服务态度,更为重要,负起责任,悉心治疗。推己及人,以人喻我,自能端正思想,不以草率从事。昔孙思邈祝医者曰,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则医者之责,庶可尽焉。
所谓胆大,不是无原则的胆大妄为,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辨证规律和治疗规律。
在比较正确的判断之下,进行适当的大胆措施,达到治愈的目的。是必“析理详明,勿持两可”,“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对危急病人,进行抢救,不能犹豫,当机立断,大胆用药,是以“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
心细,是在大胆前提下,望闻问切,仔细研究,精密观察,慎重考虑,作出治疗方案。既要细心,才可大胆。应该想到患者疾病的进退,生命的出入,委之于医,岂可粗心大意、草菅人命乎!智圆,是随机应变之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变化很多。要从整体观点作出各种分析,结合到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期久暂,时令季节,疾病兼夹,前后过程;并能在复杂情况下,分清主次,而病变法亦变,更须灵活运用。这就是需要医者“见微知过”,活泼泼地法随机变。所谓知常达变,能神能化。
行方,这是要求医者首先端正思想,方向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只要我们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才能为病人千方百计想出办法,达到治疗要求。即使自己力不能及,亦应对病家说老实话,决不可敷衍塞责,自欺欺人。更应克服各种私心杂念和名利思想,至于吹牛撒谎,文过饰非,见上奉承,对下傲慢,这些庸俗作风,是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与人民医生应有的品质所不相容的。
以上几方面,老师恪守,学生遵教,医疗队伍必能兢兢业业,在卫生战线作出成绩,为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奋斗!九、如何对中医下一代传帮带“四害”横行10余年,中医形成了后继乏人的趋势。如果不加紧培养,再过些年,迨老一辈凋谢殆尽,那时中医不淘汰也自淘汰了。卫生当局,有鉴于斯,三令五申,作出双抢措施。既要抢救老一辈,又要抢救下一代,必使祖国医学绵亘延续,发扬广大,确系英明决策,只要我们急起直追,补牢未晚也。
目前有三支力量的提法,即中医、西医与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对中医来说,不但理论要学深学透,更重要是临床功夫。在临症实践中,认识,再认识,熟能生巧,学问无穷。
为此,作为老一辈的中医,不能不注意对下一代传、帮、带的问题。如何做好传帮带,愿就此谈个人所识。
第四卷457传。有一定的选择条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则不会事倍功半。任何科学,能够学有所获,既要有毅力,又要有灵机,更需端正思想,终身不懈,则很少有不能成功的道理。祖国医学有自己的独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舌脉辨证,进而至于五行辨证和方药辨证等。需谆谆传教,随时随地诱导深入,五年十年,并不为过。
帮。是帮助其不懂到懂,由浅入深。余据数十年医疗经验,再度强调临诊的“九点”:(1)明理。简单地说,把经典著作,各家学说,择其要者,逐步深入,参透其病理、方理、药理、舌脉之理,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必须扎扎实实,狠下功夫,务使巩固。
(2)识病。医之识病,犹人之识人,非一朝一夕所能洞察。必须在临床上无数次悉心观察、细研,日积月累,逐一地识别各种疾病的规律。明理而不识病,则不切实际,是一位空头理论家。
(3)辨证。临床诊病,先观其“病形”,次察其“病能”,通过其外形的表现,以测其内在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相互转化的过程。运用四诊作出诊断和治则,是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辩证法。
(4)求因。在辨证要点之下,又必须求其发病的原因。人身的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均能互相影响,病情变化亦相当复杂,在治疗上不能见症治症,不究本质,不探病因,否则会失却主次,药不及病。
(5)立法。“明理”、“识病”是反映医者在医学理论方面的修养程度;而“辨证”、“求因”则属于观察、研究、分析、综合的能力;接下去就应是采取什么方法来祛除病痛。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中医通过从外到内,见证推理,以常衡变的诊断,从而确定治疗的基本法则,这就是所说的“立法”。
(6)选方。有法必有方,古今方剂都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总结。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要应用前人的经验理论,通过临床实践加以识别,从中增添新知识,创造新方法。选方并不是执一方以治一病,而是要深究其旨,慎思选用。因人、因时、因地明确辨证,灵活运用,方能曲尽中医之妙。
(7)配伍。中医处方大都是多味药组成,每味药的配合,有其不同意义。药物之间有主次辅佐,或制或引,以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如果把方中药物从配伍中割裂出来,单味去研究,这种做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背离祖国医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和辨证的观点。常见处方由于夹杂了不必要的一二味药,往往因牵制而失却效用。相反,运用得当,加一味或减一味,可以对某病变无效为有效。前人笔录,临床实践,确非虚妄。至于补泻同用,寒热互施,更须参透奥旨,才可大胆运用。
(8)适量。药量的重轻,确也重要。病重药轻,则药不及病,延误时机;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诛伐无过,反致益疾。一方之药,除有其配伍意义外,用量亦有一定规绳。既要分清其主次,又要适合病情。药证相当,见效可必。因疗效不高而随便递加药量,甚至超过常用极量,这是违反原则的,切须注意。
(9)知变。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既要知其常,又应达其变。
在治疗上不仅要掌握常法,且需随机应变。所谓“因病知变,因变知治”,就是这个意思,也确是临床辨证论治中很重要的一环。
上述诸点,如能深入理解,当有一定收获。
第四卷458带。带的要点,还在于教。教有身教、言教,身教应重于言教。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下一代影响很大,所以应以身作则。病人生死,委之于医,必须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私字要少,眼光放远,推己及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切忌主观片面。
十、育儿须知世之父母,必爱子女,这是天性。出生以后,希望日长夜大,白胖健壮,多么快乐。然而爱也要有个分寸,否则就是溺爱。溺爱,反会造成多病,爱之实则害之。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生得独子独女,满心欢喜,特别宝贝,既然宝贝,就要很好护养,才能正常生长。儿科医者,应为家长出些主意,指导护养,使下一代少生疾病,对工作有利,对革命有利。提几点切合实际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古人云: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
又云: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又歌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解释:首先要明确,初生之儿,肠胃脆弱,肌肤娇嫩,在这时期,一定要护养得法。所以在饮食方面,必须适当慎重。婴幼儿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呼吸系病)和内伤饮食、腹泻、疳积(消化系病)。因此,做父母的最需注意这两个方面。如能明确理解,随时注意,确可使小儿不病,或少病。
为何要吃热、吃软、吃少?吃热是为帮助消化需要的热力;吃软是为容易消化;吃少是为减轻消化道的额外负担。这样能使脾胃正常运行,水谷乳食的营养物质就会吸收,从而使小儿得以生长发育;即使是先天不足的小儿,得到后天的调补,亦能健壮成长。
如果经常吃冷、吃硬、吃多,即对消化不利,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但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且对小儿健康影响极大的,就是在啖冰饮冷方面,实在太无节制了。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
实质是损伤脾胃,不是导致呕吐泄泻,就是咳嗽气喘,频频发作。至于吃硬之不易消化,吃多之妨碍消化,都要随时加以注意。
所谓“常要三分饥与寒”者,“饥”谓节其饮食也;“寒”谓适其寒温也。是为勿令太饱太暖之意,自非不食不衣之谬说也。有一譬喻:花卉草木,施肥太过,反使枯萎,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外,频揉肚是为了帮助肠胃蠕动促使其容易消化,但手法必须轻柔;少洗澡,并不是说不要洗澡,乃是因为小儿肌腠薄弱,多洗澡则易有感邪机会。当然炎热盛夏,又当别论焉。
常见小儿之父母,唯恐儿寒,盖被过多,着衣过厚,或冬月炉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易出汗;汗多亡血,而肝主血,血足则筋柔,血虚则体弱,本脏自病,常多发惊,由于汗出表虚,更易受外邪矣。所以告诫家长,勿令过暖,致汗多耗血,实可无形中减少诸多疾患,此亦治未病之旨也。
十一、小儿形色辨察体会望诊为儿科医者临床诊察中重要的关键问题,除舌诊外,兹再以察儿形色方面的体会简要分述之。
高阳生有面部形色赋,陈飞霞颇推重而分注之。夏禹铸则曰,审颜色察苗窍可知表里之寒第四卷459热虚实。此均为望诊之经验总结。
小儿之病,虽发于内,必显形于外,可从外而察知其内之著也。小儿不能自诉,即语也不确。因此,医者特别须在望诊上狠下功夫。即认真地望形色,察苗窍,从而掌握直观素材,然后结合问、闻、切,以达到对病情及病源比较全面的了解,作出正确诊断,求得治疗效果。
“望以目察”。经验丰富的儿科医者,既能看体相,又能看病相。简言之,临床上先要根据平时体质之强弱,再结合发病时病情的浅深,作出区别对待。一般说,体实者处理较易,体弱者顾虑就多。
(1)从体相来说,婴儿头角丰隆,髓海足也;脊背平满,藏府实也;腹皮宽厚,脾胃强也;耳目口鼻,七窍平正,形象全也。而脾足则肉实,肝足则筋强,肾足则骨坚,哭声清亮为肺气壮,笑音正常为心气足。他如发泽而黑,气实血足;肌肉温润,营卫调和;肾囊坚小,根株固也;溲清便滋,里气和也。上述形相,多为无病易养。反之,颅破项软,阳衰于上;?小脚蹬,阴衰于下;面色白光白,青筋散露,发稀色枯,鼻孔干燥,两目细小,唇缩流涎,哭声短涩,种种不足,必多病而难养。以上为辨其寿夭之体相也。
(2)再谈病相。病相为发病时所表现的不同形症和病态。每一种病变,当其发病的过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形态显露于外,医者就能从其所表现如何来分析判断其病情的进退,随机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譬如麻疹,其发病初期,目泪汪汪,发热咳嗽,喷嚏鼻涕,虽然颇似伤风感冒,但另有特点。
即牙龈上必见红赤,间有白色乳头点,则确为麻疹已无疑义。此法比观察咽峡的科氏斑尤为便捷。其次是布点的部位如何,可知其顺逆。如果头部疹见而两颧苍白,必非顺症,就须慎重考虑了,不可因形态暂且尚安而忽略。
又如发热惊厥,为小儿所常见者。但同为惊厥,而病变不同,就须根据外部形症分析判断。
如厥时项强囟凸,应考虑脑膜炎、乙脑等分别辨治。如厥后如常,此为幼儿不耐高热,引起中枢神经的反应所致;中医认为素有风痰,受邪激发,此为发热性惊厥症,虽无大碍,但应治疗,免其再作。至于无热而厥,痰声漉漉,时发时止,发无定期,此为痰痫,治应豁痰制痫;失治则将时发不已。
再如小儿疳积,色必枯萎,体必羸瘦,食欲不振,或口馋喜嗜零食,或喜食异物,或腹满便泄,或面现虫斑,或发如枯穗,拔之即起;重则两目遮翳,或走马牙疳,那就比较难治了。
又如初生儿目黄肤黄,小溲亦黄,名曰胎黄。有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不药可愈。另有两种病理性的,其一属阻塞性黄疸,除目黄肤黄外,尚有大便色白如陶土,而无肝脾肿大;其二属溶血性黄疸,见目肤尿黄,并有贫血,可有急性发作现象,发则可见智力鲁钝。这种胎黄在治疗上较为困难。
小儿泄泻,最为常见。急性泻下多兼呕吐,每易伤津(脱水),可见眼眶凹陷,囟门低陷,哭而无泪,烦渴不安,此时病情严重,急需救治为要。另有乳儿,生后泄泻,持续三、五月不愈,但无失水现象;只见神情软慢,或眼皮下垂,他无严重变化。此往往与母乳有关,为乳母患有隐性脚气病之故。即应断奶,人工喂养,其泻可愈。
第四卷460十二、“诤医”小论医林中有人焉,处方多至20余药,用量动辄以两(30克)计,煎煮需大锅,服者若牛饮。即使胃能承受,而药已过病所。设或胃不胜药,无异戕伤胃气,促其衰竭。况且,温清补泻,无所不包,升降浮沉,淆惑莫辨;自诩面面俱到,侈谈“统筹兼顾”。究其疗效,实多浮夸。
要知四时百病,首以胃气为本,何况久病弱质,那堪药杂剂重,隐患非浅,贻害无穷。非敢妄议,乃怜苍生也。若强撰理论,以此诲人,使听者??,学者茫茫。唯因方出上层,群信不疑,致中西后学,依样葫芦,竞相效尤,泛滥成风。值此药源紧张,屡见供不应求,倘更无谓浪费,需者反致匮乏。有鉴于斯,惴惴不安。此殆徐灵胎所谓“医者误人无罪论”欤?客有问曰,古之医何尝无药众量重者,子何言耶?答曰,前辈名哲,用药精简,处方清灵,每多三、五、七味,主次分明,绝不芜杂;量亦几钱数分,对症发药,效如桴鼓。至于偶有药味众多,咸为丸散合剂,日服不过数钱,乃久病缓治之法。汤液重量,则是分煎分服,自非顿饮可比。几千年来,累积经验,临床运用,较为理想。
客又问曰,发明创造,应时而生,子何迂腐乃尔?应之曰,医之有理法,犹匠之有绳墨也。
匠之巧,不能逾越其规矩;医之技,岂无一定之范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当说,以味多量重的方药治病,已经十余年了,自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应该拿出整理、总结,供大家讨论、研究。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检验,得出真理,对病人有利,于后学有益。
十三、诊余絮语致理:学医首先明理,治病必须识病,辨证务需求因,然后立法选方,药物配伍,用量适宜,而病变法变,更应明晓。能掌握以上几点,虽不中亦不远焉。
求本:一病一方、一病一药,确可疗疾,但只能治正面病,而不能治反面病。换言之,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单纯性疾病,而不能解决病因掩盖着的复杂疾病。如果机械不变,就无从获效,可能会有相反作用。此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也。
正反:诸事物均可一分为二,医学上亦是如此。仅举《内经知要》所列的病机十九条,那一条不是以二点论来阐发精义。所以中医临床诊病,随时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从而治法上也就有从治、逆治之不同了。
难全:医者必曰“辨证论治”,且也必曰“治病必求于本”。但是,为什么知者往往辨证不确,论治不当,要走弯路?为什么在求本方面,有时很明显的病因摆在眼前,而不认识?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因粗枝大叶,草率从事;二因阅历有限,不能鉴别;三因师承关系,囿于一隅;四因读书不多,思路狭窄。此所以欲为求全之中医,不亦难乎。
慎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句毛主席的话,我们“要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来,去掉浓厚的盲目性”,方才不会厚古薄今,崇洋轻己,这对于发展中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源流:吾辈的一切智识,都是由实践经验而得;而一切的实践经验,又都由前人的启发而来。所以没有《内经·热论》,就没有仲景《伤寒论》,也就没有后世的温病学说。这些基本功,愿后学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务必全面掌握,方能临阵不乱。
第四卷461学医:著书者列举治愈的病案,前后有序,理法俱明,确可作为后学学习资料。然而要真正得到深刻体会,殊非在临床中亲身追随,以及接触到全过程,则很难识得个中奥妙的。
操术:读章虚谷一段自白,感慨很深。他说:“或曰,观子各篇辩论,阐发经义,反复详明,虽古名医不能过也。然子之名,不著于时,见子治病,不能即愈,得非如跛脚发师之能说不能行乎?余对曰,然也。岂不见秀才家,操笔成文,经纶满纸;及其登第,从政临民,往往手足无所措。余亦如是也。……可知明道犹易,操术为难也。”我们则谓,未有不明医理者,而能精其术也。然必须有实践才能与理论相结合耳。所以必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此之谓欤。
定识:“发热待查”,这是西医病史语。中医则不然。面对病人,俄倾之间,作出判断,便处汤剂。此时此刻,非有定识于平时,曷克有定力于片刻耶。
取舍:理化诊断,对临床上帮助很大,但当有取舍之处,不能被其框限。有时因患者本元虚弱,虽用大量抗生素药物,不能制其繁殖,反生霉菌。用中药调元培本,菌反自灭。这就是中医所谓“扶正逐邪”之法也。
十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的八纲。但八纲之外,不能忘记气血两大纲。虽然阴阳两纲中包含气血,但不如明白列出,较为醒目。
权宜:病有久暂,邪有浅深,体有强弱,年有长幼,时有四季,这些都需临症制宜,乃是古圣遗训。事实上在处理时,确有必要都应考虑进去。
惊搐:小儿之惊,其因有二,遇物触而惊者,由于外也。由于外者可静以安之,不药可愈。
因病而惊者,动于中也。动于中者,须随证而施治矣。
热病:大凡热病,都属伤寒之类,但有伤寒与温病之区别。所以先从六经分辨,再从卫气营血考虑,则自不难分清其为伤寒耶、温病耶。然必对伤寒温病下过一番功夫,才能眼明心亮。
邪正:治外感热病,中医有两条理法。一条是为病邪找出路,一条是给病人存津液。病邪初入,当汗时而汗之;邪热传里,当下时而下之;湿热阻滞,当渗利时而渗利之。这些都是给邪出路,使邪毒排除后,表里得和,津液自保。即使因病受损,病去亦可缓复。西医灭菌输液之法,亦与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有直接与间接之不同耳。
接方: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疾病也是如此,因之病变,法亦当变。陆九芝说:“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则全在接方上见本领。”此所以医者必须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也。
慎药:药物各有偏性,故有不药为中医之说。此“中”字,乃谓若用药不当反受其害不如不服,是为中庸之道也。每见个别公费劳保病人,不善自调摄以却病,但求常服补剂以强身。渠意服药总比不服为好,此真其愚不可及也。
停乳:婴儿急性泄泻,大便检验,每多脂肪球。当此时,假令不是坚嘱停奶二三天,虽有对症良药,亦不易见功。
?机:小儿伏邪用药,惟宜轻清灵通之品,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见功较易。以其娇柔之质,非骤用重剂所能胜任也。
颈核:小儿颈下或耳前后有结核,摸之活动者,此儿禀体多弱,且内有热也。切不可作瘰疬治,须慎之戒之。如需服药,可用消结散:黄芩(酒炒)45克、炒黄连3克、山栀仁45克、象贝45克、昆布(酒洗)45克、海藻(酒洗)45克、桔梗45克、麦芽45克、元参6克、连翘6克、瞿麦6克、薄荷叶45克,共为末,日每服6克,温汤调下。
第四卷462头汗:小儿头汗,不必治也。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汗为心液,心属火;头汗者心火上炎也,乃清阳发越之象,故不必救治。
自汗:小儿昼夜自汗者,气血俱热,营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加减主之。方用黄芪以补其卫,当归、生地以益其营,芩、连、柏以泻其气血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除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要方也。
益黄散:钱氏益黄散,余常用治脾胃虚冷而呕吐泻利者,见效迅速。但此为脾胃虚寒太甚之主剂,若云以补脾胃之虚者则误矣。前贤有云:丁香辛热助火,若火旺则土更虚。青陈皮泻肝,亦泻肺与大肠,更虚其土。故脾胃虚者,须用钱氏异功散之类为妥善焉。
马兜铃:马兜铃能涌吐,人多不知,本草书中很少记载,但黄宫绣《本草纲目》中明白指出。
故小儿肺炎以后,肺气虚耗,浊痰满壅,一二月不愈者(西医谓二肺满布湿罗音)选用青、链、红霉素不能见功,我们治以钱氏补肺阿胶散(改为汤剂),服二三剂,每有涌吐浓痰盈碗,即获见效。钱氏此方,有马兜铃、阿胶、糯米、杏仁、大力子、甘草。虽经涌吐,而有阿胶、糯米清热降气,既补肺阴,又护胃气,则浊痰蠲除,肺脏自安。所以用得其当,效真如神。
柴胡、葛根:叶天士尝谓:“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这是指夏秋暑热,不宜再予疏泄而言。而章虚谷则曰,凡温病热盛,有时因过投寒凉,遏其欲出之势,热反盛而不退者,此时应以柴葛泄邪而去热,《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理也。我们每遇此等情况,效法运用,再加辛凉清热之品,确有疗效。是则要在医者之不拘执偏见耳。
人参:人参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余在宁波时,曾治一殷商之7月小儿,因泻而脱,已弃于地,适过其门,强之进视,决其死否。按腹尚温,诊脉不得,启口观舌,则有啼声,知其虽脱未绝。余谓能亟市野山人参壹钱(5克),试之以观效否。家属售归急炖服,次日来报,儿已活矣。
再经治疗,得到回生,致谢不已。此人参活人之一事也。但服之不合其证,或不得其法,亦能害人。曾目睹于抗日前,一富孀子,年十八岁,为因出门肄业,意欲儿体健壮,将家藏壹两(50克)人参,不谙服法,一次顿服。从此胸闷烦扰,三昼夜不食不寐,焦急万分。送医院救治,知是人参关系,除补液以外,别无他法。归商于余,嘱急市生萝卜二斤(1000克),捣汁予服。连进二天,下大量宿粪后,得以解化,困顿即安,调理而愈。此又一事例也,识之以作殷鉴。
尿青:有一个3岁女孩,尿出其色如青水,着肉处即溃疡成疮。父母忧之,求治于余。余谓此肝火挟心火下灼而溃烂也。用导赤散加栀子、条芩、龙胆草、甘草梢、黄柏,5剂而安。
单方:单方验方,应用得当,确有奇效。夏秋季节,小儿患黄水疮者(俗名天泡疮),其水甚毒,蔓延遍体,日夜不安,大人亦可感染。我们用农村土方,二三天即能解决。方用鲜丝瓜叶捣汁,调六一散敷于疮面,干则再敷,毒水摄尽,其疮即平。但敷药时,不能洗浴,此为避免反复感染也。
十四、却老全形唯合道中医的抗老保健学说源远流长,富有特色,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它基本上符合科学原理,在实践中也行之有效,有很高的价值,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点滴体会。
清静养心,得神者昌。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中医的传统和特点。调摄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变动过分。《素问·疏五过论》指出:“离绝菀结,忧怨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第四卷463《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说明严重的精神变动,会导致脏腑气血的紊乱。《千金方》提出了戒十二多、宜十二少,如少怒、少忧、少悲、少思之类,即为了保持“形与神俱”,《医抄类编》所谓:“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少思并不意味着连正常的脑力活动也不能进行,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心不可无所用,非谓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就是此意。
余禀性耿直,心胸坦荡,即使偶有情绪激动,也能很快平复;平日考虑业务多,计较物质条件少。在遭到“四人帮”迫害时,因自己一生治病救人,问心无愧,精神上仍能保持稳定,这些在客观上都符合中医的精神调摄要求。
节食养脾,戒除偏嗜。饮食的调理,重点在清淡,适量,不要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味经义,一方面食谱宜广,不可挑食;另方面也说明应避免过量。《医方集解》引苏东坡《养生颂》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一点在老人尤应注意。《千金方》提倡“食欲数而少”,认为“夜饱损一日之寿”,告诫“厨膳勿使脯肉常盈”,“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是饮食不节易致腹胀食滞,妨害健康。
古人对五味有精湛的研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长有天命”。若久嗜专味,形成脏气偏胜,如嗜辛喜辣,内火较亢,易致伤阴;偏好酸味,每有嘈杂,甚则胃病;多食肥甘,易患脾瘅,发为消渴;尤其是咸味,经言多食则心气抑、脉凝涩,现在知道,过咸对心血管系统确有害处,故《千金方》提倡“常学谈食”。
酒有通脉辟秽之功,但当戒酗酒。《吕氏春秋》说:“无以烈味重酒”,《千金方》说:“多饮酒者,伤神损寿”。确实,嗜酒往往是许多疾病的起因,总以少饮不饮为宜。
余不饮酒,不抽烟;饮食较少,定时定量,选易于消化之物,炙、厚味从不多吃;冰饮之类,非盛夏不入口,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实亦伤脾,小儿、青年犹禁恣啖,何况老人。节饮食以保胃乃摄生延年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葆养精气,有赖于起居、生活习惯的调摄,《千金方》认为宜鸡鸣后起床,盥洗进食,徐步庭院,“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同时节欲也很重要,经言“入房过度则伤肾”,养生以不伤为本,老子所谓唯啬,则“莫知其极”,此即“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盖肾为先天之本,精为生命之基,若精气亏虚,肾元大伤,势必致早衰、夭亡。
《吕览》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喻,说明适当的运动十分重要。华佗亦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过劳过逸皆有害,经旨五劳所伤,既有不当久行、久立、久视,又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并提出了逸者行之,及“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对摄生延年也很重要。
余长期保持步行的习惯,借以作为一项运动,锻炼体力。在劳累时也采取静坐,作为精神的休息,不那么强调姿势、呼吸,只是排除杂念,似亦不失为简便易行的方法。
未病早防,药饵抗老。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老年气血虚衰,患病之后,易见病邪深入而变症蜂起,故应重视预防;已病之后,更应及早治疗,这是养老所不可轻忽的。《中藏经》说:“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说明用药饵培本固元,调和气血,对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但药物究属补偏救弊,不能无的放矢地乱服久服。
第四卷464余已年届九旬,体力脑力有所减退,但只在病时服药,冬令略进滋补,至今身体尚可,除临诊外,还担负单位的顾问工作,从事著述和讲学,且有不少社会活动。所以能够如此,是日常生活有合于养生之道也。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经验方
一、董氏治疳三验方甲方
组成:煨三棱、煨莪术、炙蟾皮、炒青皮、陈皮、广木香、醋炒五谷虫、胡连、佛手柑、焦山楂、炒莱菔子。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积已成,毛发枯萎,口气臭浊,饮食异常,针挑四缝穴有粘液可见,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者。本方以消为主。
乙方
组成: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清甘草、陈皮、炒青皮、醋炒五谷虫、煨三棱、煨莪术、炒神曲。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证而体质较弱,或服甲方后疳积渐化而现脾虚患儿,为半补半消之剂。
丙方
组成: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清甘草。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病渐趋恢复,苔化薄润,胃气已动,以调补为主,参以少量消导之品。
二、厌食灵
组成:桂枝、炒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太子参、陈皮、谷芽、麦芽、山楂等制成口服液。
用法:每次服1支,每日3次。
适应证:小儿厌食,面白光少华,自汗盗汗,睡时露睛,苔润脉弱腹软无积患儿。
三、董氏定惊丸
组成:天麻、全蝎、胆星、僵蚕、白附子、赭石、乳香、龙齿、钩藤、麝香、冰片,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吞服3克,每日2次,1月为1疗程。
适应证:小儿高热性惊厥。
第四卷465四、熊麝散
组成:熊胆009~03克,麝香003~005克,为散化服。
用法:每次吞服06克。
适应证:抢救腺病毒肺炎高热惊风,有“开关夺路”之功。
(王庆其编)第四卷4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4-12-23 03:29 , Processed in 0.0641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